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挥发油提取工艺研究(附件)
摘 要红花是一年生菊科草本植物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的管状花,在我国新疆、四川等地有大面积种植,资源丰富。红花可用于治疗子宫充血、心血管、血栓形成等疾病,也可以用于生产红花红色素。红花挥发油是某些复方中药的有效成分,对霉菌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为红花的主要有效部位之一,而红花挥发油具有挥发性强、稳定性差的特点,传统的水蒸气蒸馏法不能有效的将之提取,因此研究红花挥发油的提取工艺,对红花的综合利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实验通过正交试验法,以挥发油得率为考察指标,对红花挥发油的最佳超声波法提取工艺进行了优选。结果表明,影响挥发油提取效果的最主要因素是超声功率影响最大,超声时间次之,超声温度影响较小。因此,红花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选用超声功率80KHz,超声温度45℃,超声时间50 min。该工艺方法适用于红花挥发油提取的工业生产。 目 录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
1.2红花的概述 1
1.2.1 化学成分 1
1.2.2药理作用 2
1.3挥发油提取方法 5
1.4红花提取方法 6
1.4.1提取方法 6
1.4.2浸渍法 6
1.4.3渗漉法 6
1.4.4煎煮法 6
1.4.5连续回流提取法 6
1.4.6超声提取 7
2实验部分
2.1仪器与试药 8
2.1.1仪器 8
2.2工艺流程 8
2.3超声波萃取红花挥发油的单因素实验 9
2.3.1不同超声功率提取红花挥发油 9
2.3.2不同超声温度提取紫苏叶挥发油 9
2.3.3不同超声时间提取红花挥发油 10
2.4正交试验设计 11
2.5小结 12
结论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6
1 绪论
1.1 研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同超声温度提取紫苏叶挥发油 9
2.3.3不同超声时间提取红花挥发油 10
2.4正交试验设计 11
2.5小结 12
结论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6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红花始载于《开宝本草》,列为中品,曰:“红蓝花味辛,温,无毒。主产后血运口嗓、腹内恶血不尽、绞痛、胎死腹中,并酒煎服,亦主盅毒下雪”。《唐本草》曰红花“治口嗓不语、血结、产后诸疾”。《本草纲目》称红花能“活血、润燥、止痛、散肿通经”。《本草再新》记载红花功效为“利水消肿、安生胎、堕死胎”。
红花又名红蓝花,别名有:草红花、刺红花、红花樱子、红花草、红花菜等,为菊科(Compositae )植物红花(Carthamus ttnctvrtrrs L)的干燥管状花[1]。红花为一至二年生草本,高30~90 cm,全株无毛,茎直立,上部分枝,叶互生,基部抱茎,卵形或披针形,边缘具刺齿,裂端有小尖刺,两面平滑无毛。头状花序顶生,总苞近球形,总苞片数轮,总苞的苞片边缘具尖锐的刺。花多数,着生于扁平的花托上,由管状花组成,花初开时黄色后变暗红色。瘦果倒卵形,白色,花期57月,果期79月,喜温暖的气候,适应性强,耐寒、耐早。原产于埃及,全国各地多有栽培,主产于新疆、河南、浙江、四川、云南等地,为传统的常用中药[2]。
综上所述,中医药认为红花味辛,微苦,性温,归心肝经,是活血通经、去癖止痛之良药。
1.2 红花的概述
1.2.1 化学成分
红花的化学成分比较复杂,其中富含黄色素与红色素,另含脂肪油俗称红花油,是棕搁酸、硬脂酸、花生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等的甘油脂类。红花分布广泛,药理作用显著,因此自本世纪初就有人开始对其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先后分得黄酮类,聚乙炔类,吲垛类,出族类,木脂素类,烷基二醉类,有机酸类红花主要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其中红花黄色素约占 1/51/3,而红色素含量相对较少,至今从红花中分离并鉴定出来的的化合物大约60种,分别列举如下:
1.2.1.1 黄酮醇及其苷类成分
