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对南方流行smv株系sc18的抗性遗传和基因定位
在接种我国南方流行SMV株系SC18条件下,6个抗×感组合(科丰1号×南农1138-2,齐黄22×南农1138-2,中作00-683×南农1138-2,8101×滨豆95-20,8101×东大2号,中品661×南农1138-2)F1均表现抗病,F2 均出现3R:1S分离,F2:3 家系1R:2Seg:1S。184个科丰1号×南农1138-2重组自交系群体也表现为1R1S分离。以上结果初步表明6个抗性亲本各有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对SC18株系的抗性。抗×抗组合‘科丰1号×齐黄22’的F2在接种SC18后出现15R:1S的分离比例,表明科丰1号与齐黄22各携带一个对SC18的抗性基因,且在不同位点,2个抗性基因独立遗传。利用SSR标记和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SA)将科丰1号和齐黄22中的抗病基因分别定位到大豆2号和13号染色体上,进一步利用重组自交系群体和目标区段32个SSR标记,将科丰1号中的抗病基因Rsc18A精细定位到87.3kb区段内,包含6个候选基因。用齐黄22×南农1138-2 F2群体(220个单株)和SSR标记将齐黄22中的抗病基因Rsc18B定位在大豆13号染色体上, 3个SSR标记Satt114, Soyhsp176和 Satt334与其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5.6cM, 6.7cM 和5.0cM。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 材料与方法2
1.1 试验材料2
1.2 试验方法2
1.2.1 抗源鉴定2
1.2.2 杂交组合配制与接种鉴定2
1.2.3 抗性遗传分析3
1.2.4 抗性基因定位3
2 结果与分析6
2.1 抗源筛选6
2.2 大豆对广分布株系SC18的抗性遗传分析和抗性基因定位研究6
2.2.1 大豆品种对SC18的抗性遗传分析6
2.2.2 大豆品种对SC18的抗性基因定位7
3 讨论 8
3.1 大豆对SMV株系抗性遗传研究9
3.2 SMV抗病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因定位及抗病基因的成簇存在9
致谢9
参考文献9
大豆对我国南方流行SMV株系SC18的抗性遗传和基因定位
引言
引言: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是影响世界大豆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也是目前我国东北、黄淮海、长江流域和南方大豆产区重要的大豆病害之一。由于其危害面积大,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对SMV的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大豆品种对大豆花叶病的抗性遗传研究始于70 年代。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大豆花叶病毒的抗性遗传进行了研究,多数研究认为大豆对 SMV 的抗侵染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美国确定了 3 个抗性基因,其中由 PI96983 携带的 Rsv1 抗美国 G1G4 株系 ,有 9 个不同品种携带它的等位基因,R sv3抗 G5G7 株系 ,有两个品种携带它的等位基因;Rsv4抗 G1G7 株系。由此可以看出,对 SMV 同一株系存在不同位点的抗性基因 ,同一抗性基因也可以抗不同的株系。上述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抗源对所接种的株系的抗性遗传是各异的。
大豆花叶病毒株系SC18我国南方和东北大豆主产区的优势、广分布株系,在我国南方13个省市中10个省市均检测到该株系,有在该地区流行的趋势。大豆对SC18的抗性遗传机制还不清楚,为更好的防控SMV在我国南方地区的流行,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明确广分布株系SC18 在科丰1号、齐黄22、中作00683、滨豆9520、东大2号、中品661、8101及南农11382等品种上的症状表现;进一步明确大豆对SC18的抗性遗传机制,并定位抗病亲本科丰1号和齐黄22对SC18的抗病基因,以期为抗病基因标记辅助选择和抗病基因克隆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供试亲本:
