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秸秆还田量与施钾量对棉花产量形成影响的比较

试验于2015年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试验站(118°50 E, 32°02 N)进行,供试品种为长江流域棉区主栽转基因抗虫棉泗杂3号。试验设置小麦秸秆还田量4500 kg hm-2(W4500)、9000 kg hm-2(W9000)和施钾量150 kg K2O hm-2(K150)、300 kg K2O hm-2(K300)4个处理,以不施秸秆和钾肥的处理为对照(CK),来研究不同小麦秸秆还田量对转基因抗虫棉花生物量累积、农艺性状及产量形成还有土壤肥力的影响,并探讨小麦秸秆还田对化学钾肥的替代效应。结果表明,在秸秆还田量9000 kg·hm-2的条件下,棉花植株生物量、果枝数、果节数、蕾铃数显著增加,脱落率降低;铃数、铃重和皮棉产量显著提高。秸秆还田量4500 kg·hm-2时相关指标增加幅度小于秸秆还田量9000 kg·hm-2;施钾量(150 kg K2O hm-2)相关指标增加幅度和秸秆还田量9000 kg·hm-2差异不显著。说明在一定范围内,秸秆还田量越多越有利于棉花产量增加。同时,钾肥替代效果越好。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3
引言3
1材料与方法4
1.1试验设计4
1.2测定内容与方法 4
1.3数据分析方法 4
2结果与分析5
2.1秸秆还田和施钾量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5
2.2秸秆还田和施钾量对棉花产量与产量的影响...................................................................6
3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6
4讨论7
5结论8
致谢8
参考文献9
小麦秸秆还田量与施钾量对棉花产量形成影响的比较
引言
作物秸秆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主要副产物,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资源[1]。我国秸秆资源丰富,据2012年统计资料表明全国年产农作物秸秆约为8.6亿吨,利用率仅为45.7%[2]。目前,秸秆有效利用率增长幅度缓慢,大量农作物秸秆被废弃和焚烧,造成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现象[3]。转基因抗虫棉自上世纪90年代商业化种植以来,在我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2011年面积已达390万公顷,约占棉花种植总面积的70%。转基因抗虫棉载铃多,早熟高产,但土壤钾肥不足时易出现缺钾性早衰,导致棉花品质下降。作物秸秆中含有大量的氮磷钾元素及其他微量元素[4],尤其是钾素含量较高,一般贮存作物含钾量为15%20%,小麦秸秆钾含量约为16.7mg K2O kg1,9000kg hm2小麦秸秆钾含量约合130kg K2Ohm2。且钾素在秸秆中主要以离子态存在,还田后释放速度快。但目前我国棉田的秸秆还田率较低,若秸秆还田率能进一步提高,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我国钾资源不足的问题,缓解土壤钾素亏缺状况。秸秆还田能够把作物吸收的大部分营养元素归还到土壤,因此,秸秆还田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作物增产、培肥地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 5]。
秸秆还田具有较好的增产效应[6, 7]。刘世平等认为在稻麦两熟制的种植制度下,秸秆还田具有较高的周年生产力和经济效益[8]。秸秆还田条件下,棉花铃重增加,皮棉产量较高[9]。在麦棉轮作系统中,棉花季小麦秸秆还田使棉花产量增加4%7%,常规耕作条件下小麦秸秆还田与少耕相比,籽棉产量增加23%39%[10]。黑麦秸秆还田也可增加棉花产量,免耕条件下效果更显著且有利于棉花种子的形成和生物量积累[11, 12]。秸秆还田影响棉花的生长发育。还田后的秸秆有机分解物促进棉花株高和节间长度的增加,单株蕾数和果节数增加显著,初始节位和内围铃数变化不明显。小麦秸秆还田后一年内棉花单株果枝数降低,脱落率下降,产量变化不明显,随后两年的棉花总果枝数与对照相比无明显差异[13]。棉株的生长发育受叶面积(LAI)指数影响,LAI较低时棉花生长减慢,生殖器官分化延迟,铃重降低,且叶面积的大小与生物量的形成有关。根系生长受阻时,营养器官生长减慢,果节和叶片数降低,收获指数提高[13]。秸秆还田条件下,始花期无影响,而盛花期有所延迟[13]。秸秆还田能够维持棉花生长发育后期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延长叶片功能期,有效防止棉花早衰,并使铃重增加、皮棉产量升高[14]。
目前,秸秆还田对作物生长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上,国内关于秸秆还田影响棉花生长的研究较为缺乏,尚未明确长江流域麦棉两熟种植制度下秸秆还田对棉花产量的影响,以及对钾肥的替代效应。本文拟通过设置不同小麦秸秆还田量和施钾量,研究小麦秸秆还田量对棉花生物量、农艺性状及与产量形成的影响,探讨秸秆还田的钾肥替代效应,探究不同小麦秸秆还田量对于棉花生长的影响,阐明棉花生长规律,明确最优小麦秸秆还田量,为提高秸秆资源利用率,缓解棉田土壤钾素亏缺状况提供理论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选择长江流域棉区主栽转基因抗虫棉泗杂3号于2015年在江苏省南京市江苏省农业科学院(118o 50 E, 32o 02 N)进行麦棉两熟制周年秸秆还田定位试验。试验设置4500 kg hm2(半量还田,W4500)和9000 kg hm2(全量还田,W9000)2个秸秆还田量处理,150 kg K2O hm2(K150)和300 kg K2O hm2(K300)2个施钾量处理,以不施钾肥和秸秆处理为对照(CK),共5个处理。试验在2015年4月25日进行棉花育苗。试验处理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棉花7行区种植,小区面积28m2(7 m*4 m),行距1 m,株距0.3 m,种植密度33000株hm2。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1.2.1棉花生育状况和产量品质调查
每处理小区连续选取长势一致的棉花10株,分别于6/15、7/15、8/15、9/1、9/15、10/30调查棉花生育状况。
待生育调查结束,收取大小一致的吐絮棉铃3050个测定铃重、轧花后测定衣分、计算籽棉产量。同时,按棉株果枝(第24、68、1012果枝)果节部位(第1、2、3、4果节)收取20个棉铃,测定铃重后轧花,测定衣分和主要纤维品质性状。
1.2.2 棉花生物量和养分累积与分配
分别于7/15、8/1、8/15、9/1、9/15每处理小区取3株棉花,测定棉花生物量和养分累积与分配。
1.2.3土壤养分
取020cm、2040cm土层土壤,其中部分土样放入20℃冰箱保存,15日内测土壤硝态氮(连续流动分析仪)、铵态氮(连续流动分析仪),其余土样风干后研磨过筛,测定其他土壤基础养分指标:速效磷(钼锑抗比色法)、速效钾(火焰光度计法)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zwbh/51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