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重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探究水稻重要农艺性状对水稻产量的重要性,有助于高产品种(系)的选育。本研究选择2017年江苏省水稻中熟中粳组多点联合区试为对象,包括13份参试水稻品种(系),完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水稻成熟后测产及考察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对水稻产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水稻育种的过程中要重点对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进行考虑,还要综合各性状选择出更好的品种。本研究明确了各农艺性状对产量形成的重要性,为今后杂种后代选育提供理论基础。关键词 水稻,农艺性状,产量,相关分析
目 录
1 引言 1
2 材料与方法 2
2.1 供试材料 2
2.2 试验设计 2
2.3 数据分析与利用 3
3 结果与分析 4
3.1 水稻产量及其农艺性状的变异 4
3.2 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 5
3.2.1 产量对各经济性状的逐步回归分析 5
3.2.2 产量对个经济形状的通径通径分析 6
4 讨论 7
4.1 每亩有效穗对产量的影响 7
4.2 每穗实粒数对产量的影响 7
4.3 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 7
结 论 8
致 谢 9
参 考 文 献 10
1 引言
水稻是全球近25亿人口赖以为生的主要粮食之一。我国水稻是种植面积最广、生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之一,在食品生产与消费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播种面积约占全国粮食作物的29%,总产量约占粮食总产的40%,全国有65%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中国水稻年产量占世界稻谷年产量的37%左右,居世界首位[1]。近年来,随着我国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我国水稻总产量呈现下滑的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统计报告显示,与2016年相比,粮食播种面积减少815千公顷,谷物比2016年减少了83万吨。因此,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上提高水稻单产成为增加水稻总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于解决粮食问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水稻产量的高低与重要农艺性状的表现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水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稻的农艺性状包括生育期、有效分蘖数、主茎叶数、株高、剑叶长、剑叶宽、穗数、穗长、穗粒数、穗实粒数、千粒重等。通常情况下,把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称为产量构成要素,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相互间存在着相互促进或相互抑制的关系。
高产是作物育种的首要目标[2]。水稻产量形成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受到生长发育过程中诸多农艺性状的影响。这些农艺性状间还存在一定的相关性[3],且每个性状对产量产生直接的效果,而且还会通过其它性状对产量形成产生间接作用[4]。因此,研究各农艺性状对产量形成的直接或间接作用,明确其对产量性状的重要性,有助于高产水稻品种的选育,提高育种效率。
株高是水稻株型建成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直接影响水稻品种的丰产潜力和抗倒性能。传统的高秆品种因植株过高容易倒伏,使得水稻产量难以取得突破性的提高。直到上世纪年代,随着矮秆水稻品种的育成,水稻产量取得突破性进展,并获得了较高的收获指数[57]。然而,近来的研究表明矮秆品种虽然能够减少茎秆呼吸损失,增加产量同时获得较高的收获指数,但同时也可能限制冠层的光合气体交换和生物量的增加。高秆品种虽然易倒伏且呼吸损失大,但光截获和利用能力强。因此,适宜株高是获得水稻预期产量的先决条件[9].前人研究结果表明,产量与产量相关性状组之间存在极强的相关性,其中与穗数和穗粒数的相关性较强,产量与农艺性状组的相关性并不显著,但农艺性状组可通过产量相关性状组间接作用于产量,在一定范围内,二次枝梗数越多,倒1叶长度越短,产量也越高[9]。实际生产中。同时增加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是夺取高产、超高产的根本途径,但在高产水平上实现高产,关键要在足穗数的基础上增加穗粒数。水稻高产育种过程中由于产量受环境影响较大,因此早期世代多通过与产量关系密切,遗传力大的性状的选择,建立高产生态类型,从而达到选择高产品种的目的[10]。为此,对性状相关的认识对于后代选择是很重要,对确定综合高产栽培农艺措施也有参考价值[11]。
千粒重作为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之一,对水稻产量得形成也起到重要作用。在其他产量构成因素相同的条件下,拥有较高千粒重的品种容易获得更高的产量。但是,较高的千粒重对水稻茎秆强度也有较高要求,如何在拥有较高千粒重的基础上解决品种倒伏问题,也是在,新品种选育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1215]。
通径分析法在农作物育种和栽培技术的研究中应用非常广泛,该方法是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被首次提出的分析方法[16]。通径系数主要是体现变量间的因果关系。通径系数是不带单位的,从而还有相关系数的性质,是有方向性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体现了各性状间的真正效应。借助通径分析的方法,可以了解各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以及某一性状因素固定的情况下,另一性状对产量存在的间接效应[1718]。
关于水稻重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相关性的研究报道很多,但对江苏省内中熟中粳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以江苏省中熟中粳区域试验为基础,研究分析与水稻产量密切相关的农艺性状,旨在为省内中熟中粳高产品种的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本研究以2017年江苏省水稻中熟中粳组区试数据为研究对象,包括13份参试水稻品种(系)为材料。各承试单位严格按照《江苏省2017年水稻新品种区域试验实施方案》进行实验。
2.2 试验设计
试验田块:要求土地平整,土壤肥力中等偏上且平均,茬口一致,灌溉及排水措施齐全,无禽畜危害,无检疫性病虫草害。
田间设计:试验均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方案排列,每个品品种设置3次重复,小区面积13.33平方米,长宽比23:1。区组之间应预留过道0.5米,小区之间空0.33米。试验区组外围保护行长度应在1米左右,为了便于田间农艺性状的调查及数据采集,保护行种植的品种应与小区相同,并且采用延伸种植的方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zwbh/1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