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解法提取银耳多糖
摘 要银耳是真菌银耳的子实体,银耳作为一种常见的药食两用菌,具有极其广泛的功能。银耳有抗凝血、抗病毒、抗胃溃疡、抗辐射、降血压、促进神经细胞的生长、延缓衰老、美容等强大的生物活性。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增加银耳多糖的综合开发和使用。本文选用银耳为实验材料,以银耳多糖为研究对象,采用复合酶辅助提取方法,对影响银耳多糖提取率的四个因素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加酶量、pH,运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的方法对酶解法提取银耳多糖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酶解法提取银耳多糖的四个影响因素中提取温度影响最大,其次是pH影响较大,然后是提取时间,酶的添加量在实验中影响最小。通过实验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添加1.2%的复合酶(中性蛋白酶、纤维素酶、果胶酶),提取的pH值为4.5,提取的温度为60℃,提取70min合并提取液后得到银耳多糖的提取率平均为15.16%。
目 录
1 文献综述 1
1.1 银耳研究现状 1
1.1.2 银耳研究历史 2
1.2 银耳的成分 2
1.3 银耳多糖药理作用 3
1.3.1 免疫作用 3
1.3.2 抗氧化作用 3
1.3.3 抗肿瘤及其机制 4
1.3.4 降糖和调脂作用 4
1.3.5 抗辐射作用 4
1.3.6 其它作用 4
1.4 银耳多糖提取方法研究 5
1.4.1 热水浸渍法 5
1.4.2 酸浸提法 5
1.4.3 碱浸提法 5
1.4.4 酶解法 5
1.4.5 超声法 6
1.4.6 微波辅助法 6
1.5 研究背景及意义 7
1.6 研究内容 7
1.6.1 样品的处理方法 7
1.6.2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7
1.6.3 银耳多糖含量的测定 7
1.6.4 单因素实验 8
1.6.5 正交试验 8
2 实验研究 9
2.1 研究材料与仪器设备 9
2.1.1 材料与试剂 9
2.1.2 仪器 9
2.2 实验方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法 10
2.2.1 实验过程 10
2.2.2 标准曲线绘制 10
2.2.3 银耳多糖含量的计算测定 10
2.3 单因素实验 11
2.3.1 提取温度对银耳多糖得率的影响 11
2.3.2 提取时间对多糖得率的影响 11
2.3.3 加酶量对银耳多糖得率的影响 12
2.3.4 pH对银耳多糖得率的影响 13
2.4 正交试验优化设计 13
2.5 验证性实验 15
结 论 16
参考文献 17
致 谢 19
1 文献综述
银耳是真菌银耳的子实体,银耳形状为菊花形或者鸡冠花形,菌体有数十个薄且具有褶皱的扁平的菌瓣组成.体白色至乳白色,直径5~10cm,柔软白色,半透明,有弹性,干燥和收缩,角质,硬而脆,白色或米色,亚大块瓣叶面[1]。野生银耳的数量很少,一般是人工种植的。白木耳的栽培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相对来说已经有了很长久的研究历史了。在这段漫长时间内,人们对于银耳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最为深入,但同时在其他领域,人们对于银耳的研究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本文主要介绍了使用酶解法提取银耳的主要药用价值成分银耳多糖,作为银耳科学生产的一种参考。
银耳作为一种食用菌,同时还具有极强的药用作用,因此被称为真菌之冠。银耳多糖是银耳的重要活性成分,提取物呈白色粉末状。银耳多糖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2],在目前的研究中,我们通常认为,银耳多糖具有抗肿瘤,抗凝血,抗病毒,抗胃溃疡,抗辐射,降血压,抗血栓,提高记忆力,降低血脂,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神经细胞的生长,延缓衰老,美容等强大的生物活性。适度食用银耳多糖对预防各种疾病如癌症有非常显着的作用[3]。
