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澳大利亚荷斯坦奶牛嗜皮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进口澳大利亚荷斯坦奶牛嗜皮菌病的诊断与防治[20200507191307]
摘要:分别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123团、129团奶牛场从澳大利亚引进的112头、521头荷斯坦奶牛在2014年4月至5月期间发生的嗜皮菌病进行诊断,并对病牛进行治疗。结果表明,嗜皮菌病在两场的发病率分别为2.68%(3/112)和4.30%(22/521);症状主要为皮肤表面出现多个大小不一的丘疹、痂块,并伴有渗出性皮炎;病理组织学观察见表皮充血、水肿、白细胞浸润和硬皮病性增生;病原菌呈刚果嗜皮菌特征;对确诊的25头病牛注射青、链霉素全身治疗配合5%碘甘油局部涂擦,治疗15天全部治愈。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关键字:荷斯坦奶牛;嗜皮菌病;诊断;防治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1 材料与方法....1
1.1 临床诊断......2
1.2 实验室检查2
1.2.1 病理检查2
1.2.2 病原检查2
1.2.2.1 直接镜检2
1.2.2.2 病原分离培养2
1.2.2.3 生化鉴定2
1.2.2.4 动物试验2
2结果2
2.1 嗜皮菌病的发病率2
2.2 临床症状3
2.3 病理检查3
2.4 实验室检查3
2.4.1 病原形态3
2.4.2 病原分离培养4
2.4.3 病原生化鉴定4
2.4.4 动物试验4
2.5 治疗4
2.5.1 药敏试验4
2.5.2 治疗效果4
3 讨论5
致谢6
参考文献进口澳大利亚荷斯坦奶牛嗜皮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引言
嗜皮菌病(Dermatophilosis)是由刚果嗜皮菌(Dermatophilus congolensis)引起的一种呈急性或慢性感染的人畜共患皮肤传染病,其主要临床特征为以浅表渗出性、脓疱性皮炎,局限性痂块性和脱屑性皮疹[1-2],由国际动物卫生组织(OIE)法定报告为B类疾病。嗜皮菌病原首先由Van Saceghem(1915)报道,发生于刚果[3]。到目前为止,刚果嗜皮菌已被发现并存在于全世界诸多国家,而我国首次于1969年在甘肃牦牛中发现并分离出该菌。当嗜皮菌病在全身体表达到50%以上分布或全身分布时可能导致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动物由于衰弱、不适、蛋白丢失和败血症等原因而死亡,其在家畜中的发生和流行不仅严重影响畜牧业生产和制革业发展,而且较大的危害了人类的公共卫生[4]。因此,为了防治嗜皮菌病的发生和流行,稳定本地畜牧业的发展,笔者分别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123团、129团奶牛场由澳大利亚引进的112头、521头荷斯坦奶牛在2014年4月至5月期间发生的嗜皮菌病进行诊断,并对病牛进行治疗,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对病牛进行临床初步诊断,采取病料,通过实验室检查和动物试验进行进一步诊断,根据发病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1.1 临床诊断
动物感染本病共同的特殊症状为皮肤表面出现小面积充血,形成丘疹或硬痂,表现奇痒症状,体温无明显升高。牛的病变主要表现在乳房、阴囊及腿的内侧[5],犊牛的病变常见于口和眼的周围、鼻镜和耳部皮肤,也可扩散到头和颈部皮肤[6]。因此,笔者与其他兽医工作者对病牛进行体温测量,观察其体表病变,尤其是口、耳、鼻、眼、头、颈、乳房、阴囊等部位。
1.2 实验室检查
1.2.1 病理检查 由于本病的损害只限于表皮,损害毛及毛囊,真皮不受损害,故刮取部分病变部位表皮,制成切片,显微镜观察病变。
1.2.1 病原检查 取病畜不同部位新鲜的结节痂皮多份,置于无菌容器中,用无菌水反复冲洗,匀浆处理后制成悬液,进行常规病原学检查。
