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褐飞虱种群年际变化规律

褐飞虱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害虫。本研究分别对安徽徽州、潜山两个地区1975~2007年和1986~2009年的褐飞虱发生情况进行资料收集,利用Excel工具进行气象数据处理,通过数据分析,从而探究褐飞虱种群变化与降水和气温的变化规律。通过分析可知,不同年代间褐飞虱高峰数量变化保持相同的规律,褐飞虱的高峰数量主要集中在六月中旬到九月下旬。长期来看,徽州和潜山两个地区褐飞虱峰期与降水量和温度依然保持一定的相关关系。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材料与方法2
1.1资料来源2
1.1.1 研究降水与褐飞虱种群变化的关系3
1.1.2 研究气温与褐飞虱种群变化的关系4
2 结果与分析4
2.1 褐飞虱的峰期分布5
2.2 褐飞虱的峰期与降水关系6
2.2.1 徽州地区褐飞虱的峰期与降水关系 6
2.2.2 潜山地区褐飞虱的峰期与降水关系7
2.2.3 徽州,潜山地区褐飞虱的峰期与降水关系的比较8
2.3 褐飞虱的峰期与温度关系10
2.3.1 徽州地区褐飞虱的峰期与降水关系 10
2.3.2 潜山地区褐飞虱的峰期与降水关系11
2.3.3 徽州,潜山地区褐飞虱的峰期与降水关系的比较 12
3 讨论 13
3.1 褐飞虱高峰期数量在全年的分布情况 13
3.2 褐飞虱高峰期数量与降水的关系13
3.3 褐飞虱高峰期数量与温度的关系14
3.4 褐飞虱爆发原因综合分析14
致谢14
参考文献14
皖南褐飞虱种群年际变化规律
引言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 属半翅目(Hemipterea),飞虱科(Delphacidae)。是亚洲水稻种植区重要的迁飞行害虫。褐飞虱为单食性害虫,成虫和若虫只在普通水稻和普通野生稻上取食与繁殖,对水稻的危害主要表现为:(1)产卵危害(2)直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接刺吸危害(3)传播病毒危害水稻。同时褐飞虱还是草状丛矮病和齿叶矮缩病的虫媒,因此褐飞虱已成为毁灭性的水稻害虫。多年来,有许多科研工作者对此褐飞虱的发生规律开展了广泛的调查和研究[1,2,3,4,]。褐飞虱的生物特性为喜温暖,抗寒能力弱,空中迁飞下限温度12℃,上限温度为27℃,适宜温度为17~22℃[5]。程遐年[6,7]认为褐飞虱为远距离迁飞性害虫,有明显的专食性,喜温暖,抗旱能力弱,没有真正的滞育越冬特性因此,在冬季无稻苗的情况下难以存活,第二春夏季长翅型成虫“突增”,是由于南方终年繁殖区的渐次迁飞归来。春季稻田为害的褐飞虱,主要还是热带终年繁殖区迁来的。入夏以后,我国双季自南向北依次成熟,因而也相应自南向北具备了褐飞虱的迁出虫源,但能否实现起飞迁出,则取决于迁出地当时天气系统的影响。褐飞虱的北迁过程,褐飞虱北迁的气象要素主要包含温度,风和降水。褐飞虱在始见期和零星迁入期,地面温度一般在20℃以上,而高峰期一般达25℃以上。褐飞虱零星迁入阶段,一般都受锋面天气型控制,天气很不稳定,降水频繁。而当褐飞虱出现大量迁入的主降阶段,一般都受副高天气型控制,此时梅雨结束,降水较少。褐飞虱南迁时,初期常处于冷,暖空气在江淮流域角逐频繁的阶段,因而锋面天气型在褐飞虱秋季南迁的前期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当秋季环流型已经建立,大陆高压完全取代副高以后,迁入地则都属大陆高压天气型了。由此可见,褐飞虱的发生规律与其气象条件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褐飞虱的迁飞过程中除了受天气系统影响之外,还与其温度有密切的联系。陈若篪[8]对褐飞虱的飞行能力测试表明最适飞行温度范围在22—26℃,高湿有利于飞行。褐飞虱未成熟期的发育速率与温度成逻辑斯谛曲线,若虫成活率明显受温度和食料影响。成虫寿命,总产卵量,产卵速率也与温度有关。温度在27℃时,取食分蘖,拔节期水稻的种群内禀增长能力最大。为进一步了解温度与褐飞虱种群变化规律的关系,陈钰瑛[9]根据省内联合测报网观测的历年资料,分析大田褐飞虱自然种群增殖状况在年际间的变动与温度的关系。自迁入带到主害代的种群增殖主要受制于夏季高温。其增殖倍数R1与日最高温>=33.5的天数d1呈明显反相关。
通过前人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褐飞虱的发生规律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翟保平[10]认为稻飞虱的的研究和治理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重点研究稻飞虱大发生种群的形成机制,以期阐明稻飞虱种群大规模集中降落的天气学背景和大气动力学机制。这也是本次研究的出发点,通过进一步探索和证明褐飞虱种群变化与气象条件的相关关系,来为褐飞虱的预测预报提供指导性的意见。由于皖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且褐飞虱发生频繁,又处于长江流域,因有较好的典型代表作用。故特选取安徽徽州、潜山两个地区。分别搜集两地1975~2007年和1986~2009年的褐飞虱发生情况,通过近30年的数据分析,可以更好地分析褐飞虱的发生规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虫情资料:本文所用的虫情数据包括19752007年在潜山县(116°32′E,30°37′N)和徽州区(118°20′,29°49′)设立两千害虫观测点获得的田间调查数据和灯诱数据及潜山县和徽州区等县区植保站提供的部分虫情资料和灯诱数据;稻飞虱历史虫情数据来自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
气象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全球再分析数据(6h一次,1°×1°)。部分将于资料和气温资料采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中国地面气候资料,包括逐日降水资料和月平均气温资料(网址:http://cdc.cma.gov.cn)。
安徽徽州、潜山两个地区1975~2007年和1986~2009年的褐飞虱发生情况进行资料收集,利用excel工具进行气象卫星数据处理,通过数据分析,进一步探讨褐飞虱种群变化规律与降水和气温的关系。气象资料采用中国气象局地面观测资料,日平均气温(0.1℃)及降水(0.1mm)
表 1:徽州地区峰期数量分布
5A
5B
5C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zwbh/5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