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花脸猪脂肪沉积的曲线拟合与分析

本实验运用Logistic和Gompertz两种模型对二花脸猪的体重生长曲线进行了拟合与分析,又运用了Nlmixed模型对二花脸猪的背膘生长曲线进行了拟合与分析。结果表明Logistic模型更适合二花脸体重生长曲线的拟合,背膘厚与体重成正相关,得出了生长拐点日龄(198.18d)和体重(62.90kg)。本研究的结果可以为提高二花脸猪的生产效率和二花脸猪的商品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1 绪论1
1.1 二花脸猪概况1
1.1.1 产地与分布1
1.1.2 外貌特征2
1.1.3 生长性状2
1.1.4 肉质2
1.2 生长曲线概况2
2 材料与方法3
2.1 试验动物 3
2.2 实验仪器设备 3
2.3 数据采集 3
2.3.1体重称量3
2.3.2 B超测定背膘厚3
2.4 数学模型 3
2.5 数据处理 3
3 结果与分析4
3.1 二花脸猪实际体重背膘生长情况4
3.2 二花脸猪体重生长曲线拟合4
3.3 二花脸猪背膘生长曲线拟合5
4 讨论 6
致谢6
参考文献6
二花脸猪脂肪沉积的曲线拟合与分析
引言
1 绪论
1.1 二花脸猪概况
二花脸猪得名于其皱褶极多的面额部。由于其繁殖力高,被誉为“世界产仔之王”。二花脸猪繁殖力高,母猪繁殖寿命长,乳头数多,母性好,是世界上一种非常宝贵的猪种,且与外来猪种相比更能接受粗饲料,适应力好,肉质独具特色,易于管理[1]。二花脸猪繁殖性能和生产性能优良,而且可以作为杂交母本进行配种,有着优良的杂种优势。肌内脂肪含量高,肌肉纤维细度较低,肉质较好,故口感细嫩,味道独具特色。但是二花脸猪也有着较为古老的地方猪种共同的不足之处,如饲料利用率、生长速度低于外来猪种及肥肉比例较高等,想要改善这些不足之处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及选育,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二花脸猪的杂种优势。
1.1.1 产地与分布
二花脸原产地主要在江苏省江阴市的申港、利港、夏港、西石桥、南闸等乡镇,武进的焦溪、郑陆、三河口等乡镇。中心产区位于江苏省无锡、常州至南通一带等地。随着三元杂交瘦肉型商品猪的利用和推广,二花脸猪和其他很多地方猪种一样,由于生长速度慢,瘦肉率低,逐渐被这些外来猪种代替,群体规模急剧下降,养殖人员越来越少,原来非常活跃的二花脸猪交易市场有的已经关门,分布区域也受到很大影响。现在二花脸的分布区已逐渐向北迁移,由江苏南部向长江北部的苏中地区发展。江苏南部由于农村产业结构的改变,不但导致养猪数量的减少,而且主要选择饲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的外种猪。而苏中地区的消费者则更喜欢含有二花脸血统的杂交猪。
1.1.2 外貌特征
二花脸猪体型中等,背毛为黑色、稍密而短,皮肤呈紫红色。嘴角稍长且微凹,面额部皱纹清楚,两耳大、软而下垂,长过嘴角。四肢高而有力,体质结实,结构匀称,性情温驯,适应能力强。母猪乳头数较多,一般为9~11对,大多如同葫芦形状。二花脸分为两种类型,二花脸根据面部形状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狮头型,狮头性体型较粗大,头面短、皱纹多而深,皮厚,肉质较好,四肢粗而短,乳头也较粗,对饲料要求比马头型稍高,是二花脸中较为晚熟的类型。成年母猪体重能达到150kg以上,产仔数较多,经产母猪总产仔数15头左右,显著高于国外优良猪种[2]。另外一种是马头型,马头型个体较小,四肢长而细,皮较薄。毛短而软,稍密,头面毛较少。嘴角微凹,头面长、皱纹与狮头型相比较少而浅,母猪乳头数较多,约为10对左右[3]。
1.1.3 生长性状
刚出生的二花脸猪体型娇小,初生重低,平均只有0.8kg左右。肥育猪在育肥到20~75kg阶段时,日增重约为0.43kg,饲养时间约为130天,料重比约为4。在体重达到75kg时屠宰,屠宰率可高于64%,第6~7肋背膘厚约为3.6cm,胴体瘦肉率可达到42%[4]。二花脸耐粗饲性较强是因为其对营养水平条件的要求较低[5]。但二花脸猪生长速度较慢,其平均日增重在育肥期时与国外引进猪种相比相对较低。
1.1.4 肉质
二花脸猪肉颜色诱人,有适量的大理石纹,肌内脂肪含量较高,肉色比一般猪肉深,熟肉率和剪切力高,失水率和滴水损失低[6]。二花脸与大白猪相对比,在体重达到40公斤前两者肌内脂肪含量均为2%左右,但二花脸猪肌内脂肪含量在60公斤时达到4%,90 公斤时高于5%,而大白猪则一直保持2%左右的肌内脂肪含量,故在生长前期之后二花脸猪的肌内脂肪水平与大白猪相比有着不小的差距[7]。二花脸肉口感细腻,肉质细嫩,味道独具特色,通过组织学观察发现是因为二花脸猪肉纤维密度较高且肌肉纤维细度较低。
1.2 生长曲线概况
在家畜生长曲线研究方面,通常以家畜不同时期的体重等资料提供的信息拟合出相应的参数,构建方程式,再绘制出曲线图表。生产上,对生长曲线的拟合分析可以判断所养殖畜禽的生长规律,有助于判断饲养和管理方面的工作是否有成效,对比出不同品种类型以及不同性别畜禽的遗传品质,为家畜的选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8]。在家畜生长规律方面的研究上常用的生长曲线数学模型有Logistic[9]和Gompertz[10]两种,这些模型不仅能反映出家畜的生长规律,而且根据背膘和体重生长曲线推算出的拐点体重、拐点背膘厚、拐点日龄、最大日增重和最大背膘日增长还能够反映出家畜的最大体重和生长率等品质。
生长曲线是一种应用于研究动植物的生长规律的统计方法,可用来描述动物体重等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规律性连续变化过程。生长曲线可反映动物个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整体或某些器官和部位的有一定规律的连续变化过程的非线性关系,通常呈s型曲线,其模型是生命科学方面最重要的统计模型之一,是Wishart于1938年在研究不同组间动植物的生长情况时引入的模型。1964年potthoff和Roy对这种广义线性模型的背景做了详细研究。由于生长曲线模型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广泛的应用背景,该模型已继GaussMarkov模型之后引起人们的日益关注。几十年来,许多统计学家都对此模型做了大量研究。应用非线性的数学模型来描述动物在一定营养和管理条件下的生长规律,确定其参数,指导生产,并可应用于指定动物种质标准和饲养标准,在动物生产上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1]。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dwyx/19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