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lc法测木鳖子中对羟基苯甲酸的含量
摘 要木鳖子是木鳖的种子,干燥后可入药,味苦,有特殊油腻气味,生长在我国东部、南部及西南部,主要用于消肿、疗疮,在临床应用方面前景广阔。本文主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木鳖子中对羟基苯甲酸的含量进行了测定。测定液相条件为选用规格为4.6mm×250mm的SunFire-C18柱,柱温设置为25℃,粒度5μm,流动相为甲醇与水,体积分别为80ml和20ml,流速设置为0.8mL/min,检测波长254nm,定量方法选用峰面积外标法。测定结果显示木鳖子中的对羟基苯甲酸平均回收率为96.37%,RSD值均小于2%。实验证明此方法重复性好,简便高效,且测定结果准确,因此可作为木鳖子中对羟基苯甲酸的含量测定方法,为其质量控制提供技术参考依据。
目 录
1 药材背景 1
1.1研究背景 1
1.2药理活性 2
1.2.1毒性作用 2
1.2.2降压作用 2
1.2.3抗菌作用 2
1.2.4抗病毒作用 2
1.2.5抗肿瘤作用 2
1.3化学成分研究 3
1.3.1皂苷类 3
1.3.2挥发油类 3
1.3.3氨基酸和蛋白质 3
1.3.4胰蛋白酶抑制活性成分 4
1.3.5其他类 4
1.4临床应用 4
1.4.1治疗廯 4
1.4.2治疗痔疮 4
1.4.3治疗泻痢 5
1.4.4治疗希拉症 5
1.5炮制研究 6
1.5.1制霜法 6
1.5.2砂炒法 6
1.6木鳖子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7
2实验 9
2.1仪器与材料 9
2.1.1实验仪器 9
2.1.2实验材料 9
2.2方法与结果 9
2.2.1对照品溶液配制 9
2.2.2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9
2.2.3色谱条件 9
2.2.4标准曲线及线性关系 10
2.2.5精密度实验 11
2.2.6稳定性试验 11
2.2.7重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性实验 11
2.2.8加样回收率实验 12
2.2.9有效成分含量计算 12
2.2.10干扰实验 13
3结论 15
参考文献 17
致谢 21
1 药材背景
1.1研究背景
木鳖子是将木鳖的种子晒干后所得到。多生长在土层较深厚的地点如山坡、林缘等地,也可以通过人工种植的方式种植木鳖子。根据文献记载,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提出木鳖子有苦味、略甜,具有消肿、疗疮的作用,多用于治疗疮肿、乳糜、秃疮[1]等疾病。此外木鳖子含有毒性,食入过量会对肝脏、脾脏和胃等器官造成伤害,因此用药需谨慎。木鳖子适宜生长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主要产于在我国的长江流域及南部地区[2]。
由于木鳖潮湿的生长环境,加上其充足的日照强度,因此木鳖的茎叶较为粗壮且呈现卷曲形态,叶子表面有纵向分布的棱条。叶片较大长约十厘米左右,形状多为圆形和宽卵形。叶片通常为掌状网脉型的3浅裂或深裂,裂片的形状为卵型或长卵型,叶片的基部上面是光滑的,下面有很多的小乳突,形状为近心形。叶柄在靠近叶片处或中部有25个腺体,长为510厘米,有纵棱。木鳖子的花为单性,雌雄同株,花梗的中间部位稍微隆起,而且细长,每个花都有一个黄绿色的大型苞叶。木鳖子的种子为主要药用部位,种子的壳为灰黑色或灰褐色,表面因为有网状的凹陷花纹所以比较粗糙,种子的壳非常硬不容易碎,它的两边有十几个相对应的锯齿状突起,壳里面的种子为膜状且皮薄有绒毛为灰绿色[3],里面有黄白色的两片大形肥厚子叶。木鳖子内含有较多的脂肪油,富含饱和及不饱和脂肪酸,会散发独特的油腻香味。在选用木鳖子时以其颗粒饱满完整、质量大、颜色偏黄白色为优质标准。
