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用种鸡产蛋性能分析
本试验以白塔种鸡场饲养的五品种肉用种鸡为研究对象,收集共计23699只种鸡从23或24周龄到淘汰的生产数据,分析产蛋期内几种肉种鸡产蛋性能的变化规律,对其品种间的性能差异,饲养管理问题,营养的合理性等进行讨论。分析表明,竹丝鸡5号的利用期内总平均产蛋率是五种种鸡中最低的,淮南黄的产蛋率曲线波动较大,虽然前期产蛋率提升很快,但最后平均产蛋率较低,青脚麻鸡D的产蛋率曲线变化较平稳,下降稍缓,矮脚黄鸡D在19蛋周的时候产蛋率开始急速下降,导致提前淘汰,广西土鸡2号的产蛋率曲线变化也比较平稳,但后期下降略快,平均产蛋率仅低于青脚麻鸡D。在饲养过程中,环境的控制应当尽可能的严格,一旦出现应激,对其产蛋表现影响巨大。饲料控制也有不足,公鸡喂料偏多,没有计划性,公鸡表现异常会影响母鸡的产蛋性能。母鸡的饲料投喂变化不明显,科学的饲料投喂能显著提高产蛋率、受精率、入孵率。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Abstract 3
Key words 3
引言 3
1材料与方法 4
1.1试验鸡群 4
1.2试验方法 4
2 数据分析 4
2.1产蛋率 4
2.2料量 5
2.3入孵率 6
2.4受精率 6
3 讨论 7
3.1种母鸡饲养管理 7
3.2种公鸡饲养管理 8
3.3疾病控制 8
3.4育雏育成 8
致谢 8
参考文献 9
肉用种鸡产蛋性能分析
引言
近年来,种鸡生产在我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目前国内饲养技术,市场需求,养殖业环境等方面的限制,其成绩仍不容乐观。在饲养管理,营养合理性等方面还有待提高,缺乏严格的环境控制,营养控制。
肉种鸡生产是肉鸡生产的关键环节之一,肉种鸡的产蛋性能直接影响种鸡场的效益与鸡苗的数量和质量。由于环境和饲养管理等原因,肉种鸡生产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对种鸡的生产数据进行分析,找到不足之处,改进饲养方法,从而提高生产效益,是非常必要的。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鸡群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江苏温氏白塔种鸡场24周龄竹丝鸡5号种鸡3188只,其中公鸡75只,母鸡3113只。24周龄淮南黄种鸡2768只,公鸡69只,母鸡2699只。24周龄青脚麻鸡D种鸡5892只,公鸡140只,母鸡5752只。23周龄矮脚黄鸡D种鸡5938只,公鸡139只,母鸡5799只。23周龄广西土鸡2号种鸡5913只,公鸡139只,母鸡5774只。种鸡的育雏、育成阶段的饲养管理按温氏饲养管理规程操作。种鸡免疫按温氏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接种。
1.2 试验方法
记录各种鸡群产蛋期每日种鸡数量(记录死淘数)、耗料量(料量)、产蛋数(率),按期称重抽查,并根据种鸡体况、健康度、产蛋率、蛋重与蛋型指数进行料量调整,按周统计种品种平均产蛋率、入孵率、受精率与平均料量,比较产蛋期不同品种这些指标的差异[1]。不同开产日龄以鸡群产蛋率达到5%开始计算。竹丝鸡5号的数据统计从2014年06月06日~2015年03月26日,鸡群24~65周龄,1~42蛋周;淮南黄的数据统计从2014年06月08日~2015年03月21日,鸡群24~64周龄,1~41蛋周;青脚麻鸡D的数据统计从2014年06月26日~2015年03月25日,鸡群24~62周龄,1~39蛋周;矮脚黄鸡D的数据统计从2014年04月20日~2014年11月01日,鸡群23~50周龄,1~28蛋周;广西土鸡2号的数据统计从2014年05月15日~2015年03月11日,鸡群23~65周龄,1~43蛋周。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蛋率
图1 五品种肉种鸡产蛋率