本篇论文利用酶解法提取银耳多糖,通过实验得到酶解法提取银耳多糖最佳提取工艺。通过对提取银耳中银耳多糖的四个影响因素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加酶量、pH分别进行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对酶解法提取银耳多糖的工艺进行优化,从而探索出酶解法提取银耳多糖的最佳条件。为银耳的开发利用奠定一定的基础。
1.1 银耳研究现状
1.1.1 银耳生物学特性
银耳的颜色一般为透明或是纯白,形状类似于菊花、鸡冠花,干品大多为米色或白色,但形状和颜色可根据材料,栽培方法和植物生长面积变化都会影响银耳最终的形状颜色。同时还与菌株的年龄,贮藏年龄,桉树木的颜色和光照强度有关。在分类上,橙耳、金耳、茶耳、血耳都与银耳相似,一般来说我们都将其视为银耳的近亲。由于银耳是一种真菌,在大多数情况下,必须在树的树干,但银耳本身分解纤维素的能力很低,甚至不存在,它必须选择一个和其他菌类共生,这种成长的过程称为异菌共存。这种真菌具有羽毛状菌丝,其具有分解的物质,如木质素,纤维素和淀粉的功能。因此,木耳可以帮助银耳的生长,并帮助它消化和吸收营养。银耳是一种中温菌,生长季节一般在春季和秋季遍布中国,包括四川通江和福建古田,也在这两个地方最有名。
1.1.2 银耳研究历史
中国科学家研究人工种植白色细菌始于广州(1894年)。在1940年之前,无法人工生产菌株。在1941年,在世界范围内,有科学家制成了一种有纯菌株制成的孢子悬浮液,同年在贵州湄潭,又发现一种灰绿色浅色菌丝,而且发现了有一种菌核,与银耳共同生长,这通常被认为是银耳的变种,并且与银耳的生产有重要关系,1954年,相关研究工作者指出,灰白色的细菌和细菌常与白褐色真菌一起繁殖,前者约占74%,后者约占45%。它与营养的白霉素密切相关。1959年,研究人员首次分离出银耳和葡萄孢菌的混合菌株,学术界普遍认为它是银耳生产的一种物质。20世纪60年代,上海农业学院和华中农业大学与三家真菌研究所一起比较了银耳的能力,结果表明,强烈的香气菌组合可以大大提高白木耳的产量。1961年,台湾报道了14种白木耳与沙土的分离,1962年这一年里,科学家们完成了对桉树人工栽培的研究,同时通过系统研究大大提高了银耳品种的产量,科学家们也成功培育了银耳的孢子,并在第二年进行了许多关于栽培技术的研究,改进了瓶装栽培技术、制作生产商业白色细菌的方法。在20世纪70年代,有科研人员成功接种了双菌丝(银耳菌丝体和芳香菌丝体)[4]。
1.2 银耳的成分
银耳含有很多营养成分,主要有银耳多糖、膳食纤维、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元素等。其中银耳多糖为其重要的有效活性成分,研究表明银耳多糖有很多药理作用。银耳中富含大量的天然植物胶,具有治疗阴虚的效果,长期使用可以舒缓皮肤,并且去除面部黄褐斑,祛斑效果明显,作为外用,也可以通过皮肤吸收,效果相同。它含有一种名为丙氨基树脂胶的植物胶,对皮肤有很好的效果。滋养角质层,天然植物真菌含有透明质酸,比透明质酸分子更小,更有利于吸收。虽然它的分子结构和透明质酸类似并且还具有更加优异的保湿性能。而银耳多糖比透明质酸分子小,因此应用于皮肤吸收渗透更快,不易粘合,意味着它的天然植物保湿成分更加优质。
目 录
1 文献综述 1
1.1 银耳研究现状 1
1.1.2 银耳研究历史 2
1.2 银耳的成分 2
1.3 银耳多糖药理作用 3
1.3.1 免疫作用 3
1.3.2 抗氧化作用 3
1.3.3 抗肿瘤及其机制 4
1.3.4 降糖和调脂作用 4
1.3.5 抗辐射作用 4
1.3.6 其它作用 4
1.4 银耳多糖提取方法研究 5
1.4.1 热水浸渍法 5
1.4.2 酸浸提法 5
1.4.3 碱浸提法 5
1.4.4 酶解法 5
1.4.5 超声法 6
1.4.6 微波辅助法 6
1.5 研究背景及意义 7
1.6 研究内容 7
1.6.1 样品的处理方法 7
1.6.2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7
1.6.3 银耳多糖含量的测定 7
1.6.4 单因素实验 8
1.6.5 正交试验 8
2 实验研究 9
2.1 研究材料与仪器设备 9
2.1.1 材料与试剂 9
2.1.2 仪器 9
2.2 实验方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法 10
2.2.1 实验过程 10
2.2.2 标准曲线绘制 10
2.2.3 银耳多糖含量的计算测定 10
2.3 单因素实验 11
2.3.1 提取温度对银耳多糖得率的影响 11
2.3.2 提取时间对多糖得率的影响 11
2.3.3 加酶量对银耳多糖得率的影响 12
2.3.4 pH对银耳多糖得率的影响 13
2.4 正交试验优化设计 13
2.5 验证性实验 15
结 论 16
参考文献 17
致 谢 19
1 文献综述
