野生大豆遗传图谱的构建
遗传图谱的构建是大豆遗传育种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以野生大豆江浦野生豆-5和栽培大豆06-17构建的重组自交系(142份材料,包含父母本)为材料,结合SoySNP50K BeadChip芯片测序得到的5376 个SNPs,筛选出在双亲间具多态性的标记1018个SNPs构建了SNP遗传图谱。共20个连锁群,连锁群平均长度为108.87cM,标记间平均间隔距离为2.14cM。该研究为野生大豆分子遗传研究提供了图谱资源。
青稞产业的现状调研与发展策略分析
非生物胁迫下水稻锌指蛋白基因zfp207功能的初步分析
锌指蛋白在植物生长发育和胁迫应答反应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目前研究最为深入的转录因子之一。ZFP207是一个具有单锌指结构的水稻锌指蛋白,其基因表达与非生物胁迫相关。本研究以4个水稻ZFP207转基因株系为材料,在水培条件下,通过盐胁迫处理,研究了高盐胁迫下,锌指蛋白ZFP207对水稻生长过程的调控。本研究结果表明,ZFP207RNA干涉使该基因沉默后水稻植株株高增高;ZFP207过表达植株明显变矮小,水稻株型变得紧凑。正常条件下,过量表达ZFP207基因的转基因水稻发芽明显慢于野生型水稻。高盐处理限制
高温对陆地棉花粉萌发率及棉铃发育影响
高温是影响棉花发育和产量的重要因素。为选择新的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种植区域和筛选耐高温品种提供高温方面的依据,以耐热品种苏棉12号和感热品种苏棉16号为材料,对经历不同温度的棉花为研究对象,研究高温胁迫对棉花花药生理特性、花粉萌发率以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26℃、28℃、30℃、32℃、34℃、36℃离体培养温度下,花粉萌发率在30℃时最高,经历高温后,棉花花粉萌发率下降,并且蕾期经历高温对棉花花粉萌发率影响更为严重,棉花花药中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
高温胁迫对玉米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温度是影响玉米光合作用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在不同温度下,玉米的叶片光合作用效率势必会发生明显改变。但是,玉米叶片相关耐热参数和指标研究不够。本实验以20个玉米品种为材料,通过研究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了解玉米调控自身光合作用抵抗高温胁迫的能力,筛选耐热参数,确定耐热指标。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下,20个玉米品种的叶绿素荧光参数中,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电子传递速率ETo/CS和性能指数PI均有下降;而热耗散DIo/CS在受到高温胁迫时会有上升。在耐热性方面,郑单958号、浚单20号、苏玉31号这三个品种的
黑麦特异标记的染色体定位研究
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已利用高通量测序获得白粉菌诱导的荆州黑麦转录组序列,通过与小麦D基因组序列比对筛选出一批黑麦基因组特异序列并设计引物。本文在此基础上,利用辉县红、荆州黑麦和辉县红-荆州黑麦双倍体荆辉1号对设计的237对引物进行了扩增分析,结果表明,除17对引物在三个材料中均无扩增外,107对(45.1%)、182对(76.8%)和211对(89.0%)引物分别在小麦辉县红、荆州黑麦和荆辉1号中能稳定扩增,分析表明,237对引物产生80个荆州黑麦特异位点,多态率为33.76%。本文还利用涉及7条荆州黑麦染色
孕穗期高温对水稻籽粒外观品质的影响研究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高温热害特别是短期极端高温频发,给全球水稻的生产带来了极大风险,高温也对水稻的籽粒品质有很大影响。为研究高温热害,特别是短期极端高温对水稻外观品质影响,本文以南粳41和武运粳24两个耐热性不同的水稻品种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利用人工气候室,在水稻孕穗期进行不同高温水平和高温持续时间的处理。通过分析孕穗期不同高温处理下水稻籽粒长度、宽度、厚度以及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变化规律,阐述了孕穗期高温胁迫对水稻外观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孕穗期高温胁迫下,水稻籽粒的长度、宽度和厚度随着高温水平的升高和灌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回交转育
由禾谷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 sp. tritici)引起的白粉病是小麦的一种重要叶部病害。白粉病的流行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在众多的防治措施中,培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且对环境没有任何危害的方法。随着不同病害在同一地区流行,农业生产迫切需要培育兼抗多种病害的小麦新品种。本试验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回交育种相结合的方法,将普通小麦种质D57、D29、小红皮中的白粉病抗性基因导入到携带抗赤霉病基因Fhb1的小麦品系NMAS001中,获得了5个兼抗赤霉病和白粉病的小麦新品系
小麦抗赤霉病主效qtlqfh.nau2b的精确定位
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通过抗病基因的发掘和应用进行抗病育种是防治赤霉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目前研究较多的QTL大多数仅与一种主要的赤霉病抗性相关,并不能满足抗赤霉病育种的需求。Qfh.nau-2B是从骨干亲本南大2419中发现的与小麦赤霉病抗侵染(Type I)和抗扩展(Type II)抗性均相关的QTL。本实验通过各种策略开发分子标记,构建Qfh.nau-2B区段高密度遗传图谱,并通过筛选和鉴定重组体的方法对其进行精确定位,将抗侵入的Qfh.nau-2B定位在相距14.5cM的Xwmc499
小麦秸秆还田量与施钾量对棉花产量形成影响的比较
试验于2015年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试验站(118°50 E, 32°02 N)进行,供试品种为长江流域棉区主栽转基因抗虫棉泗杂3号。试验设置小麦秸秆还田量4500 kg hm-2(W4500)、9000 kg hm-2(W9000)和施钾量150 kg K2O hm-2(K150)、300 kg K2O hm-2(K300)4个处理,以不施秸秆和钾肥的处理为对照(CK),来研究不同小麦秸秆还田量对转基因抗虫棉花生物量累积、农艺性状及产量形成还有土壤肥力的影响,并探讨小麦秸秆还田对化学钾肥的替代效应。结果表
拔节孕穗期协同低温处理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小麦的生育进程加快,低温敏感期提前,进而导致小麦在拔节期和孕穗期均遭受低温胁迫的概率增大。拔节孕穗期是冬小麦发育的特殊时期。因此,研究拔节孕穗期协同低温处理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本实验通过在人工气候室内对徐麦30和扬麦16在拔节期和孕穗期进行不同程度低温处理的盆栽试验,明确了拔节孕穗期不同程度低温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拔节孕穗期低温处理程度的增加,小麦籽粒的灌浆延迟,对小麦茎蘖的迫害更严重,再生分蘖更多,再生穗比例增大,从而使小麦原生穗数、有效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