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袋鼠在不同日粮模式下的养分消化率分析
[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圈养赤袋鼠在三种不同的日粮模式下饲料养分的表观消化率,以分析确定饲喂袋鼠的最佳日粮模式。[方法]选择12只体重相近的成年健康袋鼠作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3组,每组4只,处理组一(低多汁料低精料组)、处理组二(中等多汁料精料组)、处理组三(高多汁料高精料组),采用全收粪法进行消化试验,试验期间保证粗饲料的足量供给。[结果]低多汁料低精料组饲料中干物质的消化率显著低于中等多汁料精料组(P<0.05)和高多汁料高精料组(P<0.05),有机物的消化率极显著低于中等多汁料精料组(P<0.01)和高多汁料高精料组(P<0.01),酸性洗涤纤维的消化率显著低于高多汁料高精料组(P<0.05),粗脂肪的消化率显著低于高多汁料高精料组(P<0.05)、极显著低于中等多汁料精料组(P<0.01)。各组饲料的中性洗涤纤维和粗蛋白的消化率差异不显著。中等多汁料精料组和高多汁料高精料组饲料的干物质、有机物、酸性洗涤纤维、粗脂肪的消化率差异不显著。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Abstract 2
Key words 2
引言 3
1 材料与方法 3
1.1 试验地点 3
1.2 试验动物 3
1.3 试验日粮 4
1.4 试验设计 4
1.5 饲养管理 4
1.6 样品采集 4
1.7 指标测定 4
1.8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4
1.9 表观消化率的计算 5
1.10 数据分析 5
2 结果与分析 5
2.1 消化率差异性分析 5
2.2 试验前后袋鼠体重的变化 6
2.3 不同处理组试验期粗饲料采食量的变化分析 7
3 讨论 7
4 结论 8
致谢 8
参考文献 9
赤袋鼠在不同日粮模式下的养分消化率分析
引言
赤袋鼠是一种大型的有袋类草食性哺乳动物,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和科普价值,生活在澳大利亚干旱及半干旱的内陆地区[1]。目前,在国内的很多大型动物园都有饲养,近几年南京市红山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物园饲养的赤袋鼠大规模发生齿槽炎、肠阻等疾病,动物园饲养繁育部的研究人员通过逐渐调整袋鼠的饲料配方,减少胡萝卜、水果、馒头的投喂,增加青草的饲喂,明显降低了口腔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但是调整的饲料配方都是根据饲养经验制定的,缺少进一步的科学测定。经查阅资料,野生状态下的赤袋鼠多采食三齿稃等粗纤维含量高的高茎草[2],沈阳森林动物园的李斌提出保证饲料中含有足够的粗纤维是防治袋鼠粗颌病的重要措施之一[3],但并没有相关的研究和报导指明袋鼠对粗纤维的具体需要量,及如何饲喂,饲料品种等经验方法。
国外针对袋鼠饲养的研究有很多,但大部分的研究是在自由放养的状态下进行的,澳大利亚现今已有较为成熟的人工饲养模式,和人工育幼袋鼠的成功案例[4,5],但是由于生态环境的差异性,对国内动物园圈养袋鼠的饲养指导上存在一定偏差。在国内因为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的不同,动物园都是根据经验饲养袋鼠,且由于袋鼠数量的限制,相关饲养模式(特别是日粮模式)的研究还未见报道。因此,本试验通过分析三种日粮模式饲喂条件下赤袋鼠对养分的表观消化率,探究不同日粮模式对赤袋鼠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为袋鼠饲料配方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点
本试验研究于2014年10月至2014年11月在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开展,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饲养大袋鼠有30余年的历史,园内共饲养大袋鼠80余只,供展出袋鼠55只,其中赤袋鼠25只。南京市地处中纬度地区,气候特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受欧亚大陆低压区影响,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年平均气温16.58℃,平均相对湿度72.77%,平均风速1.94m/s[6]。
试验袋鼠笼舍分为内舍、外舍、运动场三部分,两间靠阴面,一间靠阳面(临游客参观台),阳光直接照射,阴阳两面的试验笼舍日平均气温相差5.75℃。内舍与外舍均为水泥地面,相通处有一道木门,内舍放置一个木制垫板,运动场四周有宽约1米的水泥地面,中间为红土地,外舍通往运动场有一网状铁门,下面设有水渠以供袋鼠清洁的饮水。
1.2 试验动物
选择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内饲养的年龄相近,身体健康,营养状态良好的12只成年赤袋鼠作为试验动物,进行为期21天的消化试验。试验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袋鼠分组信息及体重记录表
组别
袋鼠编号
性别
出生日期
试验前体重/kg
平均体重/kg
处理组一
11
♀
Unknow
30.5
22.0
12
♀
Unknow
25.0
13
♀
2013
17.8
14
♀
2013
14.8
处理组二
21
♂
2012
41.3
24.8