1.2.1.1 直接镜检 取悬液进行涂片染色,镜检,观察细菌形态特征。
1.2.1.2 病原分离培养 取悬液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和新鲜血液琼脂培养基,37 ℃、10% CO2环境下培养1周,观察菌落形态。挑取典型菌落进行涂片染色镜检,将呈现革兰氏阳性的菌丝体和大量孢子的菌落移接于新鲜血液琼脂培养基中作纯培养[7]。取纯培养分离菌进行涂片染色镜检和半固体琼脂培养基穿刺培养,观察细菌形态和培养结果。
1.2.1.3 生化鉴定 挑取纯培养菌落进行常规生理生化鉴定,37 ℃ 24 h后观察结果。
1.2.1.4 动物试验 选择健康白色家兔,将背部、胸部进行剪毛、消毒,用消毒针头轻轻划破皮肤,分别取不同时期纯培养分离菌接种于皮肤破损处,观察皮肤病变。取结节痂皮内面涂片染色镜检,观察细菌形态特征。
1.3 防治措施
1.3.1 预防措施本病尚无有效的预防注射疫苗,对于病牛应采取“三早”原则[8],即“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防止健康牛与病牛直接接触而感染;保持牛体及圈舍的干燥、清洁,对于病牛用过的一切用具及圈舍使用有机碘、有机氯、酚制剂等消毒剂定期交替消毒;经常对牛群采用蚊蝇粉等驱避药,防止蚊蝇叮咬牛群,彻底控制或消灭环境中的蚊蝇及蜱;工作人员应注意卫生安全,工作前后及时消毒,可用0.2%新洁尔灭消毒手臂皮肤。
1.3.2 治疗
1.3.2.1 药敏试验 为选择治疗药物,用纯培养基分别检测刚果嗜皮菌对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头孢菌素、氧氟沙星、氟苯尼拷、多粘菌素B、复方磺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林可霉素、氨苄青霉素的敏感程度。
1.3.2.2 局部治疗 剃去患部被毛,揭去痂皮(因痂皮内含有大量病原,故收集销毁[9]),用5%高锰酸钾溶液刷洗患部,后用5%碘甘油溶液涂擦,每日2次。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 1.3.2.3 全身治疗 青霉素1万 IU/kg体重、链霉素10 mg/kg体重, 10%安纳咖10 ml、维生素C 40 ml、10%葡萄糖1000 ml,一次静脉注射;连用2日后用青霉素5000 IU/kg体重、链霉素5 mg/kg体重,肌肉注射,每日2次。
2 结果
2.1 嗜皮菌病的发病率
123团奶牛场从澳大利亚引进的112头奶牛,发病3头,发病率为2.68%;129团奶牛场从澳大利亚引进的521头奶牛,发病22头,发病率为4.30%(表1)。
表1 嗜皮菌病的发病率
奶牛场 123团 129团 合计
存栏头数 112 521 633
发病头数 3 22 25
发病率(%) 2.68 4.30 3.95
2.2 临床症状
病牛体温无明显变化。成年牛的病变部位通常开始于背部,接着蔓延到中间肋骨的外廓,继而波及颈、躯体、腿下和乳房后部。犊牛的病变部位通常开始于鼻镜,接着蔓延到头部和颈部。初期病变部位的皮肤表面有小面积充血,继而形成丘疹,产生浆液性渗出物。被毛被渗出物粘簇成结,连同皮屑和污垢共同干燥后形成豆粒状的硬痂。痂块大小不一,小的直径0.3~1 cm,大的可达5 cm,结节可相互融合。剥除痂块后,创面湿润,呈颗粒状,常伴有渗血。被毛较少部位的皮肤发生病损时,可以见到麸皮样痂屑。病程长者,皮肤增厚起褶。病变多见于口、耳、鼻、眼、头、颈、背、胸等部位。乳房部位最为多发,可见皮肤、乳头出现水肿或小脓疱,继而结痂。病程一般在10~15天。痊愈时,结痂脱落,出现新毛或残留无毛部分。根据临诊症状可初步判断为嗜皮菌病(图1~4)。
图1 会阴部皮疹 图2皮疹结痂(未脱落)
图3 乳头脓疱及结痂 图4 乳房皮肤皮疹
图5病原菌呈树状分支 革兰氏染色100×
2.4.3 病原生化鉴定 病原菌能发酵葡萄糖、果糖,产酸不产气;能发酵半乳糖,(48 h内)暂时产酸,不产气;能发酵麦芽糖,产酸延迟,不产气;不能发酵乳糖、蔗糖、木糖、卫矛醇、山梨醇,不产酸产气;能水解淀粉;明胶穿刺培养时,大多数菌株能迅速液化明胶,部分菌株只能缓慢地液化明胶;大多数菌株能使溴甲酚紫乳发生凝固;能产生尿素酶、过氧化氢酶;不能产生吲哚;M.R.和V.P.试验呈阴性;不能还原硝酸盐(表2)。
