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AC9在HCV感染导致Huh7乙酰水平下降机制的初步探索
HDAC9在HCV感染导致Huh7乙酰水平下降机制的初步探索[20200507184425]
摘要: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肝癌细胞Huh7可导致总蛋白乙酰化水平下降,同时基因芯片结果显示:HCV感染可刺激Huh7中组蛋白去乙酰化酶9(HDAC9)mRNA表达水平上调,因此我们关注了HDAC9在HCV感染过程中与乙酰化的关系。本实验首先证实了HDAC9在HCV感染的Huh7中mRNA表达上调这一现象,而HDACs抑制剂(TSA)可减弱HCV对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和视网膜母细胞瘤抑制蛋白的作用。另外仙台病毒(SeV)感染人肺上皮细胞A549同样能够上调HDAC9 mRNA,通过使用pGL-3-basic质粒构建含有HDAC9启动子序列的载体,利用双荧光报告系统,可以在A549中SeV激活HDAC9的启动子,因此推测病毒可能通过启动子元件激活HDAC9的转录调控。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关键字:丙型肝炎病毒;蛋白质乙酰化;组蛋白去乙酰化酶9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1 材料与方法 3
1.1 材料 3
1.1.1 菌株、质粒、细胞、病毒 3
1.1.2 实验试剂 3
1.1.3 仪器和设备 3
1.2 方法 3
1.2.1 HCV感染肝癌细胞Huh7后细胞组蛋白乙酰化水平变化的观察 3
1.2.2 HCV感染肝癌细胞Huh7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和视网膜母细胞瘤抑制因子(Rb tumor suppressor)mRNA水平变化的观察 4
1.2.3 外源刺激因子诱导不同细胞系中HDAC9 mRNA水平变化的观察 4
1.2.4 HDAC9启动子重组质粒的构建、细胞转染及活性的检测 4
1.2.5 HDAC9转录本G的克隆、过表达和HDAC9 G蛋白的免疫荧光染色 4
2.1 HCV感染导致组蛋白乙酰化水平下降 5
2.2 HCV抑制Huh7中PPARα和Rb表达,而TSA减弱HCV的抑制作用 5
2.3 HCV 和SeV可诱导多种细胞系中HDAC9的上调 5
2.4 HDAC9启动子重组质粒的构建及活性检测 5
2.5 HDAC9转录本的克隆和G蛋白的免疫荧光染色 6
3 讨论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7
图 1 pGL3 Basic质粒 8
图 2 pLVX-IRES-zsGreen1质粒图谱 9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图 3 HCV感染减弱Huh7组蛋白乙酰化水平 10
图 4 HCV和TSA对PPARα和Rb mRNA表达的作用 10
图 5-1 HCV诱导Huh7中HDACs的表达情况 11
图 5-2 SeV诱导A549中HDACs的表达情况 11
图 6 HDAC9启动子预测序列凝胶电泳图 11
图 7 SeV刺激Huh7 pGL3 Basic-HDAC9启动子预测序列 12
图 8 HDAC9转录本克隆 12
图 9 HDAC9 G蛋白免疫荧光染色 12
HDAC9在HCV感染导致Huh7乙酰水平下降机制的初步探索
引言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属于黄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属,是一种有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除逆转录病毒外,它是唯一可以通过激活胞内大分子导致肝癌发生的RNA病毒[1]。据报道全球有1700万人感染慢性丙肝,大约占总人口的3%,并且每年多于35万人死于HCV感染。HCV感染初期症状不明显,但因其能以多种策略逃避宿主细胞的天然免疫识别系统,导致高达85%的慢性化率,并出现肝脏炎症、纤维化以及脂质代谢紊乱等症状,最终导致肝硬化、坏死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1-3]。原代肝细胞系HepG2与肝癌细胞系Huh7同源自肝脏,但目前仅Huh7及其同源系常用于HCV RNA复制子扩增[4, 5]。
蛋白质乙酰化这一过程主要由赖氨酸乙酰转移酶(lysine acetyltransferases, KATs)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s, HDACs)调控;赖氨酸乙酰转移酶常作用于组蛋白,故称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AT)。作为组蛋白和核内转录调控因子主要的修饰方式之一,乙酰化在染色质动态性以及基因表达中的作用备受重视。有学者指出,乙酰化可能在细胞应对外界不同代谢途径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如通过多种途径调节酶代谢(包括激活酶原,抑制酶活影响蛋白质稳定性)[6]。乙酰化主要通过在组蛋白H3和H4的N端赖氨酸残基上引入疏水的乙酰基团(CH3CO),增加染色质DNA与蛋白质间的静电引力,从而减弱二者间相互作用,使染色质结构疏松利于基因转录的激活;而HDAC的作用则相反,常常导致基因沉默[7, 8]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α, PPARα)也叫核受体亚家族1(Nuclear receptor subfamily 1, group C, member 1),与PPARβ、γ共同构成核受体家族成员;PPARα在肝脏中高度表达,主要参与脂质代谢,如作为生酮反应的关键因子,并且通过抑制白介素6和急性反应期炎症蛋白的产生,调节肝脏的免疫反应的[9]。PPARα激活后,可通过进一步上调脂肪酸转运相关基因的表达来促进脂肪酸的吸收,利用和分解[10]。有学者表示HCV核心蛋白core有可能通过与PPARα互作,影响后者的转录活性;而二者间的这种相互作用关系将有利于研究HCV的致病机理[11, 12]。另外HCV并不携带任何原癌基因,但就目前的认识HCV编码的蛋白可能会通过与宿主某些蛋白作用,促进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肿瘤发生[1]。视网膜母细胞瘤抑制因子(retinoblastoma, RB tumor suppressor)就是一个例子,在调控细胞增殖和凋亡途径中,Rb肿瘤抑制蛋白通过调节E2F转录因子发挥关键作用;在许多癌症病例中尤其是HCC,Rb肿瘤抑制蛋白常发生突变,导致功能性灭活失效[13, 14]。