主要有新红花苷、芦丁(Rutin)、羟基红花黄色素 A ( Hydroxysaffloryellow A )、槲皮素、 6羟基山柰酚(6Hydroxykaempferol)等 8 种化合物[3]。
1.2.1.2 脂肪酸类化合物
至今从红花中分离鉴定的不饱和脂肪酸分别为亚油酸(Linoleic)、二棕榈酸(2Palmitoy)、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月桂酸(Lauric acid)、油酸(Oleic acid)等。
1.2.1.3 查耳酮类成分
红花苷是有中草药红花中分离出来的一种色素,同时也是首先被发现的查耳酮类化合物。随研究的深入,其结构被多次修改,非常混乱,直到印度学者Seshadri[4]提出2葡萄糖氧基3,4,4,6四羟基查耳酮的标准结构,争议短暂平息。但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分离手段的更新,新的化合物不断被分离,Meselhy等[5]利用凝胶树脂并结合聚酰胺柱,成功地从红花苷中分离鉴定出含N原子的醌型查耳酮类成分Tinctormine。
1.2.1.4 链烷双烯醇类化合物
Toshihiro等[6]先用乙醇粗提红花,而后经过多次柱层析分离鉴定出很多长链赤型6,8双醇类化合物,经过深入的药理研究证明醇提物是起抗炎作用的有效成分。
1.2.1.5 聚炔类化合物
中草药红花的地下部分、花和未成熟的种子里几乎都含有聚炔类成分。
1.2.1.6 甾体类化合物
红花的醇提物里分离得到饱和甾醇、19环甾醇、5甾醇和7甾醇。
1.2.1.7 其他成分
含有大量元素钾、钠等,还含有微量元素铬、锌、钼,此外还含多糖和腺苷等化合物。
1.2.2 药理作用
红花具有非常广泛地药理作用,而且毒性小,可以有效的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此外还有消炎、免疫、镇痛、兴奋子宫、降压、抗癌和耐缺氧等作用[7]。抗凝血、血栓的作用:红花黄色素能极大地延长凝血酶原作用时间和凝血时间,显著增强纤溶酶原的活性,溶解局部血栓,由此可以治疗心血管疾病。
1.2.2.1 抗心肌缺血作用
抗心肌缺血,使用心外膜心电图检测手段,静脉注射红花针剂方式,并检测该针剂对实性心肌梗死及兔心肌缺血的缓解作用效果。硝基四氮唑检测结果显示,红花注射液可以改善兔心肌缺血,大鼠垂体静脉注射红花针剂后,叶心电图缺血性导致的阳性率变化和乌头碱导致的心率失常的发生概率。
增加冠脉供血量,红花药剂能加快高分子右旋糖酐所引起的家兔结膜循环流速,增加毛细血管网开放的数目,不同程度的改善血液流动状态,能大大增加心肌对 Rb 的摄取率。红花化学成分改善微循环的药效可以发挥积极的冠心病的治疗作用。
抑制血栓形成,红花黄色素选择体外或静脉方式注射都可以抑制由红花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红花药剂在体外或体内注射可使 ADP 诱导的体外血小板聚集显著降低。由此证明,红花主要用来治疗冠心病、脑梗死等很多障碍性血液循环疾病[8]。红花水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
1.2红花的概述 1
1.2.1 化学成分 1
1.2.2药理作用 2
1.3挥发油提取方法 5
1.4红花提取方法 6
1.4.1提取方法 6
1.4.2浸渍法 6
1.4.3渗漉法 6
1.4.4煎煮法 6
1.4.5连续回流提取法 6
1.4.6超声提取 7
2实验部分
2.1仪器与试药 8
2.1.1仪器 8
2.2工艺流程 8
2.3超声波萃取红花挥发油的单因素实验 9
2.3.1不同超声功率提取红花挥发油 9
2.3.2不同超声温度提取紫苏叶挥发油 9
2.3.3不同超声时间提取红花挥发油 10
2.4正交试验设计 11
2.5小结 12
结论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6
1 绪论
1.1 研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同超声温度提取紫苏叶挥发油 9
2.3.3不同超声时间提取红花挥发油 10
2.4正交试验设计 11
2.5小结 12
结论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6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红花始载于《开宝本草》,列为中品,曰:“红蓝花味辛,温,无毒。主产后血运口嗓、腹内恶血不尽、绞痛、胎死腹中,并酒煎服,亦主盅毒下雪”。《唐本草》曰红花“治口嗓不语、血结、产后诸疾”。《本草纲目》称红花能“活血、润燥、止痛、散肿通经”。《本草再新》记载红花功效为“利水消肿、安生胎、堕死胎”。