摘要:分别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123团、129团奶牛场从澳大利亚引进的112头、521头荷斯坦奶牛在2014年4月至5月期间发生的嗜皮菌病进行诊断,并对病牛进行治疗。结果表明,嗜皮菌病在两场的发病率分别为2.68%(3/112)和4.30%(22/521);症状主要为皮肤表面出现多个大小不一的丘疹、痂块,并伴有渗出性皮炎;病理组织学观察见表皮充血、水肿、白细胞浸润和硬皮病性增生;病原菌呈刚果嗜皮菌特征;对确诊的25头病牛注射青、链霉素全身治疗配合5%碘甘油局部涂擦,治疗15天全部治愈。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关键字:荷斯坦奶牛;嗜皮菌病;诊断;防治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1 材料与方法....1
1.1 临床诊断......2
1.2 实验室检查2
1.2.1 病理检查2
1.2.2 病原检查2
1.2.2.1 直接镜检2
1.2.2.2 病原分离培养2
1.2.2.3 生化鉴定2
1.2.2.4 动物试验2
2结果2
2.1 嗜皮菌病的发病率2
2.2 临床症状3
2.3 病理检查3
2.4 实验室检查3
2.4.1 病原形态3
2.4.2 病原分离培养4
2.4.3 病原生化鉴定4
2.4.4 动物试验4
2.5 治疗4
2.5.1 药敏试验4
2.5.2 治疗效果4
3 讨论5
致谢6
参考文献进口澳大利亚荷斯坦奶牛嗜皮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引言
嗜皮菌病(Dermatophilosis)是由刚果嗜皮菌(Dermatophilus congolensis)引起的一种呈急性或慢性感染的人畜共患皮肤传染病,其主要临床特征为以浅表渗出性、脓疱性皮炎,局限性痂块性和脱屑性皮疹[1-2],由国际动物卫生组织(OIE)法定报告为B类疾病。嗜皮菌病原首先由Van Saceghem(1915)报道,发生于刚果[3]。到目前为止,刚果嗜皮菌已被发现并存在于全世界诸多国家,而我国首次于1969年在甘肃牦牛中发现并分离出该菌。当嗜皮菌病在全身体表达到50%以上分布或全身分布时可能导致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动物由于衰弱、不适、蛋白丢失和败血症等原因而死亡,其在家畜中的发生和流行不仅严重影响畜牧业生产和制革业发展,而且较大的危害了人类的公共卫生[4]。因此,为了防治嗜皮菌病的发生和流行,稳定本地畜牧业的发展,笔者分别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123团、129团奶牛场由澳大利亚引进的112头、521头荷斯坦奶牛在2014年4月至5月期间发生的嗜皮菌病进行诊断,并对病牛进行治疗,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对病牛进行临床初步诊断,采取病料,通过实验室检查和动物试验进行进一步诊断,根据发病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1.1 临床诊断
动物感染本病共同的特殊症状为皮肤表面出现小面积充血,形成丘疹或硬痂,表现奇痒症状,体温无明显升高。牛的病变主要表现在乳房、阴囊及腿的内侧[5],犊牛的病变常见于口和眼的周围、鼻镜和耳部皮肤,也可扩散到头和颈部皮肤[6]。因此,笔者与其他兽医工作者对病牛进行体温测量,观察其体表病变,尤其是口、耳、鼻、眼、头、颈、乳房、阴囊等部位。
1.2 实验室检查
1.2.1 病理检查 由于本病的损害只限于表皮,损害毛及毛囊,真皮不受损害,故刮取部分病变部位表皮,制成切片,显微镜观察病变。
1.2.1 病原检查 取病畜不同部位新鲜的结节痂皮多份,置于无菌容器中,用无菌水反复冲洗,匀浆处理后制成悬液,进行常规病原学检查。
1.2.1.1 直接镜检 取悬液进行涂片染色,镜检,观察细菌形态特征。
