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个水稻主栽品种对白叶枯病菌的抗性鉴定
2015年用人工接种方法鉴定了江苏、福建、湖北和安徽4个省共47个水稻主栽品种对我国白叶枯病菌9个小种(R1-R9)的抗性,结果表明江苏省的主栽品种对8个小种有抗源,但抗性弱、抗谱窄,且对各小种的抗源较单一;福建省的主栽品种抗性表现较好,对8个小种,包括当地优势小种R5和R8均有抗源;湖北省、安徽省的主栽品种对9个小种均有抗源。分析不同小种对主栽品种的致病力差异,发现小种R2可以使46.8%以上的供试品种表现感病或中感反应;而弱毒小种R1只能侵染宜优673这一个品种。建议进一步加强对各地白叶枯病小种的检测,尤其是小种R2的监测;育种中要加强对毒性小种的抗病性鉴定,生产上应根据当地白叶枯病小种的发生情况合理布局抗病品种。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 材料与方法2
1.1 供试品种 2
1.2 供试菌株 2
1.3 种植与管理2
1.4 病原菌培养与接种2
1.5 抗病性调查2
1.6 品种抗性聚类分析2
2 结果与分析3
2.1 不同省份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3
2.1.1 江苏省的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4
2.1.2 福建省的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 4
2.1.3 湖北省的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 4
2.1.4 安徽省的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 4
2.2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5
2.2.1 常规籼稻品种的抗性 6
2.2.2 常规粳稻品种的抗性 6
2.2.3 籼型杂交稻品种的抗性 7
2.2.4 粳型杂交稻品种的抗性 7
2.3 不同白叶枯病菌小种的致病力分析7
3 讨论7
致谢8
参考文献8
我国4个省份47个水稻主栽品种对白叶枯病菌的抗性鉴定
引言
白叶枯病是水稻生产上最重要的细菌病害之一,上世纪60年代,由于高产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半矮秆品种的大面积推广,白叶枯病很快扩展蔓延,造成严重危害[1]。在我国南方和长江中、下游稻区,水稻白叶枯病常年流行,一般减产10%~30%,严重时减产可达50% 以上,采用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技术一直是控制白叶枯病发生危害的有效手段,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2]。
我国水稻白叶枯病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包括抗源筛选、病菌致病力分化、抗病性遗传和抗病品种培育等[24]。章琦等对中国不同稻区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类型和表达特征等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套病斑等级划分体系[2,59]。目前,国内采用的以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技术,已经整体上控制了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但局部稻区的白叶枯病仍时有发生[1011]。刘凤权等认为,病害的发生需要从品种和小种互作变化来分析,既要培育抗病新品种,同时还要监测小种变化,及时分析各稻区品种布局的合理性[1213]。
在水稻品种与稻瘟病菌互作关系研究中,赖星华等研究了广西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消长规律与水稻品种布局关系,发现病菌小种类型的消长制约着水稻品种的布局[14]。王云月等在云南省稻瘟病重病区进行了品种随机布局和品种替换对稻瘟病流行控制的示范试验,发现合理布局品种和更换品种就能有效地减轻稻瘟病的危害[15]。韩海波等对重庆市抗稻瘟病品种布局合理性进行研究,用稻瘟病生理小种侵染水稻主推品种进行抗性鉴定,并结合不同区、市、县小种组成情况来分析判断品种布局合理性[16]。王永崇等研究了湖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成与地理分布、稻瘟病菌致病力、水稻品种(系)抗病性等,综合分析稻瘟病菌的变化和水稻品种间的互作关系[17]。
为探明中国主栽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情况,选择中国的一套鉴别小种,对江苏、福建、湖北和安徽4个省的47个水稻主栽品种进行抗性鉴定,以明确各地主栽品种的抗性特性,结合当地优势小种分布,分析抗性品种布局的合理性,为后续品种布局、育种工作提供指导意见;也为有效利用抗病品种及研究抗病品种的抗病性遗传和抗病基因(主效QTLs) 鉴定提供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江苏、福建、湖北及安徽4个省级农科院分别提供了当地主栽品种11、9、19和8个,共计47个。其中常规籼稻1份,常规粳稻11份,籼型杂交稻31份,粳型杂交稻0份,另有品种未知4份(表1)。
表1 供试品种的来源及类型
Table 1 Original and types of varieties tested in this study
省 份
Provinces
品种类型 Types of Varieties
总计
In total
籼稻
Indica Rice
粳稻
Japonica Rice
籼型杂交稻
Indica Hybrid Rice
粳型杂交稻
Japonica Hybrid Rice
江苏Jiangsu
0
11
0
0
11
福建Fujian
0
0
8
0
9
湖北Hubei
1
0
17
0
19
安徽Anhui
0
0
6
0
8
1.2 供试菌株
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Xoo)9个小种YN18(R1)、YN1(R2)、GD414(R3)、HEN11(R4)、ScYcb(R5)、YN7(R6)、YN11(R7)、FuJ(R8)和YN24(R9)由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提供。
1.3 种植与管理
供试水稻品种于2015年种植于大学江浦农场试验站,5月20日播种,6月20日移栽,单本栽插。每品种种植10行,每行种植10株,株行距分别为16 cm 和25 cm。随机区组设计、三次重复,肥水管理与大田生产相同。7月底至8月初,大部分品种处于孕穗期时,进行接种鉴定。
1.4 病原菌培养与接种