前期的工作中(数据尚未发表),通过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trichostatin A(TSA)处理HCV感染的Huh7细胞,检测PPARα和Rb抑制基因的表达水平时,我们发现TSA可以明显减弱HCV对PPARα和Rb肿瘤抑制蛋白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不仅如此,根据本实验室之前的基因芯片数据显示,在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Mitochondrial Antiviral Signaling Protein, MAVS)也叫VISA,Cardif或者IPS-1的突变体C508R(不能被NS3蛋白切割)过表达的肝癌细胞系Huh7中,组蛋白去乙酰化酶9(HDAC9)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由此我们推测HDAC9可能在HCV感染过程中发挥降低乙酰水平的作用,但究竟HDAC9是通过怎样的形式发挥作用,这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为了探究HDAC9是否在其中发挥作用及其作用形式,我们分析了HDAC9在不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启动子序列,同时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构建HDAC9启动子序列特异性质粒进行初步探索。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质粒、细胞、病毒 E.coli DH5α菌株为本实验室保藏;内参照海肾荧光素酶Rellina报告质粒,pGL3-basic和pLVX-IRES-zsGreen1质粒原始克隆为本实验保藏;pEASY-Blunt Cloning Vector购自北京全式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肝癌细胞系Huh7、人肺腺癌上皮细胞系A549和人胚肾细胞293T培养基为DMEM含10%胎牛血清及100U/mL青霉素和100μg/L链霉素,均培养于37℃、5% CO2细胞培养箱;丙型肝炎病毒(HCV)、仙台病毒(SeV)为本实验保藏。
摘要: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肝癌细胞Huh7可导致总蛋白乙酰化水平下降,同时基因芯片结果显示:HCV感染可刺激Huh7中组蛋白去乙酰化酶9(HDAC9)mRNA表达水平上调,因此我们关注了HDAC9在HCV感染过程中与乙酰化的关系。本实验首先证实了HDAC9在HCV感染的Huh7中mRNA表达上调这一现象,而HDACs抑制剂(TSA)可减弱HCV对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和视网膜母细胞瘤抑制蛋白的作用。另外仙台病毒(SeV)感染人肺上皮细胞A549同样能够上调HDAC9 mRNA,通过使用pGL-3-basic质粒构建含有HDAC9启动子序列的载体,利用双荧光报告系统,可以在A549中SeV激活HDAC9的启动子,因此推测病毒可能通过启动子元件激活HDAC9的转录调控。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关键字:丙型肝炎病毒;蛋白质乙酰化;组蛋白去乙酰化酶9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1 材料与方法 3
1.1 材料 3
1.1.1 菌株、质粒、细胞、病毒 3
1.1.2 实验试剂 3
1.1.3 仪器和设备 3
1.2 方法 3
1.2.1 HCV感染肝癌细胞Huh7后细胞组蛋白乙酰化水平变化的观察 3
1.2.2 HCV感染肝癌细胞Huh7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和视网膜母细胞瘤抑制因子(Rb tumor suppressor)mRNA水平变化的观察 4
1.2.3 外源刺激因子诱导不同细胞系中HDAC9 mRNA水平变化的观察 4
1.2.4 HDAC9启动子重组质粒的构建、细胞转染及活性的检测 4
1.2.5 HDAC9转录本G的克隆、过表达和HDAC9 G蛋白的免疫荧光染色 4
2.1 HCV感染导致组蛋白乙酰化水平下降 5
2.2 HCV抑制Huh7中PPARα和Rb表达,而TSA减弱HCV的抑制作用 5
2.3 HCV 和SeV可诱导多种细胞系中HDAC9的上调 5
2.4 HDAC9启动子重组质粒的构建及活性检测 5
2.5 HDAC9转录本的克隆和G蛋白的免疫荧光染色 6
3 讨论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7
图 1 pGL3 Basic质粒 8
图 2 pLVX-IRES-zsGreen1质粒图谱 9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图 3 HCV感染减弱Huh7组蛋白乙酰化水平 10
图 4 HCV和TSA对PPARα和Rb mRNA表达的作用 10
图 5-1 HCV诱导Huh7中HDACs的表达情况 11
图 5-2 SeV诱导A549中HDACs的表达情况 11
图 6 HDAC9启动子预测序列凝胶电泳图 11
图 7 SeV刺激Huh7 pGL3 Basic-HDAC9启动子预测序列 12