22
♀
2011
21.6
23
♀
2012
20.1
24
♀
2013
16.3
处理组三
31
♀
2011
28.2
24.2
32
♂
2013
24.4
33
♀
2012
25.2
34
♀
2013
19.0
1.3 试验日粮
表2不同日粮模式的饲料配方/g
饲料(饲喂时间)
干草(8:00)
槐树叶(16:00)
颗粒料(15:00)
胡萝卜(15:00)
馒头(10:00)
低多汁料低精料组
足量
足量
400
400
0
中等多汁料精料组
足量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Abstract 2
Key words 2
引言 3
1 材料与方法 3
1.1 试验地点 3
1.2 试验动物 3
1.3 试验日粮 4
1.4 试验设计 4
1.5 饲养管理 4
1.6 样品采集 4
1.7 指标测定 4
1.8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4
1.9 表观消化率的计算 5
1.10 数据分析 5
2 结果与分析 5
2.1 消化率差异性分析 5
2.2 试验前后袋鼠体重的变化 6
2.3 不同处理组试验期粗饲料采食量的变化分析 7
3 讨论 7
4 结论 8
致谢 8
参考文献 9
赤袋鼠在不同日粮模式下的养分消化率分析
引言
赤袋鼠是一种大型的有袋类草食性哺乳动物,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和科普价值,生活在澳大利亚干旱及半干旱的内陆地区[1]。目前,在国内的很多大型动物园都有饲养,近几年南京市红山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物园饲养的赤袋鼠大规模发生齿槽炎、肠阻等疾病,动物园饲养繁育部的研究人员通过逐渐调整袋鼠的饲料配方,减少胡萝卜、水果、馒头的投喂,增加青草的饲喂,明显降低了口腔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但是调整的饲料配方都是根据饲养经验制定的,缺少进一步的科学测定。经查阅资料,野生状态下的赤袋鼠多采食三齿稃等粗纤维含量高的高茎草[2],沈阳森林动物园的李斌提出保证饲料中含有足够的粗纤维是防治袋鼠粗颌病的重要措施之一[3],但并没有相关的研究和报导指明袋鼠对粗纤维的具体需要量,及如何饲喂,饲料品种等经验方法。
国外针对袋鼠饲养的研究有很多,但大部分的研究是在自由放养的状态下进行的,澳大利亚现今已有较为成熟的人工饲养模式,和人工育幼袋鼠的成功案例[4,5],但是由于生态环境的差异性,对国内动物园圈养袋鼠的饲养指导上存在一定偏差。在国内因为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的不同,动物园都是根据经验饲养袋鼠,且由于袋鼠数量的限制,相关饲养模式(特别是日粮模式)的研究还未见报道。因此,本试验通过分析三种日粮模式饲喂条件下赤袋鼠对养分的表观消化率,探究不同日粮模式对赤袋鼠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为袋鼠饲料配方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点
本试验研究于2014年10月至2014年11月在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开展,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饲养大袋鼠有30余年的历史,园内共饲养大袋鼠80余只,供展出袋鼠55只,其中赤袋鼠25只。南京市地处中纬度地区,气候特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受欧亚大陆低压区影响,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年平均气温16.58℃,平均相对湿度72.77%,平均风速1.94m/s[6]。
试验袋鼠笼舍分为内舍、外舍、运动场三部分,两间靠阴面,一间靠阳面(临游客参观台),阳光直接照射,阴阳两面的试验笼舍日平均气温相差5.75℃。内舍与外舍均为水泥地面,相通处有一道木门,内舍放置一个木制垫板,运动场四周有宽约1米的水泥地面,中间为红土地,外舍通往运动场有一网状铁门,下面设有水渠以供袋鼠清洁的饮水。
1.2 试验动物
选择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内饲养的年龄相近,身体健康,营养状态良好的12只成年赤袋鼠作为试验动物,进行为期21天的消化试验。试验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袋鼠分组信息及体重记录表
组别
袋鼠编号
性别
出生日期
试验前体重/kg
平均体重/kg
处理组一
11
♀
Unknow
30.5
22.0
12
♀
Unknow
25.0
13
♀
2013
17.8
14
♀
2013
14.8
处理组二
21
♂
2012
41.3
24.8
22
♀
2011
21.6
23
♀
2012
20.1
24
♀
2013
16.3
处理组三
31
♀
2011
28.2
24.2
32
♂
2013
24.4
33
♀
2012
25.2
34
♀
2013
19.0
1.3 试验日粮
表2不同日粮模式的饲料配方/g
饲料(饲喂时间)
干草(8:00)
槐树叶(16:00)
颗粒料(15:00)
胡萝卜(15:00)
馒头(10:00)
低多汁料低精料组
足量
足量
400
400
0
中等多汁料精料组
足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dwyx/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