银耳是真菌银耳的子实体,银耳形状为菊花形或者鸡冠花形,菌体有数十个薄且具有褶皱的扁平的菌瓣组成.体白色至乳白色,直径5~10cm,柔软白色,半透明,有弹性,干燥和收缩,角质,硬而脆,白色或米色,亚大块瓣叶面[1]。野生银耳的数量很少,一般是人工种植的。白木耳的栽培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相对来说已经有了很长久的研究历史了。在这段漫长时间内,人们对于银耳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最为深入,但同时在其他领域,人们对于银耳的研究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本文主要介绍了使用酶解法提取银耳的主要药用价值成分银耳多糖,作为银耳科学生产的一种参考。
银耳作为一种食用菌,同时还具有极强的药用作用,因此被称为真菌之冠。银耳多糖是银耳的重要活性成分,提取物呈白色粉末状。银耳多糖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2],在目前的研究中,我们通常认为,银耳多糖具有抗肿瘤,抗凝血,抗病毒,抗胃溃疡,抗辐射,降血压,抗血栓,提高记忆力,降低血脂,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神经细胞的生长,延缓衰老,美容等强大的生物活性。适度食用银耳多糖对预防各种疾病如癌症有非常显着的作用[3]。
本篇论文利用酶解法提取银耳多糖,通过实验得到酶解法提取银耳多糖最佳提取工艺。通过对提取银耳中银耳多糖的四个影响因素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加酶量、pH分别进行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对酶解法提取银耳多糖的工艺进行优化,从而探索出酶解法提取银耳多糖的最佳条件。为银耳的开发利用奠定一定的基础。
1.1 银耳研究现状
1.1.1 银耳生物学特性
银耳的颜色一般为透明或是纯白,形状类似于菊花、鸡冠花,干品大多为米色或白色,但形状和颜色可根据材料,栽培方法和植物生长面积变化都会影响银耳最终的形状颜色。同时还与菌株的年龄,贮藏年龄,桉树木的颜色和光照强度有关。在分类上,橙耳、金耳、茶耳、血耳都与银耳相似,一般来说我们都将其视为银耳的近亲。由于银耳是一种真菌,在大多数情况下,必须在树的树干,但银耳本身分解纤维素的能力很低,甚至不存在,它必须选择一个和其他菌类共生,这种成长的过程称为异菌共存。这种真菌具有羽毛状菌丝,其具有分解的物质,如木质素,纤维素和淀粉的功能。因此,木耳可以帮助银耳的生长,并帮助它消化和吸收营养。银耳是一种中温菌,生长季节一般在春季和秋季遍布中国,包括四川通江和福建古田,也在这两个地方最有名。
1.1.2 银耳研究历史
中国科学家研究人工种植白色细菌始于广州(1894年)。在1940年之前,无法人工生产菌株。在1941年,在世界范围内,有科学家制成了一种有纯菌株制成的孢子悬浮液,同年在贵州湄潭,又发现一种灰绿色浅色菌丝,而且发现了有一种菌核,与银耳共同生长,这通常被认为是银耳的变种,并且与银耳的生产有重要关系,1954年,相关研究工作者指出,灰白色的细菌和细菌常与白褐色真菌一起繁殖,前者约占74%,后者约占45%。它与营养的白霉素密切相关。1959年,研究人员首次分离出银耳和葡萄孢菌的混合菌株,学术界普遍认为它是银耳生产的一种物质。20世纪60年代,上海农业学院和华中农业大学与三家真菌研究所一起比较了银耳的能力,结果表明,强烈的香气菌组合可以大大提高白木耳的产量。1961年,台湾报道了14种白木耳与沙土的分离,1962年这一年里,科学家们完成了对桉树人工栽培的研究,同时通过系统研究大大提高了银耳品种的产量,科学家们也成功培育了银耳的孢子,并在第二年进行了许多关于栽培技术的研究,改进了瓶装栽培技术、制作生产商业白色细菌的方法。在20世纪70年代,有科研人员成功接种了双菌丝(银耳菌丝体和芳香菌丝体)[4]。
1.2 银耳的成分
银耳含有很多营养成分,主要有银耳多糖、膳食纤维、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元素等。其中银耳多糖为其重要的有效活性成分,研究表明银耳多糖有很多药理作用。银耳中富含大量的天然植物胶,具有治疗阴虚的效果,长期使用可以舒缓皮肤,并且去除面部黄褐斑,祛斑效果明显,作为外用,也可以通过皮肤吸收,效果相同。它含有一种名为丙氨基树脂胶的植物胶,对皮肤有很好的效果。滋养角质层,天然植物真菌含有透明质酸,比透明质酸分子更小,更有利于吸收。虽然它的分子结构和透明质酸类似并且还具有更加优异的保湿性能。而银耳多糖比透明质酸分子小,因此应用于皮肤吸收渗透更快,不易粘合,意味着它的天然植物保湿成分更加优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zygc/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