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绵蚜的抗性监测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附件)

为了掌握果树重要害虫苹果绵蚜的抗性动态,本研究测定了山东济南、江苏丰县和新疆察布查尔苹果绵蚜对常规药剂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和吡虫啉的敏感性,并比较其解毒酶的活力水平。以察布察尔2012苹果绵蚜为相对敏感种群,结果发现,济南、丰县和察布查尔种群对吡虫啉都达到极高水平的抗性,对毒死蜱为中等到极高水平抗性,对高效氯氟氰菊酯产生了高到极高水平的抗性;解毒酶活力结果显示济南和察布察尔苹果绵蚜的全酯酶活力明显高于丰县种群;察布察尔和丰县苹果绵蚜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明显高于济南种群。本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苹果绵蚜已对

莠去津·精异丙甲草胺在玉米中残留分析方法研究

精异丙甲草胺和莠去津是我国乃至世界上都应用很广泛的两种选择性除草剂,被广泛应用于玉米等主要作物的杂草控制,它们已经成为近年来新型农药的代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知,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去研究其残留问题。本文建立了气相色谱-质谱同时测定玉米植株、土壤、玉米粒中莠去津和精异丙甲草胺残留量的分析方法。样品采用乙腈提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添加水平为0.05-2.00mg/kg时,莠去津在玉米植株、玉米粒以及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4.0%~98.4%,93.2%~100.0%,83.4

菜蛾啮小蜂对小菜蛾的非致死效应的研究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是一种为害甘蓝、白菜、油菜等十字花科作物的世界性害虫,对多种杀虫剂产生了抗性,故生物防治是防治其为害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观察分析了菜蛾啮小蜂[Oomyzus sokolowskii(K.)]的存在对小菜蛾蛹重的影响,从而评估寄生蜂对小菜蛾的非致死效应。结果表明,菜蛾啮小蜂在叶片的停留时间、靠近小菜蛾导致停止取食的时间和次数都使其蛹重下降;处理的2、3和4龄幼虫化蛹后的蛹重分别为4.8、4.75和5.73 mg,分别轻于对照2、3和4龄幼虫化蛹后的蛹

葡萄炭疽病菌对咯菌腈氟啶胺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基线建立

近年来,葡萄炭疽病发生逐年加重,成为其产业发展的瓶颈因子。因缺乏抗病品种,化学药剂仍然是防控该病的主要应急措施。本研究采用菌落直径法,利用采自江苏镇江市的80株葡萄炭疽病菌分别建立了其对咯菌腈、氟啶胺和苯醚甲环唑三种杀菌剂敏感性(EC50)基线0.0977±0.0429μg/ml、0.1108±0.1072μg/ml和0.4524±0.2411μg/ml,EC50值分布均成单峰曲线。该研究为葡萄炭疽病化学防控和抗药性监测奠定基础。

藤仓镰孢菌对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氰烯菌酯潜在抗药性风险研究

由藤仓镰孢菌(Fusarium fujikuroi)引起的种传病害恶苗病是水稻生产中的瓶颈因子,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由于缺少抗病品种,利用杀菌剂进行种子处理是防治该病的关键措施。氰烯菌酯是一种结构新颖、作用方式独特、对环境友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对大多数镰孢菌具有优异的抑菌活性,能够治理镰孢菌对多菌灵和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抗药性。在离体条件下,本研究成功获得了12株药剂驯化的高抗突变体;转接菌碟的抗药性突变频率高达12.9%,这远超过其他作用机制的杀菌剂;所获得的突变体致病力和菌

蜡质芽胞杆菌ar156胞外多糖作为mamp因子诱导拟南芥系统抗病性的机理研究

根围非病原微生物能够被植物识别,诱导植物体产生系统抗病性。然而,植物体如何识别根围微生物并产生系统抗病性的机制尚不清晰。蜡质芽胞杆菌AR156能够诱导拟南芥对丁香假单胞菌DC3000产生系统抗性。本研究表明,蜡质芽胞杆菌AR156的胞外多糖能够作为MAMP因子,通过激活水杨酸(SA)信号通路与MAPK信号通路,诱导拟南芥体内防卫相关基因的上调表达并激活细胞免疫反应,使拟南芥植株对丁香假单胞菌DC3000产生系统抗性。由此证明胞外多糖在蜡质芽胞杆菌AR156诱导系统抗病性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首次对植物

