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中心医院儿科用药不良反应的调查与分析
摘 要本课题调查了2015年至2018年间,哈密中心医院儿科药房登记的药品不良反应(ADR)464例,研究了623种发生不良反应的药品。分析了464例患儿的性别、年龄、不良反应程度、基线疾病、临床症状、给药途径和超说明书情况。结果 464例患儿中男性300例,占64.7%,女性164例,占35.3%,男性高于女性。儿童组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最高,其次是婴幼儿组,新生儿组最低。发生轻度不良反应的451例,占 97.2%,中度或重度的 13例,占2.8%。主要疾病为上呼吸道感染(117/464,25.2%)、支气管炎(96/464,20.7%)和肺炎(63/464,13.6%)。在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中,皮肤系统的损害最为严重,其次是呼吸系统。在给药途径中,静脉给药或灌注不良反应发生率在各给药途径中均居首位,占92.0%。在超说明书用药方面,用药过度的228例,占49.1%。按用药数量统计,324种(324/623,52.0%)为过度用药。药物单独使用的307例,其中134例为过度注射,103例为抗生素使用不当。根据药物种类不同,登记使用的抗生素为23种,共计392次用药。其中超说明书使用157次,这里面包括过量用药58次(58/157,36.9%)、超年龄用药5次(5/157,3.2%)和无用药信息94次(94/157,59.9%)。超说明书用药类型以无儿童用药信息最常见,超年龄用药较少。研究显示影响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给药途径、用药剂量、用药是否规范等,为尽量避免或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应注意从以上几个方面着手,合理用药。
目 录
1 前言 1
2 资料与方法 5
2.1 调查对象 5
2.2 相关标准 5
2.3 数据采集与统计分析 5
3 结果 6
3.1 患儿的性别及年龄分布 6
3.2 不良反应程度 6
3.3 原患疾病分布 6
3.4 患儿的临床表现与累及器官 8
3.5 患儿的用药途径 8
3.6 超说明书情况 8
4 讨论 11
4.1 调查结果的分析 11
4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2 儿科药物不良反应影响因素 13
4.3 我国儿童用药的对策建议 14
4.3.1 政策及临床试验建议 14
4.3.2 医护人员及医院监督 15
4.3.3 用药种类及说明书建议 16
4.3.4 关于生产及销售企业的建议 16
结 论 17
参考文献 18
致 谢 22
1 前言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药物相关不良事件(ADE)确定为在药物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临床事件,不良反应包括药物副作用(ADR)和药物治疗错误(ME),其中药物治疗错误被称为可预防的ADE。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监测办法(卫生、劳动和福利部第81号)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是:指符合条件的药品在正常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发生的与预期用途无关的不良反应,不包括误服。根据国际药物使用合理化网络(INRUD)国际安全小组会议报告,药品错误和严重副作用的数量分别达到1866例和1076例。在美国,每年约有9.8万人死于医疗事故,其中20%与治疗错误有关[1]。
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使用和使用过程中发生不可接受或意外的不良反应。根据《ADR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中的定义,ME是指在临床使用和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任何药物滥用。这些不良事件会对患者造成潜在的或直接的伤害[2]。ADR是医学的一个基本特征,而ME是可以被人为预防的。
不良事件的自发报告指在不良事件发生后,当事人或卫生保健工作者直接报告该不良事件。欧洲等西方国家建立了一系列由政府部门或行业团体组成的强制性或自愿性不良事件报告体系。该方法可以减少病案审查方法的滞后性,可以为不良事件的预测提供新的方法,也可以对罕见的不良事件进行跟踪。该法的缺点是监测结果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即未登记不良事件的数量未知。研究只报告了1020%的副作用,其中9095%已被证明对患者无害[2]。2016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医疗机构报告85.6%,制药企业报告12.8%,制药企业报告1.4%,个人或其他个人报告仅为0.2%。