由图1得出,青脚麻鸡D和广西土鸡2号在开产到产蛋高峰这一阶段的产蛋率提升是很好的,淮南黄在1~3蛋周提升很好,第四蛋周却慢很多,竹丝鸡5号和矮脚黄鸡D,在开产到高峰这一阶段产蛋率提升要差一些,高峰产蛋率比其它三个鸡群低一些,影响中后期的产蛋率;在产蛋高峰的持续过程中,淮南黄的产蛋率下降最早最快,高峰持续时间很短,高峰产蛋率仅次于广西土鸡2号,却在三周内下降到最低,竹丝鸡5号的高峰保持稍好于淮南黄,之后下降迅速,在后期保持最低,青脚麻鸡D的整个产蛋率曲线表现最好,广西土鸡2号有一个缺点,就是中后期产蛋率一直下降,没有达到一个平稳值,最后产蛋率降到最低,而矮脚黄鸡D高峰保持较好,但从19蛋周开始,产蛋率急剧下降,23蛋周降到低谷,到25蛋周有所回升,之后又急剧下降,28蛋周时不得不提前淘汰。
竹丝鸡5号的产蛋率在前期提升较缓,在中后期下降快,这可能是饲料投喂不合理造成的,前期营养刺激不够,从开产到产蛋高峰这一阶段,料量的增加是很重要的,如果喂料量上不去或者上升过慢,会直接影响产蛋率的上升[2]。每个品种的种鸡都有适合自己的高峰喂料量,在饲养管理过程中,必须合理控制料量变化,确定合适的高峰料量[3]。
淮南黄的产蛋率在1~3蛋周的时候上升很快,但随后迅速放慢。这可能是前期公鸡喂料过多,公鸡成熟早于母鸡,影响了母鸡的产蛋。在中后期产蛋率下降过快,可能是因为没有及时减料,在产蛋高峰后对母鸡饲喂过多造成过肥而影响产蛋。产蛋高峰之后必须要对每只母鸡减料,否则鸡只的脂肪积累较多,会严重影响产蛋性能[4]。
青脚麻鸡D的产蛋率前期上升迅速,中期产蛋率保持较好,后期却下降明显,可能是因为控料不正确以及饲养管理方面的问题,例如减料时间过早,后面减料不明显等[5];同时在产蛋高峰期过后,肥鸡、停产鸡和抱窝鸡都会陆续出现,这就要求饲养员将这些鸡挑出来醒抱,让其重新开产。
矮脚黄鸡D的产蛋率在前期的1~6蛋周增长较慢,可能是营养不足造成的,前面的投料增长过慢,此时应该适当增加投料以引导产蛋率的增长,不能错过料量增长的时间,否则高峰产蛋率不高,影响整个产蛋周期,还要避免高峰期后营养不足[6]。产蛋率在19蛋周开始急剧下降,这应该是管理不当,鸡群受到疾病的影响,最后导致鸡群提前淘汰,收获的受精蛋数量仅为鸡只数量相差不多的其它鸡群的三分之二,损失甚大。
广西土鸡2号的产蛋率曲线是挺好的,但是后期的产蛋率一直减少,可能是饲养管理的松懈,肥鸡、停产鸡和抱窝鸡没有及时处理,导致后期产蛋率未能稳定,持续下降,拉低整个产蛋周期的平均产蛋率。
2.2料量
图2 各蛋周每只种母鸡的日均耗料量
图2为各蛋周每只种母鸡的日均耗料量,母鸡的料量控制不够严格,青脚麻鸡D和广西土鸡2号的料量控制是五鸡群中最好的,而且产蛋表现是最好的,淮南黄的控料最不合理,前期上升慢,高峰料量保持不足,减料过早,中后期并没有减料,这样会导致肥鸡过多,严重影响产蛋率,竹丝鸡5号的控料规律不太明显,前期提升较慢,中后期减料也不合理,高峰后的减料应该跟着产率走[4]。
图3 各蛋周每只种公鸡的日均耗料量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Abstract 3
Key words 3
引言 3
1材料与方法 4
1.1试验鸡群 4
1.2试验方法 4
2 数据分析 4
2.1产蛋率 4
2.2料量 5
2.3入孵率 6
2.4受精率 6
3 讨论 7
3.1种母鸡饲养管理 7
3.2种公鸡饲养管理 8
3.3疾病控制 8
3.4育雏育成 8
致谢 8
参考文献 9
肉用种鸡产蛋性能分析
引言
近年来,种鸡生产在我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目前国内饲养技术,市场需求,养殖业环境等方面的限制,其成绩仍不容乐观。在饲养管理,营养合理性等方面还有待提高,缺乏严格的环境控制,营养控制。
肉种鸡生产是肉鸡生产的关键环节之一,肉种鸡的产蛋性能直接影响种鸡场的效益与鸡苗的数量和质量。由于环境和饲养管理等原因,肉种鸡生产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对种鸡的生产数据进行分析,找到不足之处,改进饲养方法,从而提高生产效益,是非常必要的。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鸡群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江苏温氏白塔种鸡场24周龄竹丝鸡5号种鸡3188只,其中公鸡75只,母鸡3113只。24周龄淮南黄种鸡2768只,公鸡69只,母鸡2699只。24周龄青脚麻鸡D种鸡5892只,公鸡140只,母鸡5752只。23周龄矮脚黄鸡D种鸡5938只,公鸡139只,母鸡5799只。23周龄广西土鸡2号种鸡5913只,公鸡139只,母鸡5774只。种鸡的育雏、育成阶段的饲养管理按温氏饲养管理规程操作。种鸡免疫按温氏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接种。
