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菊花中芹菜素和香叶木素的含量测定(附件)
摘 要本文采用HPLC对野菊花中芹菜素和香叶木素进行含量测定。采用的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12:88),流速1.0ml·min-1,进样量10μl;柱温25℃,芹菜素和香叶木素的检测波长均为340nm。采用外标法测定用。结果发现芹菜素在0.101~2.01mg·g-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3,平均回收率为96.61%,RSD为1.35%,表明回收率良好。香叶木素在0.2021~4.021mg·g-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9,平均回收率为97.72%,RSD为1.13%,表明回收率良好。本实验所建立的野菊花中芹菜素和香叶木素的HPLC检测方法简便、可靠、结果准确,可作为野菊花质量控制的理论依据。
目 录
1 概述 1
1.1 选题背景 1
1.2 不同品种菊花的概述 1
1.3 野菊花的基源 2
1.3.1 野菊花的起源及发展历史 2
1.3.2 野菊花的栽培采收 2
1.3.3 野菊花的药用特性 3
1.4 野菊花的鉴别方法 3
1.4.2 野菊花的鉴别 3
1.5 化学成分 4
1.5.1 黄酮类成分 4
1.5.2 萜类和挥发油成分 4
1.5.3 绿原酸 4
1.5.4其他成分 5
1.6 野菊花的药理作用研究 5
1.6.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5
1.6.2 血管系统的作用 5
1.6.3 降压作用 6
1.6.4 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6
1.6.5 抗炎和免疫作用 6
1.6.6 抗氧化作用 6
1.6.7 抗肿瘤作用 7
1.6.8 其他作用 7
1.7 野菊花提取方法研究。 7
1.7.1 回流提取法 7
1.7.2 超声提取法 7
1.7.3 组织破碎提取法 7
2 实验部分 9
2.1 实验材料 9
2.1.1 实验仪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9
2.1.2 试剂及药材 9
2.2 方法与结果 9
2.2.1 色谱条件 9
2.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0
2.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0
2.2.4 线性关系考察 10
2.2.5 精密度试验 11
2.2.6 重复性试验 12
2.2.7 稳定性试验 12
2.2.8 加样回收率试验 12
2.2.9 样品测定 13
2.3 讨论与展望 14
结 论 15
参考文献 16
致 谢 18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野菊花(学名:Chrysanthemi Indici Flos),别名野黄菊花,苦薏,山菊花,甘菊花,为菊科菊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野菊、北野菊或岩香菊的头状花序。野菊花为传统用药,在《名医别录》中记载其“苦、辛,微寒,归肺肝二经”,具有清热解毒、疏风平肝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野菊花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抗癌、降血压等多种药理作用。目前临床多用于治疗各种炎症、病毒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如慢性咽炎、前列腺炎、传染性软疣、病毒性肝炎、高血压[1]。
野菊花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药食两用。目前发现野菊花的主要成分有黄酮类、萜类、挥发油、野菊花内脂、胡萝卜苷、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多种物质[2]。野菊花中的芹菜素和香叶木素均属于黄酮类化合物,但功效不同,芹菜素具有抗肿瘤、心脑血管保护、抗病毒、抗菌等多种生物活性,而香叶木素则具有抗氧化、抗感染、抗休克等功效。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光谱的药理活性和低毒性,早已成为国内外天然药物研究的热点。因此本文选择以芹菜素和香叶木素作为野菊花的质量控制指标,对其进行含量测定,为野菊花的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1.2 不同品种菊花的概述
亳菊花是药用菊科植物,亳菊的栽培历史最悠久,淮河以北的菊花均与亳菊有亲缘关系。亳菊性微寒,味甘、苦,常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等。据《中华大辞典》载:“白菊主产安徽亳县,称亳菊,品质最佳”。
滁菊主要产于安徽滁州,是菊花中花瓣最为紧密的一种。滁菊偏于平肝阳,常用于治疗肝阳上亢所致的头晕目眩等症,高血压中医辨证属肝阳上亢者可将滁菊、决明子代茶饮。《本草拾遗》记载菊花可“作枕明目”,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等属肝阳上亢者可使用滁菊做成的药枕。
