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88大肠杆菌致病机理的研究
:本试验以K88+产肠毒素大肠杆菌为研究对象,构建其主要毒力基因eltA、flhD、fimA和faeG启动子的lacZ报告质粒,通过电转化法导入至ETEC K88ac△LacZ缺失株构成重组株。利用b-半乳糖苷酶与ONPG的显色反应监测它们在细菌感染IPEC-J2细胞前后表达含量的差异。之后用qRT-PCR验证LacZ报告质粒法的准确性,并用western-blot技术监测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三者趋势一致,感染细胞后fimA、flhD的表达含量显著下降,eltA的表达含量显著上升,faeG的表达无显著
mtt法快速测定副猪嗜血杆菌活菌数试验
:在制备副猪嗜血杆菌疫苗的接种抗原时,常用平板计数法测量培养一定时间后的副猪嗜血杆菌活菌数,以判断是否达到制备抗原所需滴度。但由于平板计数法耗时较长,可能引起培养物中细菌活力下降或菌体死亡,从而降低抗原效果。为了快速测定副猪嗜血杆菌培养物中活菌数,以达到快速检测和及时制备接种抗原,本试验采用MTT法进行活菌数检测。MTT全称为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商品名为噻唑蓝。其原理是利用活细胞线粒体中的琥珀酸脱氢酶能使外源性MTT还原为水不溶性的蓝紫色结晶甲臜并沉积在细胞中,而死细
pcv2在牛奶牛肉和牛排泄物中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自2015年9月份以来,本研究主要针对江苏地区几个集约化牛场,对牛奶、牛肉、牛排泄物进行了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此次调查主要运用了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主要通过多次随机采样,在多个养牛场、多个时间段进行采样调查。通过GenBank中已有的PCV2序列,设计了一对引物,建立了PCV2的PCR检测方法,对PCV2病毒基因组进行扩增和测序。该方法敏感性与特异性均适用于临床样品检测,结果表明,我国江苏地区牛场中存在着PCV2病毒的
电化物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在卡那霉素残留检测中的应用
:卡那霉素是一种广谱碱性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本研究基于核酸适配体引发的核酸外切酶Ⅲ循环酶切,构建了适用于卡那霉素超灵敏检测的无标记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实验中,首先将与卡那霉素适配体完全互补配对的DNA(cDNA)自组装修饰于金电极表面。紧接着,在体系中加入少量卡那霉素适配体,使其与电极表面的部分cDNA杂交形成双链。当检测体系中不存在卡那霉素时,加入核酸外切酶Ⅲ可引发其对双链DNA中cDNA 3’末端的逐步水解,使得杂交双链中的卡那霉素核酸适配体得以释放,继而引发一个新的杂交和酶切的循环周期,最终导致电极界面
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ⅰ期临床耐受性试验
:阿米卡星(Amikacin,AMK)又称丁胺卡那霉素或阿米卡霉素,系半合成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阿米卡星的抗菌谱广、抗菌活性较强,对各种的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均有很显著的杀菌作用。选择健康犬作为受试动物,进行单次和多次给药耐受性试验,观察犬对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的耐受性,为制定本品的Ⅱ期临床试验给药方案,提供安全的剂量范围。单次肌注或多次肌注硫酸阿米卡星5~40mg/kg在健康犬中耐受性良好,没有安全性、耐受性相关的有显著临床意义的异常出现,推荐Ⅱ期临床试验日安全剂量范围在5~40mg。
类猪圆环病毒p1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类猪圆环病毒P1 是新发现的一种病原,能引起仔猪出现类似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症状,是目前所知的具有最小基因组的病毒。【目的】检测江苏、浙江等地区猪场的疑似PMWS病猪和部分表观健康猪的样品中的P1病毒,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方法】首先利用PCR方法对样品所提取的DNA进行扩增,将P1阳性毒株送检测序,运用DNAStar分析其同源性。【结论】不同地区猪场所检测到的P1基因序列同源性极高,在98.8%以上,地域性差异小。
细粒棘球蚴eg95蛋白纯化及鉴定
:细粒棘球蚴病是由细粒棘球绦虫的中绦期幼虫引起的一种在全球广泛分布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已引起多个国家和地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科研工作者对该病进行了大量研究,研制出多种与其Eg95蛋白相关的疫苗。在课题开始之前实验室已经成功获得大量GST-Eg95s重组蛋白的表达菌液并离心后取菌泥冷冻保存,基于以上结果,本研究对已表达的菌液进行破碎、层析纯化、脱盐获得GST-Eg95s重组蛋白,对GST-Eg95s重组蛋白进行western-blot鉴定,并对GST-Eg95s重组蛋白液进行酶切和纯化操作去除GST
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耐药表型及四环素类耐药基因的调查
:大肠杆菌病是一种在畜禽养殖业中最常见的传染病。近年来,随着四环素类、氟喹诺酮类等药物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大肠杆菌对这些药物的耐药性迅速增长,并且出现对多种抗生素均耐药的多重耐药现象,因此本研究主要利用从青海和江苏分离出的72株致病性大肠杆菌,通过药敏纸片法及耐药基因的PCR检测,对大肠杆菌对四环素类药物的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情况进行分析。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试验菌株对氨苄西林、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多西环素均表现出比较高的耐药性(>40%),对头孢噻肟耐受性比较低(<14%)。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四环素
sfp蛋白分裂重组装系统的构建
:本课题前期已完成idgs-Sfp报告系统的构建;根据Sfp结构预测其可能的切割位点;并已筛选出Sfp的三个潜在氨基酸切割位点:1,2,3。通过在三个位点构建分别融合表达NZ和CZ两个互作小肽的载体,转化idgs组成型表达菌株感受态后观察大肠杆菌的表型即可判断Sfp是否能重建功能,并且通过与野生Sfp及对照组对比评价各个切割位点作为片段化互补分析技术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融合了互作蛋白的三个位点的构建均可使大肠杆菌颜色变蓝,与野生Sfp一致,转化背景干净。1,3号位点的对照组构建大肠杆菌不同程度变蓝,但2位
z3276基因在大肠杆菌o157h7对细胞粘附和小鼠致病性中的作用
:Z3276基因可编码一个假定的被称为尖端粘附素的菌毛蛋白,为了研究其在粘附、侵袭和致病性方面的作用。本实验通过对离体培养的IPEC-J2细胞进行粘附和侵袭试验,并对随机分组的小鼠进行大肠杆菌O157:H7亲本株和O157:H7(△Z3276)缺失株的攻菌试验,攻菌量分别为2×109cfu、2×108cfu、2×107cfu、2×106cfu、2×105cfu,记录小鼠的剖检变化、死亡数、死亡率及存活率,并检测未死亡小鼠粪便排菌情况。实验结果表明107cfu/mL、104cfu/mL和102cfu/mL三
一例犬冠状病毒病的诊断与治疗
: 1:犬冠状病毒病是由犬冠状病毒引起的以胃肠炎为主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幼犬发病率极高,是目前对犬危害较大的疾病之一,仅次于犬瘟热、犬细小病毒病和肝炎。本文介绍了一例2月龄幼犬感染冠状病毒病例,描述了其临床发病和诊断过程,记录了治疗方法和治愈过程,分析讨论了诊断和治疗方法,为该病的诊治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