药物不良事件包括药物不良反应和不适当的处方、调配及给药方法[3]。随着我国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新药不断涌现,儿科临床用药不断增加,儿童疾患的发生率也在不断增加,因此正确选择和合理用药将变得越来越重要[4]。
有学者研究指出,幼儿长期使用吡唑酮的解热镇痛药可增加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紫癜的发生概率;过量口服某些微量元素可降低巨噬细胞杀菌能力;不当口服某些维生素使其浓度过高可出现周身不适、头痛、骨关节疼痛等慢性中毒反应;药物的搭配不当,包括中西药的配伍不当,会引起消化道反应及呼吸、神经抑制等药物中毒表现;滥用提高抵抗力药物抑制了机体自身免疫力,造成抵抗力降低、药物依赖的恶性循环。药物的滥用及过量不仅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增加肝肾负担引起并发症,而且严重者可影响幼儿认知、行动能力的发育,甚至对幼儿带来生命危险。幼儿与成人药物分布差异明显,这与膜的通透性、血浆中白蛋白的结合力、幼儿较高的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与体重比是成人的两倍)、大部分幼儿尤其新生儿脂肪含量较低等因素有关。如某些与蛋白结合力高的药物可同幼儿内源性胆红素竞争结合蛋白,游离性胆红素增加导致更多的游离的胆红素透过血脑屏障发生脑核性黄疸的危险;如幼儿的特殊转运活性和酶活性较低可使药物代谢减慢,半衰期延长,引起蓄积,但又因幼儿肾脏对药物排泄较慢,消化道对药物吸收快且完全,故对某些药物如氨苄青霉素吸收时血药浓度比成人高数倍[5]。
与成人相比,儿童身体不成熟的功能对治疗没有抵抗力。在这种情况下,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不合理的,一些药物的副作用在儿童中更常见。对于婴儿和蹒跚学步的孩子来说,6%到7%的潜在药物副作用会导致各系统器官发育不理想[7],由于肝脏对药物的排毒作用较低,肾脏的突出能力较差,可能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例如,新生儿使用氯霉素易受肝酶发育不良、糖醛酸结合减少、肾脏排泄减少等影响而引起的灰色综合征(Grey syndrome),导致氯霉素堆积的导致循环衰竭。
现今儿科用药主要存在的问题是:(1)儿童使用成人药;(2)重复用药;(3)不合理使用注射剂;(4)用法用量不合理。对于这样的状况,应给患儿采用合适的药物和给药途径,以及合适的剂型。儿童属于特殊用药人群,特别是幼儿,在临床合理用药过程中总会碰到较多的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儿童的用药问题不仅是因为儿童的身体各器官、系统还未发育完全,对药物较为敏感,有一部分原因是非临床研究也较少评估小儿用药的安全性、剂量用量、不良反应等情况。还有市场政策管理等原因,没有全面的针对儿科专用的用药剂型药物等也是引起儿科用药不合理的原因之一[6]。
目 录
1 前言 1
2 资料与方法 5
2.1 调查对象 5
2.2 相关标准 5
2.3 数据采集与统计分析 5
3 结果 6
3.1 患儿的性别及年龄分布 6
3.2 不良反应程度 6
3.3 原患疾病分布 6
3.4 患儿的临床表现与累及器官 8
3.5 患儿的用药途径 8
3.6 超说明书情况 8
4 讨论 11
4.1 调查结果的分析 11
4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2 儿科药物不良反应影响因素 13
4.3 我国儿童用药的对策建议 14
4.3.1 政策及临床试验建议 14
4.3.2 医护人员及医院监督 15
4.3.3 用药种类及说明书建议 16
4.3.4 关于生产及销售企业的建议 16
结 论 17
参考文献 18
致 谢 22
1 前言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药物相关不良事件(ADE)确定为在药物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临床事件,不良反应包括药物副作用(ADR)和药物治疗错误(ME),其中药物治疗错误被称为可预防的ADE。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监测办法(卫生、劳动和福利部第81号)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是:指符合条件的药品在正常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发生的与预期用途无关的不良反应,不包括误服。根据国际药物使用合理化网络(INRUD)国际安全小组会议报告,药品错误和严重副作用的数量分别达到1866例和1076例。在美国,每年约有9.8万人死于医疗事故,其中20%与治疗错误有关[1]。