将9个小种的供试菌株分别移植于NA(Nutrient Agar)培养基斜面上,28℃下培养72 h后,用无菌蒸馏水洗下菌体,配制成109 CUF/ml的细菌悬浮液[18]。按Kauffman剪叶法接种[19],每个小种在每个品种接种一行,每株接种4~5张剑叶,以接种灭菌蒸馏水为对照。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 材料与方法2
1.1 供试品种 2
1.2 供试菌株 2
1.3 种植与管理2
1.4 病原菌培养与接种2
1.5 抗病性调查2
1.6 品种抗性聚类分析2
2 结果与分析3
2.1 不同省份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3
2.1.1 江苏省的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4
2.1.2 福建省的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 4
2.1.3 湖北省的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 4
2.1.4 安徽省的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 4
2.2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5
2.2.1 常规籼稻品种的抗性 6
2.2.2 常规粳稻品种的抗性 6
2.2.3 籼型杂交稻品种的抗性 7
2.2.4 粳型杂交稻品种的抗性 7
2.3 不同白叶枯病菌小种的致病力分析7
3 讨论7
致谢8
参考文献8
我国4个省份47个水稻主栽品种对白叶枯病菌的抗性鉴定
引言
白叶枯病是水稻生产上最重要的细菌病害之一,上世纪60年代,由于高产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半矮秆品种的大面积推广,白叶枯病很快扩展蔓延,造成严重危害[1]。在我国南方和长江中、下游稻区,水稻白叶枯病常年流行,一般减产10%~30%,严重时减产可达50% 以上,采用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技术一直是控制白叶枯病发生危害的有效手段,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2]。
我国水稻白叶枯病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包括抗源筛选、病菌致病力分化、抗病性遗传和抗病品种培育等[24]。章琦等对中国不同稻区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类型和表达特征等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套病斑等级划分体系[2,59]。目前,国内采用的以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技术,已经整体上控制了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但局部稻区的白叶枯病仍时有发生[1011]。刘凤权等认为,病害的发生需要从品种和小种互作变化来分析,既要培育抗病新品种,同时还要监测小种变化,及时分析各稻区品种布局的合理性[1213]。
在水稻品种与稻瘟病菌互作关系研究中,赖星华等研究了广西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消长规律与水稻品种布局关系,发现病菌小种类型的消长制约着水稻品种的布局[14]。王云月等在云南省稻瘟病重病区进行了品种随机布局和品种替换对稻瘟病流行控制的示范试验,发现合理布局品种和更换品种就能有效地减轻稻瘟病的危害[15]。韩海波等对重庆市抗稻瘟病品种布局合理性进行研究,用稻瘟病生理小种侵染水稻主推品种进行抗性鉴定,并结合不同区、市、县小种组成情况来分析判断品种布局合理性[16]。王永崇等研究了湖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成与地理分布、稻瘟病菌致病力、水稻品种(系)抗病性等,综合分析稻瘟病菌的变化和水稻品种间的互作关系[17]。
为探明中国主栽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情况,选择中国的一套鉴别小种,对江苏、福建、湖北和安徽4个省的47个水稻主栽品种进行抗性鉴定,以明确各地主栽品种的抗性特性,结合当地优势小种分布,分析抗性品种布局的合理性,为后续品种布局、育种工作提供指导意见;也为有效利用抗病品种及研究抗病品种的抗病性遗传和抗病基因(主效QTLs) 鉴定提供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江苏、福建、湖北及安徽4个省级农科院分别提供了当地主栽品种11、9、19和8个,共计47个。其中常规籼稻1份,常规粳稻11份,籼型杂交稻31份,粳型杂交稻0份,另有品种未知4份(表1)。
表1 供试品种的来源及类型
Table 1 Original and types of varieties tested in this study
省 份
Provinces
品种类型 Types of Varieties
总计
In total
籼稻
Indica Rice
粳稻
Japonica Rice
籼型杂交稻
Indica Hybrid Rice
粳型杂交稻
Japonica Hybrid Rice
江苏Jiangsu
0
11
0
0
11
福建Fujian
0
0
8
0
9
湖北Hubei
1
0
17
0
19
安徽Anhui
0
0
6
0
8
1.2 供试菌株
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Xoo)9个小种YN18(R1)、YN1(R2)、GD414(R3)、HEN11(R4)、ScYcb(R5)、YN7(R6)、YN11(R7)、FuJ(R8)和YN24(R9)由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提供。
1.3 种植与管理
供试水稻品种于2015年种植于大学江浦农场试验站,5月20日播种,6月20日移栽,单本栽插。每品种种植10行,每行种植10株,株行距分别为16 cm 和25 cm。随机区组设计、三次重复,肥水管理与大田生产相同。7月底至8月初,大部分品种处于孕穗期时,进行接种鉴定。
1.4 病原菌培养与接种
将9个小种的供试菌株分别移植于NA(Nutrient Agar)培养基斜面上,28℃下培养72 h后,用无菌蒸馏水洗下菌体,配制成109 CUF/ml的细菌悬浮液[18]。按Kauffman剪叶法接种[19],每个小种在每个品种接种一行,每株接种4~5张剑叶,以接种灭菌蒸馏水为对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zwbh/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