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炮制品芍药止痛作用的实验研究(附件)

摘 要白芍为临床常用中药,性苦、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等功效;用于头痛眩晕,胁痛,腹痛,四肢挛痛,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等症。本篇论文通过观察灌药(分别灌生白芍提取液、醋白芍提取液、酒白芍提取液、炒白芍提取液、阿司匹林溶液和生理盐水)后的小鼠在55±0.5℃热板仪舔后腿或趾的时间河注射冰醋酸后5~15min之内出现扭体的次数,来比较不同炮制品芍药的止痛作用。结果显示炮制过后的白芍对小鼠由热板致痛的痛阈值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对小鼠由醋酸致痛引起的扭体次数也有降低作用。其中醋白芍对小鼠的痛阈值有明显的提高,扭体次数有明显的降低,止痛作用最强。因此在白芍炮制品中,醋白芍的止痛作用明显强于生白芍。
目 录
1 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白芍的概述 1
1.3白芍的功效及临床应用(现代应用) 2
1.4白芍的现代研究 2
1.4.1 白芍的化学成分 2
1.4.2 白芍止痛作用的有效成分 3
1.4.3 白芍的现代药理作用 3
2 实验部分 5
2.1 实验材料 5
2.1.1 实验药物 5
2.1.2 实验动物 5
2.1.3 试剂 5
2.1.4 仪器 5
2.1.5 炮制品制备 5
2.1.6 实验样品制备 5
2.2 白芍的不同炮制品止痛实验方法 6
2.2.1 热板法 6
2.2.2 醋酸扭体法 6
2.3 白芍醋制对热板法和醋酸扭体法引起痛感的影响 7
2.3.1白芍醋制前后对热板法引起痛感的影响 7
2.3.2 白芍醋制前后对醋酸扭体法引起痛感的影响 7
2.4 白芍醋制前后对热板法和醋酸扭体法引起痛感反应的结果 7
3 讨论 8
3.1 对热板法引起痛感反应的结果分析 8
3.2 对醋酸扭体法引起痛感反应的结果分析 8
3.3 模型的建立 8
3.4 不同模型的镇痛实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8
3 结论 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3
1 绪论
1.1研究背景
疼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涉及临床各科,常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之中。据调查显示,超半数以上的病人到医院就诊是因为某种疼痛,世界上超过1/3的人口患有持续性或周期性疼痛[1] 。疼痛在心理、生理、精神和社会等多个方面严重影响着病人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具有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因而探讨致疼痛的机理,寻求显著有效防治疼痛的途径和方法是当前医学、药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阿片类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是现代医学治疗疼痛的药物。这些药物在疗效高、起效快的同时,长期用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毒副反应。这就促使了广大医药工作者寻找其它治疗疼痛的途径,探索能够有效祛除疼痛的安全、方便、经济的新疗法。中医药由于其独特的优势,受到广泛的关注。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中医学自身的发展,广大研究者们对中医药治疗疼痛机制的研究正逐步深入研究表明,中药止痛涉及多个层次、多个靶点:一方面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组织炎症反应,改善组织代谢,减少局部疼痛感受器的刺激;另一方面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或外周神经系统影响伤害性冲动的传导和痛觉的产生;因此可以从根本上缓解疼痛。所以中草药在临床镇痛方面应用很广泛,在痛证治疗中发挥显著的作用,而且中草药对于痛证患者不易产生耐药性与成瘾性。
在中草药中,白芍的止痛作用比较明显,据现代研究表明[2],白芍有扩张冠状动脉,降低血压的作用,其次还有保护肝脏和解痉的功能,当然,最重要的就是止痛作用,对胃肠道的疼痛有很好的抑制效果;不管是研末内服或是煎剂服用,都有较好的的止痛作用,因而为了更进一步的提高白芍的止痛效果,我们将着力研究比较白芍炮制前后的止痛作用的强弱,进一步为白芍安全用药、合理用药、疗效用药提供更多深入研究的基础依据。
1.2 白芍的概述
白芍,也称白花芍药,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在中国已有悠久的栽培历史,驰名中外,称白花芍药,其根可入药。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生于山坡、山谷的灌木丛或草丛中。主要产于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和西藏等省区,生长于海拔15002800米的山地、溪谷疏林中或山坡路边。以5月中旬收获最为合适[3]。
《本经》认为白芍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治寒热病寂,止痛利小便,益气;具有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主治胸胁疼痛、泻痢腹痛、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等症。因为白芍止痛效果好,临床应用很广泛,在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近30%的复方制剂中用了白芍这味药。《本草经疏》认为,手足太阴引经药,入肝胆血分[4]。
《本草备要》云:白芍补血,泻肝,益脾,敛肝阴 [5]。
《本草求真》认为:赤芍药玉白芍药主治略同。但白芍有敛阴益营之力,赤芍只有散邪行血之意;白芍则能于土中泻木,赤芍则能血中活滞 [6]。
1.3白芍的功效及临床应用
白芍其味苦、酸、甘,性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养血调经、敛阴止汗、平肝止痛的功效。临床上主要用来治疗胸胁疼痛、泻痢腹痛、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等症。
在临床应用时,因其具养血调经之效,故常配当归、熟地黄等同用,以血虚或阴虚有热的月经不调,崩漏等症;若阴虚有热,月经先期、量多,或崩漏不止,可加阿胶、地骨皮等同用[7]。又因白芍其具有养肝阴,调肝气,平肝阳,缓急止痛之功,亦可用于肝阴不足,肝气不舒或肝阳偏亢的头痛、眩晕、胁肋疼痛、脘腹四肢拘挛作痛等症。常配生地、牛膝、石决明等同用,来治疗肝阳上亢的头痛眩晕;也常配当归、白术、柴胡等同用,以治肝郁胁肋疼痛;或配以甘草同用,治脘腹手足挛急疼痛;配防风、白术同用,治肝脾不调,腹痛泄泻[8]。又因其能敛阴、和营而止汗,故用于阴虚盗汗。治营卫不和,表虚自汗时,常与桂枝配伍,调和营卫而止汗;也常配生地黄、牡蛎、浮小麦等,可敛阴止汗,治阴虚盗汗[9]。
1.3.1 白芍的化学成分
白芍含有芍药苷、芍药花苷、苯甲酰芍药苷、芍药内酯苷、氧化芍药苷、芍药吉酮等。也含有牡丹酚、苯甲酸、β谷甾醇、没食子鞣质等。此外,还含有挥发油、脂肪油、树脂、糖、淀粉、黏液质、蛋白质和三萜类成分[10]。
所含芍药苷有较好的解痉作用,对大鼠胃、肠、子宫平滑肌呈抑制作用;并有一定的止痛、镇静、降压、抗惊厥和扩张血管等作用[11]。
1.3.2 白芍止痛作用的有效成分
白芍中的白芍总苷的主要分为芍药苷、羟基芍药苷、芍药花苷、芍药内酯苷、苯甲酰芍药苷,其中具有止痛作用的是芍药苷,具有明显的止痛镇静作用。白芍与甘草同用,能治中枢性或末梢性肌痉挛,以及因痉挛引起的疼痛,如腹痛,腓肠肌疼痛。白芍总苷对小鼠免疫应答具有调节作用;有增强心肌营养性血流的作用;白芍醇提物对大鼠蛋清性、甲醛性急性炎症及棉球肉芽肿等几种模型均有显著抑制作用。白芍煎剂对于某些细菌和致病真菌也有抑制作用[12]。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zygc/76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