贡菊也称“黄山贡菊”、“徽州贡菊”,又称徽菊。与杭菊、滁菊、亳菊并称中国四大名菊。因在古代被作为贡品献给皇帝,故名“贡菊”。盛产于古徽州今安徽省黄山市的广大地域。主产于著名旅游胜地黄山风景区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清凉峰之间,盛产于休宁县兰田、南塘等地,其生长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品质优良,色、香、味、型集于一体,既有观赏价值,又有药用功能,被誉为药用和饮中之佳品,是黄山著名特产,驰名中外[3]。
杭菊是菊花茶的主要原料,自古以来即为药用植物,经济价值高。采收盛开的花朵,经烘焙后可作香料、药用,冲泡菊花茶能当养生保健饮料;除此之外,也为观花植物。
1.3 野菊花的基源
1.3.1 野菊花的起源及发展历史
野菊名可追溯源于《礼记月令》、《俾雅》,称作“菊”“蘜”,迄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至南北朝时,陶弘景将栽培后适宜食用的菊花脑、菊花等替代了《神农本草经》的原意,南北朝后记载之菊主要指毛华菊、甘菊等,而野菊花则不再称菊花,而称“苦薏”。唐代开始正式出现野菊花名。元代有了野菊花品名的完整记载,吴瑞《日用本草》:“花大而香者为甘菊,花小而黄者为黄菊,花小而气恶者为野菊”,表明元代出现野菊花品名[4]。明清时期,在中医药典籍中有了以野菊花为独立品名的分类,并对其性、味、功效有了详细论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野菊花的品名历史、药用变迁等进行了详细你的论述。
现今野菊花的分布产区较广,除东北、新疆、西藏以外,全国各省基本都产,主要产地是河南信阳和安徽地区。临床上已经将野菊花应用于风热感冒、高血压、肺炎、口疮等疾病的治疗,如复方感冒灵片的主要成分就含有野菊花。
1.3.2 野菊花的栽培采收
野菊花喜温暖较干燥的环境,较耐寒,不耐高温,一般土壤开化解冻后就可萌发。15℃左右生长旺盛,不耐涝,土壤过湿易患锈病。要求短日照,对土壤要求不严,较耐瘠薄,在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易获得优质高产。
野菊花的繁殖方法很多,既可用种子繁殖,也可分枝插条或分根。目前生产上多用分根繁殖法,这种方法繁殖速度快,品质好,产量高。当幼苗长到10厘米时即可定植。定植时注意使幼苗直立,根斜栽,栽后稍镇压,随即浇水促缓苗。另有野菊花益栽。每个育苗盆各种一株,修剪后对其进行造型固定,可作为花卉观赏。在整形中必须将野菊花丛生的枝叶打掉,以增强整形效果[5]。
野菊花的采收一般在株高10厘米左右,将枝条密集的细弱枝及叶片丛生的大叶采摘下来,用清水洗净,包装上市;也可采收幼嫩的秧苗,去掉根部后扎把上市。如果需要多次采摘,可以在植株枝条长到15厘米左右时摘心,这样有利于腋芽萌发和侧枝生长,然后趁枝条幼嫩时采摘。如果枝条基部纤维化了,可将其嫩芽梢部分剪割下来,而纤维化的植株还可继续培养,使其现蕾开花,将蕾或花采下在阴凉处风干后做饮料,这也就是野菊花的食用[6]。
目 录
1 概述 1
1.1 选题背景 1
1.2 不同品种菊花的概述 1
1.3 野菊花的基源 2
1.3.1 野菊花的起源及发展历史 2
1.3.2 野菊花的栽培采收 2
1.3.3 野菊花的药用特性 3
1.4 野菊花的鉴别方法 3
1.4.2 野菊花的鉴别 3
1.5 化学成分 4
1.5.1 黄酮类成分 4
1.5.2 萜类和挥发油成分 4
1.5.3 绿原酸 4
1.5.4其他成分 5
1.6 野菊花的药理作用研究 5
1.6.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5
1.6.2 血管系统的作用 5
1.6.3 降压作用 6
1.6.4 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6
1.6.5 抗炎和免疫作用 6
1.6.6 抗氧化作用 6
1.6.7 抗肿瘤作用 7
1.6.8 其他作用 7
1.7 野菊花提取方法研究。 7
1.7.1 回流提取法 7
1.7.2 超声提取法 7
1.7.3 组织破碎提取法 7
2 实验部分 9
2.1 实验材料 9
2.1.1 实验仪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9
2.1.2 试剂及药材 9
2.2 方法与结果 9
2.2.1 色谱条件 9
2.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0
2.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0
2.2.4 线性关系考察 10
2.2.5 精密度试验 11
2.2.6 重复性试验 12
2.2.7 稳定性试验 12
2.2.8 加样回收率试验 12
2.2.9 样品测定 13
2.3 讨论与展望 14
结 论 15
参考文献 16
