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纵卷叶螟在玉米和水稻上的生物学特征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的室内饲养一直是一个难题,暂时还没有很好的人工饲料能够解决这个难题。但是有研究表明可以利用玉米苗进行室内稻纵卷叶螟的饲养,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是,在玉米苗上饲养后的稻纵卷叶螟对水稻的适应性是否发生了变化,这还没有研究报道。因此,本文利用已在室内用玉米苗饲养多年的稻纵卷叶螟品系,对比研究了其在水稻和玉米上的生物学特征,以确定玉米苗饲养的稻纵卷叶螟是否会产生对水稻的不适应性,从而评价长期利用玉米苗饲养该虫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苗饲养幼虫的化蛹率均显著高于用水稻饲养的幼虫;玉米苗饲养出成虫所产卵的卵孵化率均高于用水稻饲养的。而在蛹重、蛹的羽化率、成虫性比、成虫每雌产卵量方面,用玉米苗和水稻饲养间均不存在明显差异。总之,用玉米苗饲养的稻纵卷叶螟再转到水稻上后,其生物学特性与玉米上的基本一致,没有发现存在明显的分化现象,可以利用玉米苗长期进行稻纵卷叶螟的饲养。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材料与方法2
1.1供试虫源2
1.2寄主植物2
1.3实验方法2
2结果与分析2
2.1数据记录和处理2
2.2稻纵卷叶螟在玉米和水稻上各项生物学特征的比较2
2.2.1 幼虫化蛹率3
2.2.2 蛹重3
2.2.3 蛹的羽化率3
2.2.4 成虫性比4
2.2.5 成虫每雌产卵量4
2.2.6 虫卵孵化率4
3讨论 5
3.1用玉米和水稻饲养的稻纵卷叶螟在生长发育能力上的差异 5
3.2用玉米和水稻饲养的稻纵卷叶螟在繁殖能力上的差异 5
致谢5
参考文献6
稻纵卷叶螟在玉米苗和水稻上的生物学特征
引言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是我国主产稻区的一种重要害虫,2003年[1]、2007年[23]和2008 年为特大爆发年,成为我国水稻上用药量最多的一种防治对象,这给我国的水稻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实验室对其进行研究时一般都需要大量供试虫源,获得虫源的方法是采取野外捕捉的方式,这样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采到的虫源也存在龄期、敏感度上的差异,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目前,国内也有关于人工饲料饲养的研究,但与水稻饲养的存在明显差异[4]。国外则主要是用水稻苗和新鲜水稻叶饲养[5],用人工饲料也取得了一定进展[6][8]。经研究表明,用玉米苗能实现该虫在实验室内大批量的连续多代饲养[9]。并且已有研究表明,玉米苗上饲养的稻纵卷叶螟对高温的反应与在水稻上饲养时存在一定的差异,表现为,玉米苗上饲养的没有水稻上饲养的耐高温[10]。另外,稻纵卷叶螟对不同水稻品种及杂草的利用能力也存在差异。抗虫的水稻品种对稻纵卷叶螟幼虫有毒害作用[11];武育粳3号和宁粳1号能显著延长稻纵卷叶螟未成熟期的发育历期,降低存活率,延缓卵巢发育,降低繁殖率,但能提高成虫飞行能力。幼虫期营养对稻纵卷叶螟的生长发育、存活、生殖及飞行有显著影响[12]。
目前,稻纵卷叶螟的室内连续饲养还只能利用玉米苗的方法,但是,用玉米苗饲养出的稻纵卷叶螟转接到水稻上后,其各项生物学特征如何,现在还没有明确的结果。如果玉米苗上饲养出的稻纵卷叶螟产生了对水稻利用能力上的退化,则需重新审视该饲养方法。因此,本研究比较研究了用玉米苗饲养多代后的稻纵卷叶螟在水稻和玉米苗上的生物学特性,以期为玉米苗饲养法进行科学的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在玉米苗上连续饲养两年的稻纵卷叶螟。
1.2 寄主植物
水稻(粳稻武运粳7号)在实验田生长到4叶1心时移至室内盆钵中,用营养土(购自镇江兴农有机肥有限公司)栽培,选取生长健壮的稻株进行实验。
玉米(苏玉24,大学南京神州种业有限公司生产)播种于盛满湿润营养土的塑料盒内,在30℃养苗室中培育,播种78d后长至79cm即可用于实验。
1.3 实验方法
为了测定玉米苗上饲养稻纵卷叶螟对水稻寄主的利用能力,实验分别在2013年8月和10月选取了室内连续在玉米苗上饲养的幼虫,分别进行了其在玉米和水稻上的饲养。两次实验分别称为第一世代和第二世代。将初孵幼虫15头分别接于两种寄主植物上,每种寄主重复8次。放入培养箱中培养,每隔57天更换一次寄主植物玉米或水稻。待幼虫成长为老熟幼虫并在叶片上结薄茧后将幼虫和叶片一并取下,放入塑料杯中培养。待化蛹后将蛹取出称其质量并记录化蛹的幼虫个数。培养5天左右,蛹羽化成成虫后记录成虫的个数和性别并将它们配对放入塑料杯中。待产卵后记录总产卵量,过34天待卵孵化后记录孵化的幼虫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幼虫化蛹率
如图1可知,稻纵卷叶螟在玉米和水稻上的幼虫化蛹率在40%80%之间,第一世代中玉米苗上的化蛹率显著高于水稻(t=3.98,df=14,P=0.0014),第二世代中也表现为玉米苗上的显著高于水稻上的(t=3.72,df=14,P=0.0023)。在同种寄主条件下,玉米的第一和第二世代间没有显著差异(F=1.10,P=0.9016),水稻上的第一和第二世代间也没有显著差异(F=1.36,P=0.6948)。

图1 稻纵卷叶螟在玉米和水稻上的幼虫化蛹率
2.2 蛹重
如图2可知,稻纵卷叶螟在玉米和水稻上的蛹重在0.023g0.028g之间,且第一和第二世代中两寄主上的蛹重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第1代:t=1.23,df=14,P=0.2389;第2代:t=1.23,df=14,P=0.2389)。在同种寄主条件下,玉米的第一和第二世代没有显著差异(F=1,P=1;),水稻的第一和第二世代也没有显著差异(F=1,P=1)。

图2 稻纵卷叶螟在玉米和水稻上饲养的蛹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zwbh/5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