抗病亲本:中作00683、滨豆9520、东大2号、中品661、科丰1号、齐黄22。
感病亲本:8101、南农11382。
以上材料均由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提供;
(2)各亲本杂交组合的F1、F2、F2:3及科丰1号×南农11382的重组自交系群体NJRIKY RIL(184个家系);
(3)病毒株系:SC18是我国南方地区新鉴定的SMV株系。
1.2 试验方法
1.2.1 抗源鉴定
将以往参加国家区试品种抗性鉴定筛选到的4个抗源中作00683、滨豆9520、东大2号、中品661及广谱抗性材料科丰1号、齐黄22分别接种我国南方地区广分布株系SC18 进行抗性鉴定,接种方法采用常规人工汁液摩擦接种。
1.2.2 杂交组合配制与接种鉴定
2014年夏于大学江浦试验站播种亲本材料,行长4米,行距0.5米,株距0.1米。为避免花期不遇,于6月中旬开始分期播种。按表1配制抗感和抗抗杂交组合。取一半F1 种子同年冬在海南加代繁殖,苗期和成株期按下胚轴、花、绒毛等颜色汰除假杂种。F1 单株收获,得到F2种子。2015年夏将南繁的F2种子(每个组合150粒)播种于江浦试验站,播种方法同上。单株收获得F2:3 家系。
表1 杂交组合配制
组合编号
Code
组合名称
Cross
组合编号
Code
组合名称
Cross
Y600501
科丰1号×南农11382
Y600506
中作00683×滨豆9520
Y600502
齐黄22×南农11382
Y600507
8101×东大2号
Y600503
科丰1号×齐黄22
Y600508
中作00683×东大2号
Y600504
中作00683×南农11382
Y600509
中品661×南农11382
Y600505
8101×滨豆9520
SMV株系SC18在防虫网室大量繁殖于感病寄主南农11382上。各组合亲本、F1、 F2 、F2:3 及NJRIKY RIL群体分别于防虫网室中盆播接种鉴定,184个NJRIKY RIL 家系的每个家系接种12~15株,重复2次,每个组合的F2:3 家系接种20株,如果每个家系接种植株数过少,则检测不出15:1的抗感分离比例。
接种鉴定所有病毒接种实验均在防虫温室及网室中进行,接种前,研钵、研棒用洗洁精洗净,放入微波炉中,高温消毒5分钟,接种用的扁刷用洗洁剂洗净后,在紫外灯下灭菌至少半小时。毒源繁殖期间,定期打药杀灭蚜虫,以保证试验所用毒源的纯度。第一对真叶完全展开时进行接种。分别将 SMV 株系及采集的病样在研钵中用少量 0.01M PH7.4 的磷酸缓冲液(磷酸氢二钾与磷酸二氢钠的混合液, PH7.4)和 600 目金刚砂研磨至匀浆状,戴一次性手套,用扁刷蘸取接种体均匀摩擦接种于真叶上。接种后立即用清水冲洗叶片上多余的汁液。接种后30天内(第7天开始,每三天一次)连续观察发病情况,并挂牌标记出现症状植株,以防隐症。定期喷药防治蚜虫,待症状稳定后记录各供试材料对4个株系的症状反应。对初次鉴定无症或可疑症状的家系进行重复验证,以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1.2.3 抗性遗传分析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 材料与方法2
1.1 试验材料2
1.2 试验方法2
1.2.1 抗源鉴定2
1.2.2 杂交组合配制与接种鉴定2
1.2.3 抗性遗传分析3
1.2.4 抗性基因定位3
2 结果与分析6
2.1 抗源筛选6
2.2 大豆对广分布株系SC18的抗性遗传分析和抗性基因定位研究6
2.2.1 大豆品种对SC18的抗性遗传分析6
2.2.2 大豆品种对SC18的抗性基因定位7
3 讨论 8
3.1 大豆对SMV株系抗性遗传研究9
3.2 SMV抗病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因定位及抗病基因的成簇存在9
致谢9
参考文献9
大豆对我国南方流行SMV株系SC18的抗性遗传和基因定位
引言
引言: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是影响世界大豆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也是目前我国东北、黄淮海、长江流域和南方大豆产区重要的大豆病害之一。由于其危害面积大,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对SMV的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大豆品种对大豆花叶病的抗性遗传研究始于70 年代。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大豆花叶病毒的抗性遗传进行了研究,多数研究认为大豆对 SMV 的抗侵染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美国确定了 3 个抗性基因,其中由 PI96983 携带的 Rsv1 抗美国 G1G4 株系 ,有 9 个不同品种携带它的等位基因,R sv3抗 G5G7 株系 ,有两个品种携带它的等位基因;Rsv4抗 G1G7 株系。由此可以看出,对 SMV 同一株系存在不同位点的抗性基因 ,同一抗性基因也可以抗不同的株系。上述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抗源对所接种的株系的抗性遗传是各异的。
