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中有效成分的提取技术及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附件)

本人签名: 日期: 摘 要黄芪,又名绵芪,多年生草本,是中医常用药材,也是养生食疗的必备食材。现在以黄芪为原料的中药饮片、中成药及保健品的产品日益丰富,市场需求与日俱增。本文通过查阅中国知网中相关文献及网络搜索并且结合所学过的课本知识,采用综述的方法,对黄芪中多糖的成分、提取方法及药理活性方面对黄芪多糖进行了综述。为以后黄芪多糖类物质的研究、应用提供参考。 目 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 2
1.2.1研究目标 2
1.2.2研究内容 2
1.2.3研究方法 2
2 黄芪多糖成分及提取技术的发展
2.1 黄芪多糖的成分 3
2.2 黄芪多糖的提取方法 4
2.2.1统水煎煮法 4
2.2.2水提醇沉法 4
2.2.3碱水提取法 5
2.2.4酶提取法 5
2.2.5超声波提取法 6
2.2.6微波提取法 6
2.2.7超滤法 7
3 黄芪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3.1 免疫调节作用 8
3.2 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8
3.3 对心肌作用 8
3.4 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9
3.5 抗衰老作用 9
3.6 对骨关节炎的作用 9
3.7 抗肿瘤作用 10
总结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6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黄芪,又名绵芪[1]。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主根肥厚,木质,常分枝,灰白色。茎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细棱,为白色柔毛。黄芪性喜凉爽,耐寒耐旱,怕热怕涝,适宜在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透水力强的沙壤土种植。强盐碱地不宜种植。根垂直生长可达1米以上,俗称“鞭竿芪”。黄芪可分为内蒙黄芪,膜荚黄芪,绵黄芪,红芪,日本黄芪[2](又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黄芪,又名绵芪[1]。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主根肥厚,木质,常分枝,灰白色。茎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细棱,为白色柔毛。黄芪性喜凉爽,耐寒耐旱,怕热怕涝,适宜在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透水力强的沙壤土种植。强盐碱地不宜种植。根垂直生长可达1米以上,俗称“鞭竿芪”。黄芪可分为内蒙黄芪,膜荚黄芪,绵黄芪,红芪,日本黄芪[2](又名“和黄芪”)。黄芪的根可入药,故有“补之药长”之称。
黄芪药用历史悠久,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药用历史,东汉的《神农本草经》就把黄芪列为上品[3],明代的《本草纲目》记载:“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
是历代中医最为常用的药材,也是养生食疗的必备食材。黄芪是百姓经常食用的纯天然品,民间流传着“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的顺口溜[4],意思是说经常用黄芪煎汤或泡水代茶饮,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证实黄芪中含皂苷、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其中重要成分为多糖,黄酮,三萜等。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另外,黄芪与其他中药配伍可防止肥胖,尤其适用于皮肤光白,肌肉松软,多汁,容易疲劳,身体沉重或有关节炎患者。
黄芪为最常用的大宗中药材之一[5],在中医领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以及重要的临床价值,素有“十药八芪”之称,对于很多疾病的治疗都具有很好的作用。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保健意识也在不断加强。黄芪在保健品,食品,化妆品等行业的应用也迅速升温。在国内外黄芪的需求量在大幅度增长,据有关信息,近年来我国每年出口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的黄芪均在1500吨以上,而且每年都以比较快的速度增长。因此,黄芪的国际及国内市场开发潜力是巨大。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针对黄芪中的主要有效成分黄芪多糖从它的化学成份、提取方法、药理活性三个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黄芪多糖类物质的研究、应用提供参考。
1.2 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
1.2.1 研究目标
通过查阅文和献资料确定近年来对黄芪中黄芪多糖的成分、提取方法及药理活性三方面进行了阐述,为黄芪中黄芪多糖的提取、加工、利用提供参考。
1.2.2 研究内容
论文主要对黄芪中黄芪多糖物质的成分、提取方法,如:水提醇沉法,超声波提取法,微波提取法,传统水煎煮法,酶提取法,碱水提取方法和黄芪中黄芪多糖的药理活性进行了综述。
1.2.3 研究方法
主要通过查阅近几年文献和资料在中国知网的相关报刊及网络搜索并且结合所接触过的课本知识与相关文献资料,采取论文书写的方式完成此研究。
2 黄芪多糖成分及提取技术的发展
2.1 黄芪多糖的成分
黄芪多糖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证明其含有葡聚糖,乳糖,阿拉伯糖,鼠李糖,酸性杂多糖等成分。
黄乔书等[6]从蒙古黄芪的水提液中分离到两种葡聚糖(AG1,AG2)和两种杂多糖(AH1,AH2)AG1为水溶性,结构是A(14) (16)葡聚糖、a(14)和A(16)苷键糖基的组成比例为5:2。AG2为非水溶性,结构为A(14)葡聚糖。AH1为水溶性酸性杂多糖,含己糖醛酸、葡萄糖、鼠李糖、阿拉伯糖,其分子比值为1.0:0.04:0.02:0.01,所含糖醛酸为半乳糖醛酸和葡萄糖醛酸。AHD由葡萄糖和阿拉伯糖按1:0.15组成。
方圣鼎等[7]报道从蒙古黄芪的水提液中分得3种多糖成分:黄芪多糖APS I , APS II , APSIII 。APSI由D葡萄糖、D斗乳糖和L阿拉伯糖以1.5 : 1构成的杂多糖,相对分子质量为36300,APSII及APSⅢ均为D葡聚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2300和3600,主链由1,4连接的葡萄糖构成的,每25个葡萄糖残基有一个60上的分支,分子中还有少量的端基葡萄糖存在。方积年等从蒙古黄芪碱性水提液中分离得到一种水溶性葡聚糖,相对分子质量为5 ×104。其结构为主链由1,4连接的葡萄糖残基组成,分支点位于0~6上的分支,每个重复单元中含有10个葡萄糖残基。
刘星谐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zygc/101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