木鳖子会在放置时随着脂肪油含量的大量下降,颜色也会变黄。而脂肪油的减少直接影响了木鳖子中的饱和及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比,且这两者的含量均会下降。有研究表明,不饱和脂肪酸因为有扩压,降低人的胆固醇、血脂的作用,所以对预防心血管疾病、预防癌症、抗血栓、等疾病有很大的作用[4]。所以为了保证木鳖子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木鳖子应低温、避光保存以防止氧化使木鳖子变黄,变黄之后的木鳖子禁用。
1.2药理活性
1.2.1毒性作用
木鳖子含有毒性,其在乙醇、水或是乙醇水混合液体中的浸出液通过静脉注射于猫、兔子、狗等生物时均致死,生物生存日期因物种、生理健康差异而略有不同,此外肌肉注射木鳖子浸出液所得结果也是类似。已有数据表明:木鳖子皂苷以静脉注射方式致死小鼠的致死量为32.25mg/kg,小鼠腹腔注射木鳖子皂苷致死量为37.74mg/kg [5]。此外,给老鼠长期服用木鳖子水煎剂会对其肝肾造成伤害,表现为老鼠血液中的ALT及BLE含量显著升高,血糖下降[6,7]。
1.2.2降压作用
木鳖子具有降血压的作用,已有研究表明:大鼠经木鳖子皂苷静脉注射后,大鼠血压呈现短时间内的下降,同时伴随着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的现象;将其注射于狗股动脉后,可导致其后肢血流量短时间内增大,此药效强度为罂粟碱的八倍;离体蛙心在注入木鳖子皂苷后收缩能力减弱,呈现出抑制作用[8]。
1.2.3抗菌作用
已有学者通过进行木鳖子体外抑菌实验,证明木鳖子皂苷的抗菌作用,这一作用对白色念珠菌尤为明显,且抑菌效果与木鳖子霜的含油量有关,随着含油量的增大抑菌效果逐步减弱。以此为基础的实验证明木鳖子成分中发挥抑菌作用的物质是木鳖子皂苷,这一结果也得到了临床学方面的研究认证[9,10]。
1.2.4抗病毒作用
杨生[11]等人在研究靶向药物的抗病毒药物时发现了木鳖子素的抗病毒作用,这一作用主要针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两种病毒,研究结果表明木鳖子素的抗病毒浓度范围为540mg/ml,且抗病毒作用的强度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对两种病毒的治疗指数依次为2.6、5.9。这为抗乙肝病毒的新型靶向药物的研制提供了理论参考。
目 录
1 药材背景 1
1.1研究背景 1
1.2药理活性 2
1.2.1毒性作用 2
1.2.2降压作用 2
1.2.3抗菌作用 2
1.2.4抗病毒作用 2
1.2.5抗肿瘤作用 2
1.3化学成分研究 3
1.3.1皂苷类 3
1.3.2挥发油类 3
1.3.3氨基酸和蛋白质 3
1.3.4胰蛋白酶抑制活性成分 4
1.3.5其他类 4
1.4临床应用 4
1.4.1治疗廯 4
1.4.2治疗痔疮 4
1.4.3治疗泻痢 5
1.4.4治疗希拉症 5
1.5炮制研究 6
1.5.1制霜法 6
1.5.2砂炒法 6
1.6木鳖子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7
2实验 9
2.1仪器与材料 9
2.1.1实验仪器 9
2.1.2实验材料 9
2.2方法与结果 9
2.2.1对照品溶液配制 9
2.2.2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9
2.2.3色谱条件 9
2.2.4标准曲线及线性关系 10
2.2.5精密度实验 11
2.2.6稳定性试验 11
2.2.7重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性实验 11
2.2.8加样回收率实验 12
2.2.9有效成分含量计算 12
2.2.10干扰实验 13
3结论 15
参考文献 17
致谢 21
1 药材背景
1.1研究背景
