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ppkl1对互作蛋白pip3的去磷酸化分析

水稻作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籽粒发育的研究对提高单产有重要意义。OsPPKL1突变后水稻粒长变长,过量表达后粒长变短,说明其在水稻籽粒的粒型发育中起着负调控的作用。为了明确OsPPKL1调控水稻粒型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通过酵母双杂交技术得到OsPPKL1的互作蛋白PIP3。OsPPKL1在点突变后磷酸酶的活性发生变化,对PIP3的去磷酸化程度也会有所变化。通过构建GST-PIP3蛋白表达载体,诱导纯化获得PIP3的蛋白后,研究了OsPPKL1对PIP3的去磷酸化程度。结果显示OsPPKL1可以将PIP3

vigs技术对棉花叶片密生茸毛候选基因(ght)的功能分析

茸毛是植物表皮的凸起,由单细胞或多细胞发育而来。研究表明茸毛的发育机制与棉纤维的发育机制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因此研究茸毛的发育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为揭示棉纤维发育机理提供参考。本研究对多茸毛亲本T586叶片密生茸毛候选基因(GhT)进行基于VIGS技术的沉默处理,研究结果发现,与对照相比,多茸毛亲本T586叶片及茎秆茸毛明显变少;进一步选取了我室保存的三个其他多毛材料,分别将其GhT基因沉默后,发现叶片及茎秆茸毛亦明显变少。表明GhT基因在棉花叶片茸毛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为今后培育多毛棉花材料及探

zebularine处理荆辉1号分蘖期植株诱致染色体结构变异体的鉴定

本实验室前期研究采用两种浓度的zebularine对处于分蘖盛期的辉县红-荆州黑麦双倍体进行了处理,为了解其诱发小麦染色体变异的效应,选育稳定结构变异体,本研究利用荆州黑麦染色体特异标记对其M3群体进行了分析,结合农艺性状调查筛选可能的结构变异体,并通过分子细胞遗传学方法进行准确鉴定。从100 μM和167 μM zebularine处理的M3群体中分别筛选出28株(占47%)和20株(占45%)含有标记缺失,通过FISH鉴定,目前已从其自交后代中获得了1份含染色体易位的材料。

zebularine诱导的小麦黑麦染色体变异体的选育与鉴定

研究发现zebularine能通过与甲基转移酶结合抑制DNA甲基化从而降低基因组甲基化水平,并能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利用普通小麦辉县红-荆州黑麦双二倍体荆辉1号(AABBDDRR,2n=8x=56)作为实验材料,对zebularine浸泡处理种子M1进行表型鉴定,选择变异单株进行连续自交获得M3种子。为选育和鉴定小麦-黑麦染色体结构变异体,本文在此基础上对M3代进行GISH/FISH分析,鉴定出32个不同的染色体变异体,包括结构变异10个,其中端体1个、缺失4个和复杂变异5个;数目变异22

一个水稻粒形相关基因的初步定位

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研究水稻的粒形遗传机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粒形不仅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还有利于提高稻米的外观品质,选择合适的粒型材料作为亲本,可为选育高产优质的水稻品种提供基础。而水稻粒形的直接影响着水稻的品质和产量,因此对于水稻粒形遗传机理的研究需要更加深入。本研究利用一个NJ35圆粒突变体,通过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突变体的表型由隐性单基因控制。该突变体表现出籽粒变圆,籽粒长宽厚均较野生型有所下降。通过初定位,采用隐性极端个体定位法,将基因初步连锁在第五染色体N5-18和N5-23之间。这

三个密穗突变体的遗传和等位性分析

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提供了重要的能量来源和物质基础。在小麦产量形成的过程中,穗的长度和密度影响着小穗在穗轴上的排列,最终影响着小麦籽粒大小、粒重和穗粒数等产量性状。了解穗长和穗密度的形成机制可以最终帮助我们理解小麦穗发育。Meh0234、Meh0485和Meh0499是三个密穗突变体,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主要表现为矮化和密穗,同时也表现出株型直立和叶片变短等突变表型。三个突变体表型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但也有一定的差异。本课题利用从普通小麦诱变产生的三个短密穗突变体Meh0234

不同光质对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光质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红光和蓝光是植物的主要作用光谱,绿光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以‘南油4号’为试验材料,采用水冷式LED光源,光源的光量子通量密度设置为400μmol·m-2·s-1,以白光LED为对照,探讨了红蓝复合光(RB)及红蓝绿复合光(RBG)对油菜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与CK处理相比,RBG和RB处理的根长、根冠比、地下部鲜质量、地下部干质量及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增大;RBG处理的根活、地上部干质量及总干质量显著增大,而光合色素含量显著减小。结果表明白色的LED光不利于油菜干物质的

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穗发芽过程中碳氮代谢的变化特征

: 穗发芽是小麦生产上较严重的灾害之一,降低了小麦的品质和产量,研究小麦穗发芽的生理机制,对小麦穗发芽抗性品种选育和小麦抗穗发芽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选用抗穗发芽小麦品种生选4号与不抗穗发芽小麦品种郑麦9023,在花后28天开始取样(天数分别为28、30、32、34、36、38、40),并将部分样品进行人工培养模拟田间阴雨天气,研究其碳氮代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郑麦9023的发芽率明显高于生选4号,34天后几乎全部发芽。人工培养后两品种的含水率均增高,且郑麦9023高于生选4号。未经人工培养的两品种可溶

不同来源棉花种质资源抗旱性鉴定

本研究从我国育成或引进的有代表性的108份陆地棉品种作为供试材料,通过对该陆地棉群体进行PEG模拟干旱胁迫处理,综合评价并筛选一批优异耐旱种质材料。干旱胁迫处理后,对4个耐旱相关的指标(相对株高、相对地上干物重、相对地下干物重、相对脯氨酸含量)进行测定,变异系数14.1%到110.9%不等,说明供试材料在耐旱性上存在普遍差异,进而通过对四个指标相对值的统计分析筛选出了山西引进W7、百棉2号、银山4号3个耐旱材料以及郑棉18、新木棉5号、新陆早7号、晋棉21号4个旱敏感材料。本研究为棉花种质资源的利用及抗旱

不同水稻品种在土壤钝化修复下对镉的吸收研究

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粮食安全生产。本研究在湖南某酸性镉污染农田开展了大田试验,设置3个钝化处理,种植5个水稻品种,研究钝化剂对土壤PH、Cd有效态的影响,以及不同水稻品种Cd吸收的差异。结果表明,钝化剂施加显著提高了土壤PH、降低了土壤提取态Cd浓度;不同水稻品种Cd吸收性差异明显,MY12084和KC100籽粒Cd积累性较高,而MY12085、MY12086、IRA7190籽粒Cd积累性较低;对照处理5个品种籽粒Cd浓度超标3.0~13.6倍,钝化剂低处理下MY12085、MY

农杆菌介导的玉米遗传转化研究

人们日益增多的玉米需求量以及越来越高玉米品质期望要求,其遗传转化研究具有明显的应用和理论意义。关于玉米转基因,目前大多数实验室、生物技术公司更多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这也使它成为目前玉米遗传转化研究主流方法之一。农杆菌介导的玉米的遗传转化研究对于玉米转基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农杆菌介导玉米研究的发展和农杆菌介导玉米幼胚外部条件变化对介导的影响以及农杆菌介导的未来展望。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