红花又名红蓝花,别名有:草红花、刺红花、红花樱子、红花草、红花菜等,为菊科(Compositae )植物红花(Carthamus ttnctvrtrrs L)的干燥管状花[1]。红花为一至二年生草本,高30~90 cm,全株无毛,茎直立,上部分枝,叶互生,基部抱茎,卵形或披针形,边缘具刺齿,裂端有小尖刺,两面平滑无毛。头状花序顶生,总苞近球形,总苞片数轮,总苞的苞片边缘具尖锐的刺。花多数,着生于扁平的花托上,由管状花组成,花初开时黄色后变暗红色。瘦果倒卵形,白色,花期57月,果期79月,喜温暖的气候,适应性强,耐寒、耐早。原产于埃及,全国各地多有栽培,主产于新疆、河南、浙江、四川、云南等地,为传统的常用中药[2]。
综上所述,中医药认为红花味辛,微苦,性温,归心肝经,是活血通经、去癖止痛之良药。
1.2 红花的概述
1.2.1 化学成分
红花的化学成分比较复杂,其中富含黄色素与红色素,另含脂肪油俗称红花油,是棕搁酸、硬脂酸、花生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等的甘油脂类。红花分布广泛,药理作用显著,因此自本世纪初就有人开始对其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先后分得黄酮类,聚乙炔类,吲垛类,出族类,木脂素类,烷基二醉类,有机酸类红花主要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其中红花黄色素约占 1/51/3,而红色素含量相对较少,至今从红花中分离并鉴定出来的的化合物大约60种,分别列举如下:
1.2.1.1 黄酮醇及其苷类成分
主要有新红花苷、芦丁(Rutin)、羟基红花黄色素 A ( Hydroxysaffloryellow A )、槲皮素、 6羟基山柰酚(6Hydroxykaempferol)等 8 种化合物[3]。
1.2.1.2 脂肪酸类化合物
至今从红花中分离鉴定的不饱和脂肪酸分别为亚油酸(Linoleic)、二棕榈酸(2Palmitoy)、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月桂酸(Lauric acid)、油酸(Oleic acid)等。
1.2.1.3 查耳酮类成分
红花苷是有中草药红花中分离出来的一种色素,同时也是首先被发现的查耳酮类化合物。随研究的深入,其结构被多次修改,非常混乱,直到印度学者Seshadri[4]提出2葡萄糖氧基3,4,4,6四羟基查耳酮的标准结构,争议短暂平息。但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分离手段的更新,新的化合物不断被分离,Meselhy等[5]利用凝胶树脂并结合聚酰胺柱,成功地从红花苷中分离鉴定出含N原子的醌型查耳酮类成分Tinctormine。
1.2.1.4 链烷双烯醇类化合物
Toshihiro等[6]先用乙醇粗提红花,而后经过多次柱层析分离鉴定出很多长链赤型6,8双醇类化合物,经过深入的药理研究证明醇提物是起抗炎作用的有效成分。
1.2.1.5 聚炔类化合物
中草药红花的地下部分、花和未成熟的种子里几乎都含有聚炔类成分。
1.2.1.6 甾体类化合物
红花的醇提物里分离得到饱和甾醇、19环甾醇、5甾醇和7甾醇。
1.2.1.7 其他成分
含有大量元素钾、钠等,还含有微量元素铬、锌、钼,此外还含多糖和腺苷等化合物。
1.2.2 药理作用
红花具有非常广泛地药理作用,而且毒性小,可以有效的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此外还有消炎、免疫、镇痛、兴奋子宫、降压、抗癌和耐缺氧等作用[7]。抗凝血、血栓的作用:红花黄色素能极大地延长凝血酶原作用时间和凝血时间,显著增强纤溶酶原的活性,溶解局部血栓,由此可以治疗心血管疾病。
1.2.2.1 抗心肌缺血作用
抗心肌缺血,使用心外膜心电图检测手段,静脉注射红花针剂方式,并检测该针剂对实性心肌梗死及兔心肌缺血的缓解作用效果。硝基四氮唑检测结果显示,红花注射液可以改善兔心肌缺血,大鼠垂体静脉注射红花针剂后,叶心电图缺血性导致的阳性率变化和乌头碱导致的心率失常的发生概率。
增加冠脉供血量,红花药剂能加快高分子右旋糖酐所引起的家兔结膜循环流速,增加毛细血管网开放的数目,不同程度的改善血液流动状态,能大大增加心肌对 Rb 的摄取率。红花化学成分改善微循环的药效可以发挥积极的冠心病的治疗作用。
抑制血栓形成,红花黄色素选择体外或静脉方式注射都可以抑制由红花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红花药剂在体外或体内注射可使 ADP 诱导的体外血小板聚集显著降低。由此证明,红花主要用来治疗冠心病、脑梗死等很多障碍性血液循环疾病[8]。红花水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zygc/1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