木鳖子是将木鳖的种子晒干后所得到。多生长在土层较深厚的地点如山坡、林缘等地,也可以通过人工种植的方式种植木鳖子。根据文献记载,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提出木鳖子有苦味、略甜,具有消肿、疗疮的作用,多用于治疗疮肿、乳糜、秃疮[1]等疾病。此外木鳖子含有毒性,食入过量会对肝脏、脾脏和胃等器官造成伤害,因此用药需谨慎。木鳖子适宜生长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主要产于在我国的长江流域及南部地区[2]。
由于木鳖潮湿的生长环境,加上其充足的日照强度,因此木鳖的茎叶较为粗壮且呈现卷曲形态,叶子表面有纵向分布的棱条。叶片较大长约十厘米左右,形状多为圆形和宽卵形。叶片通常为掌状网脉型的3浅裂或深裂,裂片的形状为卵型或长卵型,叶片的基部上面是光滑的,下面有很多的小乳突,形状为近心形。叶柄在靠近叶片处或中部有25个腺体,长为510厘米,有纵棱。木鳖子的花为单性,雌雄同株,花梗的中间部位稍微隆起,而且细长,每个花都有一个黄绿色的大型苞叶。木鳖子的种子为主要药用部位,种子的壳为灰黑色或灰褐色,表面因为有网状的凹陷花纹所以比较粗糙,种子的壳非常硬不容易碎,它的两边有十几个相对应的锯齿状突起,壳里面的种子为膜状且皮薄有绒毛为灰绿色[3],里面有黄白色的两片大形肥厚子叶。木鳖子内含有较多的脂肪油,富含饱和及不饱和脂肪酸,会散发独特的油腻香味。在选用木鳖子时以其颗粒饱满完整、质量大、颜色偏黄白色为优质标准。
木鳖子会在放置时随着脂肪油含量的大量下降,颜色也会变黄。而脂肪油的减少直接影响了木鳖子中的饱和及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比,且这两者的含量均会下降。有研究表明,不饱和脂肪酸因为有扩压,降低人的胆固醇、血脂的作用,所以对预防心血管疾病、预防癌症、抗血栓、等疾病有很大的作用[4]。所以为了保证木鳖子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木鳖子应低温、避光保存以防止氧化使木鳖子变黄,变黄之后的木鳖子禁用。
1.2药理活性
1.2.1毒性作用
木鳖子含有毒性,其在乙醇、水或是乙醇水混合液体中的浸出液通过静脉注射于猫、兔子、狗等生物时均致死,生物生存日期因物种、生理健康差异而略有不同,此外肌肉注射木鳖子浸出液所得结果也是类似。已有数据表明:木鳖子皂苷以静脉注射方式致死小鼠的致死量为32.25mg/kg,小鼠腹腔注射木鳖子皂苷致死量为37.74mg/kg [5]。此外,给老鼠长期服用木鳖子水煎剂会对其肝肾造成伤害,表现为老鼠血液中的ALT及BLE含量显著升高,血糖下降[6,7]。
1.2.2降压作用
木鳖子具有降血压的作用,已有研究表明:大鼠经木鳖子皂苷静脉注射后,大鼠血压呈现短时间内的下降,同时伴随着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的现象;将其注射于狗股动脉后,可导致其后肢血流量短时间内增大,此药效强度为罂粟碱的八倍;离体蛙心在注入木鳖子皂苷后收缩能力减弱,呈现出抑制作用[8]。
1.2.3抗菌作用
已有学者通过进行木鳖子体外抑菌实验,证明木鳖子皂苷的抗菌作用,这一作用对白色念珠菌尤为明显,且抑菌效果与木鳖子霜的含油量有关,随着含油量的增大抑菌效果逐步减弱。以此为基础的实验证明木鳖子成分中发挥抑菌作用的物质是木鳖子皂苷,这一结果也得到了临床学方面的研究认证[9,10]。
1.2.4抗病毒作用
杨生[11]等人在研究靶向药物的抗病毒药物时发现了木鳖子素的抗病毒作用,这一作用主要针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两种病毒,研究结果表明木鳖子素的抗病毒浓度范围为540mg/ml,且抗病毒作用的强度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对两种病毒的治疗指数依次为2.6、5.9。这为抗乙肝病毒的新型靶向药物的研制提供了理论参考。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zygc/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