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流域韭菜青种子萌发期耐盐相关qtl定位

挖掘克隆耐盐基因,培育高耐盐性水稻品种是克服和改良水稻盐碱地的一个有效措施。本研究利用韭菜青为供体、盐敏感籼稻IR26为受体构建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SSLs),进行萌发期韭菜青耐盐基因定位。结果表明,低盐胁迫下(0~200 mM NaCl)粳稻韭菜青种子活力低于籼稻IR26,但在高盐胁迫下(300mM NaCl)韭菜青耐盐性显著高于IR26。利用CSSL家系筛选和全基因组基因型比较,在300mM NaCl胁迫下共定位到9个QTLs位点,其中2个QTLs在3个家系中共定位,分别是qSR6、qSR9。与以往

孕穗开花期高温互作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高温热害特别是短期极端高温频发,生殖生长期高温对水稻产量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以南粳41和武运粳24两个不同高温耐性品种为材料,在人工气候室对水稻孕穗期与开花期以及两个时期进行高温互作处理。研究结果表明温度越高,持续时间越长,水稻减产越严重;就单时期比较而言,开花期高温减产显著,孕穗期高温对穗粒数和结实率以及千粒重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开花期高温主要通过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从而降低产量;互作处理中,部分前期高温对后期遭遇高温时结实率和粒重有一定锻炼效应。研究结果对孕穗期、开花期以及高温

孕穗期低温对小麦籽粒淀粉含量的影响

由于气候变化,小麦在生长发育阶段发生冷害的可能性有所增加。本文利用人工气候室进行符合温度日变化规律的控温试验,研究孕穗期不同低温水平及低温持续时间对小麦籽粒淀粉组分含量及其积累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孕穗期低温程度的增加,成熟期小麦籽粒中淀粉及其组分含量呈下降趋势,在两天低温处理后,T2、T3、T4下扬麦16直链淀粉含量与对照相比分别下降了5.14%、7.82%和17.44%;支链淀粉含量与对照相比分别下降了4.13%、10.71%和32.87%;总淀粉含量分别下降了4.35%、10.06%和29.42

孕穗期和开花期高温互作对水稻淀粉含量的影响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世界约二分之一的人口以之为主食。近年来,随着温室效应造成的全球变暖和全球气候的变化,热害己成为影响作物生长的主要因素之一。本试验于2015年5月在南通如皋试验基地开展,通过设置不同的高温温度和高温持续时间来探究高温对水稻淀粉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温度越高,持续时间越长,籽粒淀粉含量越低;高温处理效应表现为互作>孕穗>开花;南粳41对高温较武运粳24更为敏感;南粳41和武运粳24穗部淀粉含量分别在较短时间或者较低前期高温下有锻炼效应;武运粳24和南粳41在极端高温下锻炼

大豆疫霉菌中富含半胱氨酸小分泌蛋白的预测及分析

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侵染大豆引起的大豆根腐病是大豆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之一,每年导致全球高达十几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Tyler et al. 2006)。本研究基于大豆疫霉的全基因组序列,结合计算机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大豆疫霉的富含半胱氨酸小分泌蛋白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首先预测其包含的所有富含半胱氨酸小分泌蛋白,然后系统地研究其信号肽、氨基酸组成和内含子等的序列特征、功能分类、转录表达模式等,深入了解这类分泌蛋白的作用模式及其与植物免疫反应的关系,为大豆疫霉的致病机理研究提

姜堰地区稻飞虱发生动态及上灯节律

稻飞虱(Delphacidae)的迁飞特性致其成为我国各稻区常发性重要害虫,同时其迁飞性也导致不同稻区发生特点各不相同,全面了解稻飞虱对我国水稻栽培意义重大。姜堰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广,研究当地稻飞虱发生特性对当地稻飞虱的预测预报有指导作用。利用田间系统调查及探照灯诱虫监测稻飞虱发生动态,通过灯诱数据研究稻飞虱上灯节律。结果表明(1)2015年7、8月份姜堰地区七、八月主要为害稻飞虱为白背飞虱及伪褐飞虱;灰飞虱、褐飞虱虫量较少,危害轻;(2)姜堰地区7、8月份主要为稻飞虱迁入区及过境区,受气象条件、虫源等因素

寿光蔬菜病毒病鉴定

本试验对山东寿光地区二十份蔬菜病毒病样品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证明山东寿光地区蔬菜感染的病毒为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ToCV)。根据已经鉴定出ToCV的样品构建相应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宿主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通过 RT-PCR方法扩增获得番茄褪绿病毒的衣壳蛋白( CP) 基因,通过BamHI和XHoI这两个酶切位点插入到pET28a载体,构建获得原核表达重组载体pET328a-ToCV,转化到宿主菌株Rosetta中,经IPTG诱导后,SDS-PAGE 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

小麦赤霉病菌抗药性发展态势监测

禾谷镰孢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是一种世界性小麦流行病害。小麦赤霉病不仅会造成小麦严重减产,还会产生赤霉毒素大大降低小麦的品质和使用价值。目前,小麦赤霉病主要通过喷施多菌灵进行防治,江浙地区小麦赤霉病已经对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产生了抗药性。抗药性病原菌群体比例不断的上升,导致传统的多菌灵等杀菌剂的药效大大降低。本文通过调查2014-2015年江苏省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状况、研究了小麦赤霉病菌菌株对多菌灵抗药性的群体分布与发展动态。研究表明小麦赤霉病菌抗性群体在江苏省比例较高。本实验根据江苏省小麦生产分布的情况随

小麦赤霉病菌种和毒素化学型组成分析

小麦赤霉病是中国长江中下游和黄淮麦区的一种流行性病害。该病害不仅造成产量的严重损失,其所产生的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DON)毒素严重威胁人畜健康。随着气候条件以及耕作栽培制度的变化,小麦赤霉病菌群体组成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了解和监测这种变化趋势,有助于抗病育种和病害防治策略的制定。本研究对2015年采集和分离自江苏省泰兴市和淮安市的157株小麦赤霉病菌的种和产毒化学型进行了鉴定。种鉴定结果显示为155株为F. asiaticum,2株为F. graminearum,说明泰兴市和淮安市的小麦赤霉病菌主要还是以F

抗多菌灵核盘菌高通量分子检测技术的建立及其在抗性监测中的应用

油菜菌核病是由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引起的一种分布较广、破坏性较强的世界性病害,该病不仅减少了油菜产量,而且降低了油菜品质,给世界油菜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一直以来,油菜菌核病主要是以多菌灵为主流药剂的化学防治为主。但是随着多菌灵的长期大量使用,田间抗性群体分布范围逐年扩大,抗性群体比例逐年上升,最终导致该病防效下降。传统的抗药性检测方法主要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浓度法,但该方法存在检测周期长、操作繁琐、检测效率低等诸多缺点。本文基于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LAMP),以核盘菌

拟南芥水通道蛋白pip2;8介导过氧化氢跨膜运输

水通道蛋白是一类镶嵌在细胞膜上的蛋白家族,最早以其运输水分进出细胞而得名。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拟南芥水通道蛋白AtPIP2;8还能够运输H2O2进入细胞。表达AtPIP2;8的酵母细胞比没有表达AtPIP2;8的酵母细胞在含有3mM H2O2酵母培养基中生长缓慢,用活性氧荧光染色剂DCF对表达和不表达AtPIP2;8的酵母细胞进行染色,结果表明表达了AtPIP2;8的酵母细胞在激发光下荧光强度更大,酶标仪检测结果显示60分钟内,相同时刻表达了AtPIP2;8的酵母细胞荧光强度都明显强于未表达AtPIP2;8的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