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280pic337和华多杜洛克公猪后代的对比试验

配套系育种是养猪发达国家育种工作的方向,也是今后我国猪种改良、选育的发展趋势。立华公司引进PIC种猪后经过4年的饲养发现其与国内经典的DLY组合存在差异,为更好地弄清不同组合在生长发育、生产性能和胴体性能方面的差别特进行本研究。本试验通过对PIC280后代、PIC337后代和华多杜洛克公猪后代在相同营养水平和饲养管理条件下进行育肥饲养对比,结果表明(1)PIC 337比华多杜洛克后代的生长速度快26克/天(P < 0.05),差异显著。(2)PIC337后代的胴体重显著高于PIC280和华多杜洛克后代(P < 0.05)。(3)PIC337后代的屠宰率与华多杜洛克后代没有显著差异(P > 0.10)。PIC280后代的屠宰率与PIC337后代和华多杜洛克后代差异显著(P < 0.05)。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1绪论1
2 试验对象与方法4
2.1 试验对象 4
2.2 饲养管理 4
2.2.1 饲养头数4
2.2.2 饲养方法4
2.2.3 饲养管理4
2.3 屠宰试验4
2.4 统计分析4
2.4.1 开始体重、出栏重、平均日总重和屠宰率4
2.4.2 饲料转化率4
2.4.3 胴体重4
2.4.4 背膘厚5
3 结果与分析 5
3.1 生长数据5
3.2胴体数据5
3.3 胴体分级及价值6
4 讨论 7
5小结9
致谢9
参考文献9
表1 各公猪品系后代的生长数据5
表2 各公猪品系后代的胴体数据5
表3 我国《鲜冻片猪肉》分级标准6
表4 各公猪品系后代的胴体级别分布图6
表5 各公猪品系后代的胴体级别的平均胴体价值7
表6 假设胴体重在84公斤时的经济效益模型7
PIC280、PIC337和华多杜洛克公猪后代的对比试验
引言
1 绪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1 猪育种工作历程
猪的杂交方式过去主要是品种间杂交。上世纪初,随着人们对于商业利润和生产效益的不断追求,两品种杂交逐渐被人们用来生产商品猪,这就是最早先出现的二元杂交制种实践[1]。从二元杂交出现后,二元杂交生产的商品猪比纯种繁育的商品猪的生产效益提高了10%以上,繁殖性能、生产性能、生长率、体况和抵抗疾病的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发现杂种母猪比纯种母猪在产仔性能方面更有优势,于是开始提出三元杂交制种方案。三品种杂交由于母本是杂种,所以能充分利用母本的杂种优势,也能充分利用个体的杂种优势,并且商品代猪能够更好地利用品种间的互补性[2],因此,三品种杂交的效果要优于两品种杂交。
我国猪主要的杂交方式主要是利用外来猪种和本土地方猪种以及外来猪种本身之间的杂交[3],其中最二元杂交和三元杂交最为常见[4]。这种将外来猪种与我国地方猪种进行杂交,以改良我国地方猪种饲料转化率低、生长发育缓慢、生产性能低下的性状,使得我国的养猪业生产水平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也取得了非常巨大的经济效益[5]。随着养猪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以及专门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不断创新发展的育种技术,品种之间的杂交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化猪生产企业的要求[6]。于是,专门化配套系逐渐成为猪育种的研究焦点,从而导致了杂优猪的出现。杂优猪集父母本的优势于一体,从而使得商品猪的生产性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大幅度提高了猪场的经济效益,已然成为养猪业的新方向。
1.2 配套系育种
1.2.1 配套系的出现
玉米的产量因为玉米杂交技术从而得到了极大幅度的提高,这给培育动物的配套技术带来了十分重要的灵感,全世界动物育种工作人员极其重视这一技术,一般的杂交利用已不能满足日益剧增的生产需要,育种人员从而转向配套杂交这一研究领域。配套杂交技术首先在鸡领域中取得了成功,从而进一步推动了猪育种人员对于猪配套系杂交技术的进一步深入研究。随着杂交理论的进一步发展,随着育种专门化和企业化过程的不断进行,人类开始加速追求生产效益。随后,Smith于1964年首次向全世界提出了专门化父系和母系的新概念[7],即将不同的所需性状分配给不同的品系,然后再以固定的配套方式生产不同的品系,从而使得各品系的优点集中于商品代一身。