图 8 HDAC9转录本克隆 12
图 9 HDAC9 G蛋白免疫荧光染色 12
HDAC9在HCV感染导致Huh7乙酰水平下降机制的初步探索
引言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属于黄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属,是一种有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除逆转录病毒外,它是唯一可以通过激活胞内大分子导致肝癌发生的RNA病毒[1]。据报道全球有1700万人感染慢性丙肝,大约占总人口的3%,并且每年多于35万人死于HCV感染。HCV感染初期症状不明显,但因其能以多种策略逃避宿主细胞的天然免疫识别系统,导致高达85%的慢性化率,并出现肝脏炎症、纤维化以及脂质代谢紊乱等症状,最终导致肝硬化、坏死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1-3]。原代肝细胞系HepG2与肝癌细胞系Huh7同源自肝脏,但目前仅Huh7及其同源系常用于HCV RNA复制子扩增[4, 5]。
蛋白质乙酰化这一过程主要由赖氨酸乙酰转移酶(lysine acetyltransferases, KATs)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s, HDACs)调控;赖氨酸乙酰转移酶常作用于组蛋白,故称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AT)。作为组蛋白和核内转录调控因子主要的修饰方式之一,乙酰化在染色质动态性以及基因表达中的作用备受重视。有学者指出,乙酰化可能在细胞应对外界不同代谢途径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如通过多种途径调节酶代谢(包括激活酶原,抑制酶活影响蛋白质稳定性)[6]。乙酰化主要通过在组蛋白H3和H4的N端赖氨酸残基上引入疏水的乙酰基团(CH3CO),增加染色质DNA与蛋白质间的静电引力,从而减弱二者间相互作用,使染色质结构疏松利于基因转录的激活;而HDAC的作用则相反,常常导致基因沉默[7, 8]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α, PPARα)也叫核受体亚家族1(Nuclear receptor subfamily 1, group C, member 1),与PPARβ、γ共同构成核受体家族成员;PPARα在肝脏中高度表达,主要参与脂质代谢,如作为生酮反应的关键因子,并且通过抑制白介素6和急性反应期炎症蛋白的产生,调节肝脏的免疫反应的[9]。PPARα激活后,可通过进一步上调脂肪酸转运相关基因的表达来促进脂肪酸的吸收,利用和分解[10]。有学者表示HCV核心蛋白core有可能通过与PPARα互作,影响后者的转录活性;而二者间的这种相互作用关系将有利于研究HCV的致病机理[11, 12]。另外HCV并不携带任何原癌基因,但就目前的认识HCV编码的蛋白可能会通过与宿主某些蛋白作用,促进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肿瘤发生[1]。视网膜母细胞瘤抑制因子(retinoblastoma, RB tumor suppressor)就是一个例子,在调控细胞增殖和凋亡途径中,Rb肿瘤抑制蛋白通过调节E2F转录因子发挥关键作用;在许多癌症病例中尤其是HCC,Rb肿瘤抑制蛋白常发生突变,导致功能性灭活失效[13, 14]。
前期的工作中(数据尚未发表),通过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trichostatin A(TSA)处理HCV感染的Huh7细胞,检测PPARα和Rb抑制基因的表达水平时,我们发现TSA可以明显减弱HCV对PPARα和Rb肿瘤抑制蛋白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不仅如此,根据本实验室之前的基因芯片数据显示,在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Mitochondrial Antiviral Signaling Protein, MAVS)也叫VISA,Cardif或者IPS-1的突变体C508R(不能被NS3蛋白切割)过表达的肝癌细胞系Huh7中,组蛋白去乙酰化酶9(HDAC9)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由此我们推测HDAC9可能在HCV感染过程中发挥降低乙酰水平的作用,但究竟HDAC9是通过怎样的形式发挥作用,这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为了探究HDAC9是否在其中发挥作用及其作用形式,我们分析了HDAC9在不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启动子序列,同时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构建HDAC9启动子序列特异性质粒进行初步探索。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质粒、细胞、病毒 E.coli DH5α菌株为本实验室保藏;内参照海肾荧光素酶Rellina报告质粒,pGL3-basic和pLVX-IRES-zsGreen1质粒原始克隆为本实验保藏;pEASY-Blunt Cloning Vector购自北京全式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肝癌细胞系Huh7、人肺腺癌上皮细胞系A549和人胚肾细胞293T培养基为DMEM含10%胎牛血清及100U/mL青霉素和100μg/L链霉素,均培养于37℃、5% CO2细胞培养箱;丙型肝炎病毒(HCV)、仙台病毒(SeV)为本实验保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dwyx/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