1.2 试验方法
记录各种鸡群产蛋期每日种鸡数量(记录死淘数)、耗料量(料量)、产蛋数(率),按期称重抽查,并根据种鸡体况、健康度、产蛋率、蛋重与蛋型指数进行料量调整,按周统计种品种平均产蛋率、入孵率、受精率与平均料量,比较产蛋期不同品种这些指标的差异[1]。不同开产日龄以鸡群产蛋率达到5%开始计算。竹丝鸡5号的数据统计从2014年06月06日~2015年03月26日,鸡群24~65周龄,1~42蛋周;淮南黄的数据统计从2014年06月08日~2015年03月21日,鸡群24~64周龄,1~41蛋周;青脚麻鸡D的数据统计从2014年06月26日~2015年03月25日,鸡群24~62周龄,1~39蛋周;矮脚黄鸡D的数据统计从2014年04月20日~2014年11月01日,鸡群23~50周龄,1~28蛋周;广西土鸡2号的数据统计从2014年05月15日~2015年03月11日,鸡群23~65周龄,1~43蛋周。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蛋率
图1 五品种肉种鸡产蛋率
由图1得出,青脚麻鸡D和广西土鸡2号在开产到产蛋高峰这一阶段的产蛋率提升是很好的,淮南黄在1~3蛋周提升很好,第四蛋周却慢很多,竹丝鸡5号和矮脚黄鸡D,在开产到高峰这一阶段产蛋率提升要差一些,高峰产蛋率比其它三个鸡群低一些,影响中后期的产蛋率;在产蛋高峰的持续过程中,淮南黄的产蛋率下降最早最快,高峰持续时间很短,高峰产蛋率仅次于广西土鸡2号,却在三周内下降到最低,竹丝鸡5号的高峰保持稍好于淮南黄,之后下降迅速,在后期保持最低,青脚麻鸡D的整个产蛋率曲线表现最好,广西土鸡2号有一个缺点,就是中后期产蛋率一直下降,没有达到一个平稳值,最后产蛋率降到最低,而矮脚黄鸡D高峰保持较好,但从19蛋周开始,产蛋率急剧下降,23蛋周降到低谷,到25蛋周有所回升,之后又急剧下降,28蛋周时不得不提前淘汰。
竹丝鸡5号的产蛋率在前期提升较缓,在中后期下降快,这可能是饲料投喂不合理造成的,前期营养刺激不够,从开产到产蛋高峰这一阶段,料量的增加是很重要的,如果喂料量上不去或者上升过慢,会直接影响产蛋率的上升[2]。每个品种的种鸡都有适合自己的高峰喂料量,在饲养管理过程中,必须合理控制料量变化,确定合适的高峰料量[3]。
淮南黄的产蛋率在1~3蛋周的时候上升很快,但随后迅速放慢。这可能是前期公鸡喂料过多,公鸡成熟早于母鸡,影响了母鸡的产蛋。在中后期产蛋率下降过快,可能是因为没有及时减料,在产蛋高峰后对母鸡饲喂过多造成过肥而影响产蛋。产蛋高峰之后必须要对每只母鸡减料,否则鸡只的脂肪积累较多,会严重影响产蛋性能[4]。
青脚麻鸡D的产蛋率前期上升迅速,中期产蛋率保持较好,后期却下降明显,可能是因为控料不正确以及饲养管理方面的问题,例如减料时间过早,后面减料不明显等[5];同时在产蛋高峰期过后,肥鸡、停产鸡和抱窝鸡都会陆续出现,这就要求饲养员将这些鸡挑出来醒抱,让其重新开产。
矮脚黄鸡D的产蛋率在前期的1~6蛋周增长较慢,可能是营养不足造成的,前面的投料增长过慢,此时应该适当增加投料以引导产蛋率的增长,不能错过料量增长的时间,否则高峰产蛋率不高,影响整个产蛋周期,还要避免高峰期后营养不足[6]。产蛋率在19蛋周开始急剧下降,这应该是管理不当,鸡群受到疾病的影响,最后导致鸡群提前淘汰,收获的受精蛋数量仅为鸡只数量相差不多的其它鸡群的三分之二,损失甚大。
广西土鸡2号的产蛋率曲线是挺好的,但是后期的产蛋率一直减少,可能是饲养管理的松懈,肥鸡、停产鸡和抱窝鸡没有及时处理,导致后期产蛋率未能稳定,持续下降,拉低整个产蛋周期的平均产蛋率。
2.2料量
图2 各蛋周每只种母鸡的日均耗料量
图2为各蛋周每只种母鸡的日均耗料量,母鸡的料量控制不够严格,青脚麻鸡D和广西土鸡2号的料量控制是五鸡群中最好的,而且产蛋表现是最好的,淮南黄的控料最不合理,前期上升慢,高峰料量保持不足,减料过早,中后期并没有减料,这样会导致肥鸡过多,严重影响产蛋率,竹丝鸡5号的控料规律不太明显,前期提升较慢,中后期减料也不合理,高峰后的减料应该跟着产率走[4]。
图3 各蛋周每只种公鸡的日均耗料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dwyx/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