1.2.2 配套系的概念
所谓配套系杂交就是按照育种目标进行分化和选择,从而培育出一些品系,为特定杂交体系所选择和培育的品系。然后在这些品系之间进行杂交,杂种后代作为经济利用,包括近交系杂交和专门化品系杂交。而近交建系法、系祖建系法和群体继代选育法则是品系选育最为常见的方法[8]。
1.2.3 配套系育种的理论基础
作为配套系杂优猪的理论基础,杂种优势和杂交互补性各自利用基因效应不同,其中定向显性、超显性效应和上位效应决定着杂种优势的发生,其中杂种优势的大小在不同的杂交组合之中是不一样的,这主要是由于不同杂交组合之间的基因频率不同,因此也可以说基因频率之间差异大小决定着杂种优势的大小[9]。
1.2.4 专门化品系的选育方法
在一个完整的配套系中,根据在杂交模式中所起作用的不同,专门化品系的选育性状和选种方法也有区别,大体上可分为父系的选育和母系的选育。其中父系的选育是以中、高等遗传力的性状为主,例如以生长性状、胴体性状和育肥性状为改良性状,因其与繁殖性状呈现负相关的关系,所以将其与繁殖性状分开进行选育[10]。避免在多性状选择的过程中难以获得各性状较优的个体,因此仅在核心群体之中保持个性状处于均衡水平,而在专门化品系中突出某一性状。此外,父本公猪应保证优良的配种能力和健壮体质,要求具有一致的体型外貌特征,具有较好的整齐度,体躯高长、背腰平直,肌肉丰满,四肢强健,体质紧凑,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高,且瘦肉率高,肉质好,无应激基因,因此通常以个体选择为主,家系选择为辅。
1.2.5 配套系方法的特点
有研究表明,与普通的品种间杂交相比,通过专门化父母系进行杂交配套生产能够带来20%的额外遗传进展,而且性状之间的遗传互补性还能通过专门化品系杂交配套从而得到实现和利用[11]。专门化品系,无论是父系还是母系都各自具备有某一优良性状,能够通过父母系之间的配套杂交从而将二者的优势性状集中于杂交后代杂优猪身上。杂优猪作为商品代生产,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应用,已取得非常不错的效果[12]。国内外许多研究人员和养猪企业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研究,大量可信的试验数据显示,配套系猪相比于传统优质猪和杂种猪,在实际猪生产方面具有以下几个优点:饲料转化率更高、生产性能更好、胴体性能更高、瘦肉率更高、繁殖能力更强、生长周期更短以及成本更低。这里以常见的“洋三元”为例,有数据表明,与“洋三元”相比,配套系的瘦肉率要高5%10%、窝产仔数要多34头、平均年产胎数要多0.5胎左右、达100kg日龄要少10天左右以及料肉比要少0.7Kg左右[13]。
1.2.6 国内配套系的发展
我国对猪进行专门化品系选育进行研究的开展时期较晚,我国开展猪专门化选育研究工作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且上世纪的养猪生产技术还远处于落后的阶段,因此为了促进我国养猪业的发展并提升企业的养猪生产水平,也曾引进了国外的许多配套系的祖代猪进行自主配套生产,例如PIC、迪卡和达兰等。PIC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已经超过了20年,但其种猪产品并没有在中国市场获得其应有的地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美国猪肉市场是以分割肉为主,其对猪的产肉人性能及作为养猪成本构成的第一要素饲料的利用率高度关注,而对其体形则相对关注较少。而目前的中国猪肉市场是以白条肉为主,猪肉经销商高度关注猪的体型。二是由于国内的疫病环境与美国有着巨大的差别,导致其产品标明的生产性能在中国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近来国内猪肉消费市场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分割肉市场不断兴起为PIC种猪的重获信任提供了市场条件。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dwyx/67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