1.2.1.2 病原分离培养 取悬液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和新鲜血液琼脂培养基,37 ℃、10% CO2环境下培养1周,观察菌落形态。挑取典型菌落进行涂片染色镜检,将呈现革兰氏阳性的菌丝体和大量孢子的菌落移接于新鲜血液琼脂培养基中作纯培养[7]。取纯培养分离菌进行涂片染色镜检和半固体琼脂培养基穿刺培养,观察细菌形态和培养结果。
1.2.1.3 生化鉴定 挑取纯培养菌落进行常规生理生化鉴定,37 ℃ 24 h后观察结果。
1.2.1.4 动物试验 选择健康白色家兔,将背部、胸部进行剪毛、消毒,用消毒针头轻轻划破皮肤,分别取不同时期纯培养分离菌接种于皮肤破损处,观察皮肤病变。取结节痂皮内面涂片染色镜检,观察细菌形态特征。
1.3 防治措施
1.3.1 预防措施本病尚无有效的预防注射疫苗,对于病牛应采取“三早”原则[8],即“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防止健康牛与病牛直接接触而感染;保持牛体及圈舍的干燥、清洁,对于病牛用过的一切用具及圈舍使用有机碘、有机氯、酚制剂等消毒剂定期交替消毒;经常对牛群采用蚊蝇粉等驱避药,防止蚊蝇叮咬牛群,彻底控制或消灭环境中的蚊蝇及蜱;工作人员应注意卫生安全,工作前后及时消毒,可用0.2%新洁尔灭消毒手臂皮肤。
1.3.2 治疗
1.3.2.1 药敏试验 为选择治疗药物,用纯培养基分别检测刚果嗜皮菌对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头孢菌素、氧氟沙星、氟苯尼拷、多粘菌素B、复方磺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林可霉素、氨苄青霉素的敏感程度。
1.3.2.2 局部治疗 剃去患部被毛,揭去痂皮(因痂皮内含有大量病原,故收集销毁[9]),用5%高锰酸钾溶液刷洗患部,后用5%碘甘油溶液涂擦,每日2次。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 1.3.2.3 全身治疗 青霉素1万 IU/kg体重、链霉素10 mg/kg体重, 10%安纳咖10 ml、维生素C 40 ml、10%葡萄糖1000 ml,一次静脉注射;连用2日后用青霉素5000 IU/kg体重、链霉素5 mg/kg体重,肌肉注射,每日2次。
2 结果
2.1 嗜皮菌病的发病率
123团奶牛场从澳大利亚引进的112头奶牛,发病3头,发病率为2.68%;129团奶牛场从澳大利亚引进的521头奶牛,发病22头,发病率为4.30%(表1)。
表1 嗜皮菌病的发病率
奶牛场 123团 129团 合计
存栏头数 112 521 633
发病头数 3 22 25
发病率(%) 2.68 4.30 3.95
2.2 临床症状
病牛体温无明显变化。成年牛的病变部位通常开始于背部,接着蔓延到中间肋骨的外廓,继而波及颈、躯体、腿下和乳房后部。犊牛的病变部位通常开始于鼻镜,接着蔓延到头部和颈部。初期病变部位的皮肤表面有小面积充血,继而形成丘疹,产生浆液性渗出物。被毛被渗出物粘簇成结,连同皮屑和污垢共同干燥后形成豆粒状的硬痂。痂块大小不一,小的直径0.3~1 cm,大的可达5 cm,结节可相互融合。剥除痂块后,创面湿润,呈颗粒状,常伴有渗血。被毛较少部位的皮肤发生病损时,可以见到麸皮样痂屑。病程长者,皮肤增厚起褶。病变多见于口、耳、鼻、眼、头、颈、背、胸等部位。乳房部位最为多发,可见皮肤、乳头出现水肿或小脓疱,继而结痂。病程一般在10~15天。痊愈时,结痂脱落,出现新毛或残留无毛部分。根据临诊症状可初步判断为嗜皮菌病(图1~4)。
图1 会阴部皮疹 图2皮疹结痂(未脱落)
图3 乳头脓疱及结痂 图4 乳房皮肤皮疹
图5病原菌呈树状分支 革兰氏染色100×
2.4.3 病原生化鉴定 病原菌能发酵葡萄糖、果糖,产酸不产气;能发酵半乳糖,(48 h内)暂时产酸,不产气;能发酵麦芽糖,产酸延迟,不产气;不能发酵乳糖、蔗糖、木糖、卫矛醇、山梨醇,不产酸产气;能水解淀粉;明胶穿刺培养时,大多数菌株能迅速液化明胶,部分菌株只能缓慢地液化明胶;大多数菌株能使溴甲酚紫乳发生凝固;能产生尿素酶、过氧化氢酶;不能产生吲哚;M.R.和V.P.试验呈阴性;不能还原硝酸盐(表2)。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dwyx/1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