褐飞虱对毒死蜱和噻虫嗪的抗药性监测及复配配方筛选

为了明确2015年我国主要水稻产区田间褐飞虱种群对毒死蜱和噻虫嗪的抗药性水平,为田间褐飞虱防治合理用药提供指导,我们在室内采用稻茎浸渍法对8省(市)褐飞虱种群进行了抗药性监测,并与本实验室2014年的抗药性监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监测结果表明褐飞虱对有机磷类杀虫剂毒死蜱的抗药性两年间上升较为明显,其中安徽和县褐飞虱种群已达到高水平抗性(114.8倍),其余包括江苏高淳等13个褐飞虱种群均处于中等水平抗性(10.5~64.3倍);对新烟碱类药剂噻虫嗪的抗药性监测发现,除福建福清褐飞虱种群对噻虫嗪处于中等平抗性(

褐飞虱引起的水稻穗粒重变化与冠层光谱反射率的关系

【目的】阐明水稻受褐飞虱危害后,水稻冠层光谱特征与水稻穗干重及千粒重的相关性,以便为早期监测褐飞虱引起的水稻产量损失提供指导。【方法】采用ASD光谱仪分别测定不同虫量下水稻冠层的光谱反射率,并测定受害后水稻的穗干重及千粒重,采用Pearson方法进行穗粒重与反射率间的相关性分析,以得到能表征水稻穗粒重的光谱敏感波段。【结果】研究发现,在接虫后第25-44天,水稻的冠层光谱反射率在蓝光400-416nm与红光668-685nm波段范围内与穗干重均显著负相关,在接虫后第59天,水稻冠层光谱反射率在红光700-

褐飞虱类胰岛素多肽对生殖的调控研究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是亚洲稻区水稻上的主要害虫,它通过直接吮吸水稻韧皮部汁液和传播植物病毒危害水稻,可远距离迁飞为害,且一旦条件适宜,极易爆发成灾,对水稻产量造成重大损失。类胰岛素多肽(Insulin-like peptides,ILPs)是生物体多组织分泌的一类内分泌多肽,它具有调控生长、发育、代谢以及繁殖等一系列功能。本论文主要针对褐飞虱的4个ILPs(ILP1-4)开展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 利用 RNA interference (RNAi)技术,发现沉默NlIl

一种新型日光温室后墙材料秸秆砌块传热特性研究

:本文以小麦秸秆、水泥、黄沙为原料,按照不同的配比方案制作出新型秸秆砌块材料。其中由秸秆、水泥、黄沙不同配比制作出的Ⅰ型秸秆砌块作为日光温室蓄热层,由秸秆、水泥不同配比制作的Ⅱ型秸秆砌块作为保温层。使用导热系数测试仪分别测定Ⅰ、Ⅱ型秸秆砌块的热性能指标,通过与传统粘土砖砌块在热性能方面的比较,选择秸秆砌块的最佳配比。试验结果表明m(秸秆纤维)m(水泥)m(沙)= 1924的Ⅰ型秸秆砌块作为蓄热层砌块,m(秸秆纤维)m(水泥)=11.5的Ⅱ型秸秆砌块作为保温层砌块,两者组成的后墙,在蓄热系数、导热系数、热阻

不同光照强度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光照是植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子,合理的光环境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生物量的生产和积累、产品的品质以及作物的地理分布等发面都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本研究以南京主栽品种扬麦16号和宁麦13号为材料,利用人工气候室人工光源设立不同的光照处理,综合研究了不同光照强度下同一品种和同一光照强度下不同品种小麦株高生长趋势、生育期长度、叶面积、光合特性、茎秆质量、干物质的积累与分配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规律,明确了光照强度对小麦生长所产生的显著影响,为探索人工气候室中不同光照强度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解决人工气候室光环境不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