致 谢 18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野菊花(学名:Chrysanthemi Indici Flos),别名野黄菊花,苦薏,山菊花,甘菊花,为菊科菊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野菊、北野菊或岩香菊的头状花序。野菊花为传统用药,在《名医别录》中记载其“苦、辛,微寒,归肺肝二经”,具有清热解毒、疏风平肝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野菊花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抗癌、降血压等多种药理作用。目前临床多用于治疗各种炎症、病毒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如慢性咽炎、前列腺炎、传染性软疣、病毒性肝炎、高血压[1]。
野菊花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药食两用。目前发现野菊花的主要成分有黄酮类、萜类、挥发油、野菊花内脂、胡萝卜苷、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多种物质[2]。野菊花中的芹菜素和香叶木素均属于黄酮类化合物,但功效不同,芹菜素具有抗肿瘤、心脑血管保护、抗病毒、抗菌等多种生物活性,而香叶木素则具有抗氧化、抗感染、抗休克等功效。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光谱的药理活性和低毒性,早已成为国内外天然药物研究的热点。因此本文选择以芹菜素和香叶木素作为野菊花的质量控制指标,对其进行含量测定,为野菊花的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1.2 不同品种菊花的概述
亳菊花是药用菊科植物,亳菊的栽培历史最悠久,淮河以北的菊花均与亳菊有亲缘关系。亳菊性微寒,味甘、苦,常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等。据《中华大辞典》载:“白菊主产安徽亳县,称亳菊,品质最佳”。
滁菊主要产于安徽滁州,是菊花中花瓣最为紧密的一种。滁菊偏于平肝阳,常用于治疗肝阳上亢所致的头晕目眩等症,高血压中医辨证属肝阳上亢者可将滁菊、决明子代茶饮。《本草拾遗》记载菊花可“作枕明目”,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等属肝阳上亢者可使用滁菊做成的药枕。
贡菊也称“黄山贡菊”、“徽州贡菊”,又称徽菊。与杭菊、滁菊、亳菊并称中国四大名菊。因在古代被作为贡品献给皇帝,故名“贡菊”。盛产于古徽州今安徽省黄山市的广大地域。主产于著名旅游胜地黄山风景区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清凉峰之间,盛产于休宁县兰田、南塘等地,其生长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品质优良,色、香、味、型集于一体,既有观赏价值,又有药用功能,被誉为药用和饮中之佳品,是黄山著名特产,驰名中外[3]。
杭菊是菊花茶的主要原料,自古以来即为药用植物,经济价值高。采收盛开的花朵,经烘焙后可作香料、药用,冲泡菊花茶能当养生保健饮料;除此之外,也为观花植物。
1.3 野菊花的基源
1.3.1 野菊花的起源及发展历史
野菊名可追溯源于《礼记月令》、《俾雅》,称作“菊”“蘜”,迄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至南北朝时,陶弘景将栽培后适宜食用的菊花脑、菊花等替代了《神农本草经》的原意,南北朝后记载之菊主要指毛华菊、甘菊等,而野菊花则不再称菊花,而称“苦薏”。唐代开始正式出现野菊花名。元代有了野菊花品名的完整记载,吴瑞《日用本草》:“花大而香者为甘菊,花小而黄者为黄菊,花小而气恶者为野菊”,表明元代出现野菊花品名[4]。明清时期,在中医药典籍中有了以野菊花为独立品名的分类,并对其性、味、功效有了详细论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野菊花的品名历史、药用变迁等进行了详细你的论述。
现今野菊花的分布产区较广,除东北、新疆、西藏以外,全国各省基本都产,主要产地是河南信阳和安徽地区。临床上已经将野菊花应用于风热感冒、高血压、肺炎、口疮等疾病的治疗,如复方感冒灵片的主要成分就含有野菊花。
1.3.2 野菊花的栽培采收
野菊花喜温暖较干燥的环境,较耐寒,不耐高温,一般土壤开化解冻后就可萌发。15℃左右生长旺盛,不耐涝,土壤过湿易患锈病。要求短日照,对土壤要求不严,较耐瘠薄,在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易获得优质高产。
野菊花的繁殖方法很多,既可用种子繁殖,也可分枝插条或分根。目前生产上多用分根繁殖法,这种方法繁殖速度快,品质好,产量高。当幼苗长到10厘米时即可定植。定植时注意使幼苗直立,根斜栽,栽后稍镇压,随即浇水促缓苗。另有野菊花益栽。每个育苗盆各种一株,修剪后对其进行造型固定,可作为花卉观赏。在整形中必须将野菊花丛生的枝叶打掉,以增强整形效果[5]。
野菊花的采收一般在株高10厘米左右,将枝条密集的细弱枝及叶片丛生的大叶采摘下来,用清水洗净,包装上市;也可采收幼嫩的秧苗,去掉根部后扎把上市。如果需要多次采摘,可以在植株枝条长到15厘米左右时摘心,这样有利于腋芽萌发和侧枝生长,然后趁枝条幼嫩时采摘。如果枝条基部纤维化了,可将其嫩芽梢部分剪割下来,而纤维化的植株还可继续培养,使其现蕾开花,将蕾或花采下在阴凉处风干后做饮料,这也就是野菊花的食用[6]。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zygc/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