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物料和稻鸭共作对大田机插水稻物质积累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为减少常规稻作对环境的污染,进行绿色、安全的农产品生产,并为水稻的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选用南梗9108和高邮麻鸭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测定了水稻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量、氮素含量及产量。结果表明1.在氮素吸收利用率和氮素农学利用率方面,稻鸭共作较高。2.在氮素生理利用效率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方面,常规稻作较高,其中无机氮肥处理最高。3.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之前,稻鸭共作无机氮肥处理更利于叶绿素含量积累及净光合速率的提高;之后,有机物料与稻鸭共作更好。4.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

染色体片段置换系定位水稻种子萌发相关qtl

高活力水稻种子具有发芽快速、幼苗健壮、寿命长、耐逆性等特点,解析水稻种子活力遗传机制,培育高活力水稻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粳稻韭菜青和籼稻IR26作为亲本材料在正常条件下进行种子活力比较,发现籼稻IR26种子发芽速度显著高于粳稻韭菜青。利用其构建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SSLs)群体进行种子萌发相关QTL定位,以2d发芽率(GR)、3d成苗率(SR)及发芽指数(GI)为指标共定位到4个QTLs qGR3、qGR8、qSR3、qGI3,分布在3号和8号染色体上。其中, qGR3、qSR3和qGI3共定位于

棉花全基因组水通道蛋白家族基因发掘与表达分析

水通道蛋白可在细胞膜上高效选择性转运水和其它小分子物质,在生物抗逆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目前关于棉花中水通道蛋白家族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中,我们从三个测序的棉种, 陆地棉(G. hirsutum),雷蒙德氏棉(G. raimondii),亚洲棉(G. arboreum)种中分别鉴定得到水通道蛋白序列116条、58条、和57条。根据棉花水通道蛋白间进化关系,水通道蛋白家族(MIP)又可细分为5个亚族PIP、TIP、NIP、SIP和XIP。保守序列分析显示所有水通道蛋白序列均包含典型水通道蛋白结构域。基因结构

水稻f2群体粒型及株型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水稻株叶形态和穗粒结构是产量形成的重要农艺性状,解析产量相关农艺性状QTL有利于开展水稻分子辅助育种研究。本研究利用表型差异较大的水稻品种宝大粒和矮格拉建立F2群体,分析株高、叶型、穗型、粒型等性状遗传特征和QTL。结果表明F2群体株高、叶型、穗型、粒型分离现象明显,除粒长无明显超亲现象外,株高、穗型、叶型、粒宽等均存在明显超亲现象,根据分布的连续性推测它们均为多基因控制。QTL检测12个性状指标共定位到22个QTLs,其中第2染色体上qGL2.2和qGW2.1位于相同区间RM13606~A105,qPL

水稻剑叶角度qfla82精细定位及候选基因预测

目前,杂交稻制种过程中割叶是必须的一个环节,大剑叶角度的水稻可以省略这个环节,为了更好地了解水稻大剑叶角度基因的遗传机制,本研究用小剑叶角度的粳稻保持系863B,大剑叶角度的太湖地方品种粳糯稻A7444为供体亲本衍生的BC3F3群体中在目标染色体区段杂合的株系自交产生的次级分离群体用于qFla-8-2的精细定位。在RM6215-RM3153区段(qFla-8-1的标记区间)为863B标记基因型且在目标位点区段RM1309-RM3491(qFla-8-2的标记区间)为杂合标记基因型的单株自交获得次级F2群体

水稻发芽期耐冷性全基因组关联分析0

水稻(Oryza sativa L.)是最主要的三大粮食作物之一,每年在世界范围内约有1,500万公顷的水稻受到低温冷害,低温冷害是水稻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水稻耐冷性状是一个由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数量性状,有关水稻发芽期耐冷性基因未见报道。传统的QTL定位方法,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随着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已成为研究复杂性状的有效途径。本研究调查了267份水稻自然变异群体在低温下的发芽情况,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8个与低温发芽相关的SNPs位点。

水稻孕穗期耐冷性qtl定位

低温冷害是水稻生长过程中常见的逆境之一,与其它时期冷害相比,孕穗期冷害给水稻生产带来的损失最大。R727是孕穗期极耐冷的昆明地方粳稻品种昆明小白谷与日本平原粳稻品种十和田杂交后代获得的耐冷性重组自交系。本文利用R727和孕穗期冷敏感籼稻品种93-11配制杂交组合,选择F3分离家系和BC1F2回交群体,通过构建遗传图谱对孕穗期耐冷性进行QTL定位分析,分别在F3家系中检测到9个QTL位点,BC1F2群体检测到6个QTL位点,其中,qCTB1.2、qCTB 4.1、qCTB8.1、qCTB10.1、qCTB1

水稻幼苗对缺铁响应的蛋白组学研究

铁(Fe)是植物生长必要的微量元素,参与植物代谢的多种生理途径。为了研究水稻对缺铁环境的响应机理,本实验选用籼稻品种扬稻6号,采用了双向电泳技术(2-DE)和(MALDI-TOF-MS)质谱鉴定技术,研究了缺铁条件下,该品种叶片和根部的差异蛋白。试验共检测到73个差异表达蛋白,并成功鉴定出63个,其中40个在水稻叶片中,23个出现在根中。这些差异蛋白主要涉及光合,碳代谢,逆境抗氧化系统,三磷酸腺苷的合成,细胞生长或信号转导等生理代谢途径。

水稻着丝粒特异组蛋白h3功能弱化突变体的构建

着丝粒特异组蛋白H3(centromere specific histone H3,CENH3)广泛分布于真核生物的功能着丝粒区域。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中的研究表明AtCENH3的突变可以产生单倍体诱导系,其在单倍体育种中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本研究旨在获得水稻(Oryza sativa)中CENH3的功能弱化突变体,为研究其是在水稻中是否具有相同的效应提供材料。我们首先根据拟南芥中已知的CENH3和组蛋白H3的变体H3.3的氨基酸序列,利用MSU在线BLAST工具查找到水稻中

水稻籽粒淀粉突变体b438的基因初定位

胚乳中淀粉含量及理化性质是影响稻米的产量及食味品质的关键因素。利用水稻淀粉突变体,通过图位克隆方法寻找调控淀粉含量的基因,并阐明基因的作用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本研究从粳稻品种W017化学诱变材料中分离到一个粉质胚乳突变体B438,并对B438进行表型分析和基因初定位,主要结果如下突变体B438籽粒的胚乳不透明;与野生型相比,B438千粒重显著下降。成熟种子扫描电镜观察表明,W017的淀粉颗粒大小均匀,排列紧密,呈多面体结构;B438淀粉粒排布较为松散。目前将B438初步定位在第9号染色体长臂上

水稻粉质胚乳突变体b136的基因初定位

稻米胚乳的主要成分是淀粉,以淀粉颗粒的形式存在于造粉体中,其含量和性质直接影响稻米的品质。本研究通过筛选水稻W017 MNU诱变的突变体库,发现一个稳定遗传的胚乳突变体 B136,对其表型进行观察分析,并对目标基因进行初步定位。结果表明,B136呈现胚乳粉质;与野生型相比,B136直链淀粉含量显著增加,支链淀粉链长分布也发生了明显变化。B136突变基因初定位在第11号染色体标记I11-9和N11-29之间,物理距离约3.7Mb。本研究为进一步精细定位及图位克隆获得目的基因奠定了基础,对研究水稻淀粉合成相关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