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使用和使用过程中发生不可接受或意外的不良反应。根据《ADR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中的定义,ME是指在临床使用和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任何药物滥用。这些不良事件会对患者造成潜在的或直接的伤害[2]。ADR是医学的一个基本特征,而ME是可以被人为预防的。
不良事件的自发报告指在不良事件发生后,当事人或卫生保健工作者直接报告该不良事件。欧洲等西方国家建立了一系列由政府部门或行业团体组成的强制性或自愿性不良事件报告体系。该方法可以减少病案审查方法的滞后性,可以为不良事件的预测提供新的方法,也可以对罕见的不良事件进行跟踪。该法的缺点是监测结果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即未登记不良事件的数量未知。研究只报告了1020%的副作用,其中9095%已被证明对患者无害[2]。2016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医疗机构报告85.6%,制药企业报告12.8%,制药企业报告1.4%,个人或其他个人报告仅为0.2%。
药物不良事件包括药物不良反应和不适当的处方、调配及给药方法[3]。随着我国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新药不断涌现,儿科临床用药不断增加,儿童疾患的发生率也在不断增加,因此正确选择和合理用药将变得越来越重要[4]。
有学者研究指出,幼儿长期使用吡唑酮的解热镇痛药可增加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紫癜的发生概率;过量口服某些微量元素可降低巨噬细胞杀菌能力;不当口服某些维生素使其浓度过高可出现周身不适、头痛、骨关节疼痛等慢性中毒反应;药物的搭配不当,包括中西药的配伍不当,会引起消化道反应及呼吸、神经抑制等药物中毒表现;滥用提高抵抗力药物抑制了机体自身免疫力,造成抵抗力降低、药物依赖的恶性循环。药物的滥用及过量不仅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增加肝肾负担引起并发症,而且严重者可影响幼儿认知、行动能力的发育,甚至对幼儿带来生命危险。幼儿与成人药物分布差异明显,这与膜的通透性、血浆中白蛋白的结合力、幼儿较高的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与体重比是成人的两倍)、大部分幼儿尤其新生儿脂肪含量较低等因素有关。如某些与蛋白结合力高的药物可同幼儿内源性胆红素竞争结合蛋白,游离性胆红素增加导致更多的游离的胆红素透过血脑屏障发生脑核性黄疸的危险;如幼儿的特殊转运活性和酶活性较低可使药物代谢减慢,半衰期延长,引起蓄积,但又因幼儿肾脏对药物排泄较慢,消化道对药物吸收快且完全,故对某些药物如氨苄青霉素吸收时血药浓度比成人高数倍[5]。
与成人相比,儿童身体不成熟的功能对治疗没有抵抗力。在这种情况下,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不合理的,一些药物的副作用在儿童中更常见。对于婴儿和蹒跚学步的孩子来说,6%到7%的潜在药物副作用会导致各系统器官发育不理想[7],由于肝脏对药物的排毒作用较低,肾脏的突出能力较差,可能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例如,新生儿使用氯霉素易受肝酶发育不良、糖醛酸结合减少、肾脏排泄减少等影响而引起的灰色综合征(Grey syndrome),导致氯霉素堆积的导致循环衰竭。
现今儿科用药主要存在的问题是:(1)儿童使用成人药;(2)重复用药;(3)不合理使用注射剂;(4)用法用量不合理。对于这样的状况,应给患儿采用合适的药物和给药途径,以及合适的剂型。儿童属于特殊用药人群,特别是幼儿,在临床合理用药过程中总会碰到较多的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儿童的用药问题不仅是因为儿童的身体各器官、系统还未发育完全,对药物较为敏感,有一部分原因是非临床研究也较少评估小儿用药的安全性、剂量用量、不良反应等情况。还有市场政策管理等原因,没有全面的针对儿科专用的用药剂型药物等也是引起儿科用药不合理的原因之一[6]。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zygc/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