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真菌性皮肤病的诊断及治疗

犬真菌性皮肤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皮肤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脱毛、丘疹,而且经常可以看到被感染部位产生大量鳞屑,尤其以头、颈及四肢多发。幼龄犬、老年犬比青壮年的犬更容易得这类疾病。造成犬发病的真菌主要有3种,分别是犬小孢子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和须毛癣菌。它们主要寄生在犬的角质、毛发、指甲等组织中,有的菌丝甚至可以深入毛囊,到达毛根,使局部或全身的皮肤产生病变。犬真菌性皮肤病是一类人畜共患病,需要引起临床的足够重视。本人在实习期间共观察了58个病例,结合临床症状、皮屑镜检、伍德氏灯检查以及真菌的分离培养等方式进行了确诊。经过全身给药联合外用药的治疗方式,有45个病例症状好转,治愈率达到了78%。同时也发现,犬真菌性皮肤病容易复发,临床应建议在症状得到充分改善之后,再继续用药2周,最终采用真菌培养的方式来确认是否完全治愈。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1
1 常见病原体与临床症状2
1.1 常见病原体2
1.2 临床症状2
2 临床常用诊断方法3
2.1 直接镜检3
2.2 伍德氏灯检查3
2.3 真菌培养4
3 治疗方法与常用药物4
3.1 注射抗菌剂4
3.2 口服抗菌剂5
3.3 外用药疗法5
3.4 环境处理5
4 治疗效果与分析5
致谢5
参考文献5
犬真菌性皮肤病的诊断及治疗
引言
在犬的临床病历中,皮肤病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真菌感染是导致犬皮肤病的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常见的因素。造成皮肤感染的外源性真菌主要是皮肤癣菌,包括犬小孢子菌、石膏样犬小孢子菌和须毛癣菌。其中,犬小孢子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占到90%以上。大部分可以引发犬皮肤真菌性疾病的病原真菌,往往受到健康犬的皮肤防御屏障作用而无法正常生长,只是简单的粘附于皮肤或被毛之上,与其它不引发皮肤感染的真菌、细菌共同存在于体表。但是,当外界环境发生改变或者犬的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存在于犬体表的处于稳态的微生物环境就会受到破坏。真菌孢子就会开始在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皮角质层内繁殖,在毛囊口生出大量菌丝,菌丝会伸入毛囊甚至到达毛根,通过代谢产物和机械刺激的作用,引起局部轻微至严重的炎症及病变。临床症状主要为头面部、四肢以及躯干皮肤的被毛脱落,有大小不等的红斑、丘疹,并有大量的鳞屑。但是临床上也经常见到除了局部脱毛没有其他症状的病例,这往往和畜主自行用药有关,也有可能是之前的医生没有做出正确的诊断,只是进行了对症治疗。有的犬会因为搔抓导致皮肤损害而结痂,甚至继发细菌感染而导致化脓。
犬真菌性皮肤病的传播主要为接触性传播,可通过污染的梳子、刷子、铺垫物等媒介传染。在养犬数量较多而且较密集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空气传播。此外,虱、蝇、蚤、蝇、螨等体外寄生虫在真菌性皮肤病的传播上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犬小孢子菌可以通过动物身上螨的叮咬造成感染和传播。当犬接触了真菌感染就可能发生,但是皮肤病变不一定出现,因为真菌只入侵处于生长期的毛发。同时犬真菌病的发病率受季节、年龄、性成熟和营养状况等条件影响。犬小孢子菌病在10 月份至来年2月份发病率高,而在3月份至9月份发病率低;须毛癣菌病全年都发病,在11、12 月份出现高峰。幼龄动物比年长的动物更易发生真菌感染,可能是与皮肤的生化状态改变,皮肤分泌物特别是皮脂分泌增加,毛发的生长与更换,动物机体的生理状态,以及机体对真菌及其产物的抵抗能力提高有关。另外温度对真菌的生长繁殖影响也较大,浅部真菌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2~28℃。另外研究发现抗生素可以成为许多真菌生长的诱因与催化剂,如青霉素可加速小孢子菌的孢子分裂作用,并增强其对吞噬细胞的毒性作用,大剂量使用抗生素是否会引起真菌的感染,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临床上对犬真菌性皮肤病常用的检查方法是显微镜检查和伍德氏灯检查,但是两种方法都有局限性,要做出准确的判断应该做真菌培养。而且病犬是否被完全治愈也应该通过真菌培养来确定。在治疗方面,临床上通常会给与抗真菌的药物,在诊断正确的情况下,一般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但是要完全治愈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而且有着很高的复发率。所以对犬真菌性皮肤病的治疗效果不能仅仅通过肉眼的主观判断,而是要通过各种检测手段进行科学的判断。
1 常见病原体与临床症状
1.1 常见病原体
在犬机体抵抗力正常的情况下,犬的皮肤表面及被毛上存在着很多类型的真菌。有的是不具有致病能力的,有的则具有治病性或者条件致病性。通常寄生在皮肤表面或者被毛上的具有致病性的浅表真菌是皮肤癣菌,包括犬小孢子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和须毛癣菌。
1.1.1 犬小孢子菌 犬小孢子菌是世界范围流行的致病性真菌。它的主要宿主是犬猫以及人类,较少发生于其他动物。作为亲动物性真菌,它可以在犬身上长期存在而不导致其发病。其大分生孢子呈不对称的纺锤状,里面分为大于6个小格(见图1)[14]。
1.1.2 石膏样小孢子菌 石膏样小孢子菌的主要宿主是啮齿类动物以及马和犬。其大分生孢子呈对称的纺锤状,里面分隔最多为6个(见图2)[14]。
1.1.3 须毛癣菌 须毛癣菌的宿主主要是啮齿类动物、犬、马以及其他多种动物和人类。大小分生孢子如雪茄状(见图3)[14]。
1.2 临床症状
以上所提到的皮肤癣菌经常造成圆形或者非圆形的脱毛性病变[1],而且是没有特征性的,这些被毛更加容易断裂。病变部位往往会产生大量的鳞屑,出现红斑、丘疹,患犬因搔抓而形成痂皮。病变的部位多发于耳翼、脸部、四肢和尾部,可能局限于身体某一个部位,但也有可能是全身性的。单纯由皮肤癣菌造成的皮肤感染可能没有或者仅有轻微的瘙痒症状。但是畜主如果和自己的宠物长期接触而被感染后,就会出现非常明显的瘙痒症状。按急性期、慢性期、轻度或者严重的感染,患犬会陆续出现不同的皮肤病变,依次会出现丘疹、红疹、秃毛、鳞屑、痂皮、颈圈型病变、苔藓化、色素沉着等病变(见图4)。但是,仅仅根据患犬的临床病变和症状是没有办法做出正确诊断的,必须为所有疑似的病历做显微镜检查,真菌培养才能提高准确率。
 
图1 图2

图3
2 临床常用诊断方法
2.1 直接镜检
直接镜检是指拔取病变部位及其周围的被毛或者刮取周围的鳞屑,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孢子出现。或者可以从被毛正常构造的特殊变化来判定是否有真菌的感染(见图5)。在临床,可以用10%20%的KOH作浮载液,使真菌的结构更加清晰[8]。但是,临床上只有非常严重的感染才会比较容易从被毛或者鳞屑中观察到皮肤癣菌的小分生孢子,但是这些孢子往往因为缺乏特殊构造而无法鉴定。所以要能够确诊,还是应该例行做真菌培养,根据培养结果来做出诊断。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dwyx/50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