大豆花叶病毒株系SC18我国南方和东北大豆主产区的优势、广分布株系,在我国南方13个省市中10个省市均检测到该株系,有在该地区流行的趋势。大豆对SC18的抗性遗传机制还不清楚,为更好的防控SMV在我国南方地区的流行,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明确广分布株系SC18 在科丰1号、齐黄22、中作00683、滨豆9520、东大2号、中品661、8101及南农11382等品种上的症状表现;进一步明确大豆对SC18的抗性遗传机制,并定位抗病亲本科丰1号和齐黄22对SC18的抗病基因,以期为抗病基因标记辅助选择和抗病基因克隆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供试亲本:
抗病亲本:中作00683、滨豆9520、东大2号、中品661、科丰1号、齐黄22。
感病亲本:8101、南农11382。
以上材料均由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提供;
(2)各亲本杂交组合的F1、F2、F2:3及科丰1号×南农11382的重组自交系群体NJRIKY RIL(184个家系);
(3)病毒株系:SC18是我国南方地区新鉴定的SMV株系。
1.2 试验方法
1.2.1 抗源鉴定
将以往参加国家区试品种抗性鉴定筛选到的4个抗源中作00683、滨豆9520、东大2号、中品661及广谱抗性材料科丰1号、齐黄22分别接种我国南方地区广分布株系SC18 进行抗性鉴定,接种方法采用常规人工汁液摩擦接种。
1.2.2 杂交组合配制与接种鉴定
2014年夏于大学江浦试验站播种亲本材料,行长4米,行距0.5米,株距0.1米。为避免花期不遇,于6月中旬开始分期播种。按表1配制抗感和抗抗杂交组合。取一半F1 种子同年冬在海南加代繁殖,苗期和成株期按下胚轴、花、绒毛等颜色汰除假杂种。F1 单株收获,得到F2种子。2015年夏将南繁的F2种子(每个组合150粒)播种于江浦试验站,播种方法同上。单株收获得F2:3 家系。
表1 杂交组合配制
组合编号
Code
组合名称
Cross
组合编号
Code
组合名称
Cross
Y600501
科丰1号×南农11382
Y600506
中作00683×滨豆9520
Y600502
齐黄22×南农11382
Y600507
8101×东大2号
Y600503
科丰1号×齐黄22
Y600508
中作00683×东大2号
Y600504
中作00683×南农11382
Y600509
中品661×南农11382
Y600505
8101×滨豆9520
SMV株系SC18在防虫网室大量繁殖于感病寄主南农11382上。各组合亲本、F1、 F2 、F2:3 及NJRIKY RIL群体分别于防虫网室中盆播接种鉴定,184个NJRIKY RIL 家系的每个家系接种12~15株,重复2次,每个组合的F2:3 家系接种20株,如果每个家系接种植株数过少,则检测不出15:1的抗感分离比例。
接种鉴定所有病毒接种实验均在防虫温室及网室中进行,接种前,研钵、研棒用洗洁精洗净,放入微波炉中,高温消毒5分钟,接种用的扁刷用洗洁剂洗净后,在紫外灯下灭菌至少半小时。毒源繁殖期间,定期打药杀灭蚜虫,以保证试验所用毒源的纯度。第一对真叶完全展开时进行接种。分别将 SMV 株系及采集的病样在研钵中用少量 0.01M PH7.4 的磷酸缓冲液(磷酸氢二钾与磷酸二氢钠的混合液, PH7.4)和 600 目金刚砂研磨至匀浆状,戴一次性手套,用扁刷蘸取接种体均匀摩擦接种于真叶上。接种后立即用清水冲洗叶片上多余的汁液。接种后30天内(第7天开始,每三天一次)连续观察发病情况,并挂牌标记出现症状植株,以防隐症。定期喷药防治蚜虫,待症状稳定后记录各供试材料对4个株系的症状反应。对初次鉴定无症或可疑症状的家系进行重复验证,以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1.2.3 抗性遗传分析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zwbh/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