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氮和不同滴灌带配置方式对新疆春小麦不同行间籽粒产量和淀粉含量的影响
:我国新疆地区水资源非常匮缺,在传统的灌溉模式下,水肥流失严重,不仅浪费了资源,还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本试验利用滴灌技术,研究了不同氮素水平下不同滴灌带配置方式(1管4行模式和1管6行模式)对土壤水分含量、小麦产量形成和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能够提高小麦的产量和淀粉含量。1管4行模式(S1)对土壤体积含水量的影响小于1管6行模式(S2)。S1中小麦各时期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S2,S2中小麦各时期干物质积累量存在行位效应,但在干物质转移方面,除N0-S2中R3的干物质转移量低于R1和R2,两种滴灌
无人机影像的小麦白粉病监测研究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世界性的细菌性病害,快速准确识别小麦白粉病是保证小麦产量的重要基础,也为田间精确施药提供依据。本文利用无人机搭载不同传感器获取小麦灌浆后期的冠层光谱信息,进一步提取植被指数以反演病情指数。结果发现植被指数GNDVI和NDVI随着病情指数的增加而增加,SR则相反。基于植被指数反演的病情指数图可以直观反映田间小麦染病状况,以改装的NDVI相机提取的GNDVI表现最好,本结果较可靠和准确。本研究为小麦白粉病精确识别和快速监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机插密度对迟熟中粳稻w030产量形成的影响(附件)
摘 要比较不同机插密度对迟熟中粳水稻W030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于2015年在江苏丹阳宝林农场进行试验。试验使用江苏省主栽常规30cm行距插秧机作业,设置4个不同株距处理(D1111cm、D1212cm、D1414cm和D1717cm),每个处理3次重复。结果表明,机插空穴率随株距的增大有下降趋势;单穴茎蘖数和生物量随株距的增加而升高,但不同株距对单位面积茎蘖数和生物量的影响不明显;产量以D14处理最高,显著高于D17处理,D17处理与D11和D12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而D14处理主要通过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棉花耐黄萎病性强的播期和品种的筛选
黄萎病是一种土传真菌性病害,传播途径多,寄主范围广,存活时间久,分化能力强,成为世界上为害棉花的第一病害,被称为“棉花癌症”。到目前为止生产上还没有一个能够真正抗黄萎病的棉花品种,所以从农艺上规避棉花黄萎病对我国棉花生产具有重大意义!本试验以8种常规棉品种作为供试材料中植棉2号、泗棉3号、徐棉21号、泗抗1号、鲁研棉28、鲁研棉36、冀棉11、农大601,设定4月15号和5月20号两个播期,综合分析不同播期不同品种的田间发病率、功能叶SPAD值和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及棉株生物量等生理指标及农艺性状,初步得
棉花芽黄性状的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
棉花(Gossypium spp.)是世界性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突变体是进行基因结构、功能及进化等研究的特种资源。本研究基于一个芽黄突变体材料(v3),通过配制(TM-1×v3)含643个单株的F2分离群体,利用本实验室构建的高密度海陆遗传图谱中的位点信息,完成芽黄性状的遗传分析及芽黄基因染色体定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芽黄突变体由一对隐性单基因所控制。基于全基因组覆盖的2000对SSR标记,进行TM-1和v3亲本的多态性筛选,检测到63个双亲间多态差异,但暂时未检测到与目标性状连锁的标记位点,需进一步加大
棉花黄萎病抗性及其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的研究
棉花黄萎病是由大丽轮枝菌侵染引起的一种严重威胁棉花产量及纤维品质的病害。本实验以农杆菌转化法转化强致病力型大丽轮枝菌Vd991,获得了能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转基因大丽轮枝菌菌株Vd991-GFP。以陆地棉TM-1为材料,采用培养基定量接种法分别接种野生型Vd991与转基因大丽轮枝菌Vd991-GFP,比较其致病力变化,及检测转基因大丽轮枝菌侵染棉苗后绿色荧光的移动情况。发现Vd991-GFP依然能导致明显的棉花黄萎病症状,且随着侵染时间的延长,维管束荧光缓慢上移,最后在病斑处观察到荧光,证明转基因大丽轮
棉花黄萎病抗性鉴定方法的研究
棉花黄萎病是危害棉花最严重的病害之一,选育抗病品种是解决其最经济有效的途径,而抗性鉴定是黄萎病抗性遗传研究和育种抗病材料筛选最关键的环节。目前广泛采用的蘸根接种法,建立在对棉花根系造成人为创伤后,使病原菌快速侵入维管束的基础之上,虽然发病迅速,但由于创伤程度难以控制,棉花发病不一致,易产生假抗性,影响鉴定结果的准确性;抗性鉴定需在黄萎病症状出现后才能进行,对病症出现前病原菌侵入、扩展进程缺乏了解。本研究首先获得了转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大丽轮枝菌菌株Vd-gfp5;比较蘸根法和培养基定量接种法两种方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籽活力的影响
采用土柱盆栽方法,在棉花初花期喷施油菜素内酯(0.01mg/L ,0.05mg/L ,0.25mg/L)、在初花期和盛花期喷施精胺和油菜素内酯,研究油菜素内酯浓度、精胺和油菜素内酯施用时期对棉株形态、生物量、产量以及棉籽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SPAD、株高、最长果枝长度、果枝数、铃数、生物量和棉籽产量与油菜素内酯浓度正相关,油菜素内酯高浓度时棉籽活力最高、中浓度时棉籽活力最低。喷施精胺和油菜素内酯,均能提高棉花SPAD、株高、最长果枝长度、果枝数、铃数、生物量和棉籽产量,并能促进棉花早熟,初花期喷施的作
氮水处理对水稻根系的影响研究
为了明确水稻根系形态指标的变化规律和水稻根系在土层中的分布特征。通过实施两个品种,武运粳24(V1)和Ⅱ优728(V2),和3个水分处理(W1充分灌溉、W2间歇灌溉、W3亏损灌溉)和3个氮处理(N1140 kg/ha、N2220 kg/ha、N3300 kg/ha)的水稻大田试验,主要以图像分析法获取了水稻根系的总根长、总根数、各类根长、总体积、总表面积等指标,研究了不同氮水处理下大田水稻根系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水稻根系的各指标总体都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同种处理下同一时期V2品种的各根系指标都
氮素对常规粳稻宁粳7号效应研究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最为重要的水稻主产区之一,为周边几千万人提供粮食供应。在长三角地区水稻种植品种以常规粳稻为主。氮素是限制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重要养分因子,增施氮肥仍是水稻高产的关键所在。本文以迟熟中粳水稻宁粳7号为试验对象,通过洪泽、滁州和丹阳三地的不同氮肥运筹试验来探究氮素对长三角常规粳稻的效应。结果表明,增加氮素能够显著增加常规粳稻的穗数,降低结实率与千粒重,穗粒数与产量都随着氮素增施而先升后降。施用氮素能够提升粳稻氮素积累量,大量施用则会降低氮肥利用率与产量。
氮肥运筹对粳稻籽粒磷积累的影响
磷在作物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等生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充分发掘水稻对磷的吸收、利用潜力,提高磷素利用效率,减少磷肥投入,对于我国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10个江浙地区主栽粳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不施氮(CK)、不施穗肥(N10-0)和基肥穗肥比例5:5(N5-5)三个氮肥处理对粳稻籽粒磷等矿质元素组成的影响。研究表明,氮肥(55)处理后易获得较高产量和收获指数;且利于对Ca元素吸收,而对P、K、Mg元素吸收则有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