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例犬巴贝斯虫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犬巴贝斯虫病是由犬感染巴贝斯虫引起的。该病是血源性原虫病,以蜱为主要传播媒介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近年来,宠物犬的数量逐年增多,该病的发病率却一直居高不下。犬巴贝斯虫病痊愈后容易易复发,需长时间治疗,且费用高,死亡率高。犬巴贝斯虫病的发生与季节、环境、巴贝斯虫的种类和犬的年龄有关。巴贝斯虫能够导致溶血性贫血及一系列并发症,临床上以精神沉郁、发热、溶血性贫血,脾肿大和血小板减少为特征。在临床诊断及治疗中,通过血常规检查,血液生化检查,粪便检查,传染病检查等检测方法来确诊犬巴贝斯虫病;并通过杀灭蜱,体外驱虫等方法预防该病。本文介绍的两例犬巴贝斯虫感染的病例,希望能为临床上该病的治疗及预防提供参考。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3
引言3
1材料与方法4
1.1病例来源及流行病学资料4
1.1.1 病例来源 4
1.1.2 流行病学资料4
1.1.2.1 传染源4
1.1.2.2 传播媒介5
1.1.2.3 传播途径、易感性5
1.1.2.4 流行病地区类型 5
1.1.2.5 巴贝斯虫感染的病理变化5
1.2 病例临床资料 5
1.3 疾病的诊断 6
1.3.1 临床症状检查6
1.3.2 血液常规检查6
1.3.3 血液生化检查6
1.3.4 血液涂片检查6
1.3.5 粪便检查6
1.3.6 传染病检查6
2 结果与分析6
2.1.1血液常规检查6
2.1.2血液生化检查7
2.1.3血液涂片检查7
2.1.4粪便检查8
2.2 治疗8
2.3 预后9
3 讨论10
3.1 犬巴贝斯虫病的检测诊断10
3.2 犬巴贝斯虫病的治疗10
3.3 犬巴贝斯虫病的预防11
致谢11
参考文献11
两例犬巴贝斯虫病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临床诊断与治疗
引言
所有年龄的犬对巴贝斯虫均易感,一岁以内的幼犬由于免疫系统未能发育健全,所以对巴贝斯虫侵染的免疫抵抗作用较弱,故而发病率最高。各品种的犬均易感染,且发病率与犬的品种无关。临床上,主要通过对血液涂片进行瑞氏染色的方法对巴贝斯虫病进行检测,若观察到红细胞内有虫体寄生,即可确诊巴贝斯虫病;但这种方法的灵敏度不高。临床治疗该病的方法是杀虫为主,结合输血、抗感染和补能等辅助治疗,对治疗巴贝斯虫病有较好的疗效。预防犬巴贝斯虫病最好的方法是杀灭传播媒介。定期检查动物皮肤有无蜱的寄生;定期体外驱虫可以有效杀灭蜱。根据文献记载及报道:犬巴贝斯虫病原主要分布于欧洲、北美洲,吉氏巴贝斯虫病原主要分布于亚洲,韦氏巴贝斯虫病原主要分布于南美洲,但近年在我国也有发病的报告[1]。1985年,犬感染犬巴贝斯虫、吉氏巴贝斯虫的病例首先在南京被报道[2]。
巴贝斯虫病其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为贫血、发热、急性肾衰竭、可视粘膜苍白、血红蛋白尿、黄疸、呼吸困难等;病程短,死亡率较高。犬巴贝斯虫病的潜伏期有10~21d,其致病性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包括巴贝斯虫种类、宿主年龄和免疫反应情况等。巴贝斯虫虫体寄生在红细胞内,可大量破坏红细胞,大量的血红蛋白被释放,游离在血液中;继而产生血管内和血管外溶血、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和胆红素尿等。溶血性贫血可能导致机体发生贫血性缺氧;缺氧时机体进行无氧代谢会进一步导致机体代谢性酸中毒。同时由于虫体寄生导致的红细胞破裂会引起内生性致热原释放和炎性介质的激活。大量的致热原和炎性介质可导致机体产生发热、炎症和多器官破坏等病理变化。巴贝斯虫感染过程中会激活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由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而引起脾肿大。韦氏巴贝斯虫感染成年犬只后,犬通常处于亚临床状态,但也能引起未成年犬只死亡。犬巴贝斯虫、吉氏巴贝斯虫感染后依据犬只个体差异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可能涉及贫血、血小板减少血症、血红蛋白尿、发热、黄疸及亚临床感染等;严重病例可伴随急性肾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肝损伤等。
巴贝斯虫感染后需要通过两个宿主的转换才能完成其完整的生活史。它的一个宿主是哺乳动物如犬等;另一个宿主是蜱。蜱既是巴贝斯虫的传播媒介,又是其贮藏宿主。巴贝斯虫具有典型的孢子虫生活史的3阶段:裂殖生殖、配子生殖、孢子生殖[3]。
裂殖生殖:蜱叮咬动物时,巴贝斯虫的子孢子因随着蜱的唾液进入哺乳动物体内。在血液中,巴贝斯虫的子孢子吸附并进入红细胞中,以二分裂的方式进行裂殖生殖,产生裂殖子;裂殖子从红细胞溢出,侵染其他红细胞。裂殖子在红细胞内反复分裂最后形成配子体。
配子生殖:巴贝斯虫的虫体随着蜱的叮咬吸血进入蜱的肠内,大部分虫体死亡,少部分继续发育为大、小配子。大、小配子结合形成动合子。
孢子生殖:巴贝斯虫的合子侵入蜱的肠上皮、马氏管等器官,在其细胞内反复进行分裂性的孢子生殖,形成更多的动合子。动合子侵入蜱的卵母细胞,保持非活化的休眠状态。子蜱发育成熟后,在子蜱吸血24h内,动合子进入蜱的唾液腺细胞并转化为多形态的孢子体。孢子体反复进行孢子生殖,形成大量的对哺乳动物有感染性的子孢子[4]。蜱叮咬终末宿主后,这些子孢子通过蜱唾液进入宿主体内,2~3 天内吸附于红细胞膜上,并通过内吞作用进入红细胞。巴贝斯虫有跨虫期传播的特点,一只蜱和它的若干后代都可能传播巴贝斯虫病原。巴贝斯虫在宿主在红细胞内呈多种形状包括梨状、椭圆形、伸长、折叠等各种形状的虫体[5]。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及流行病学资料
1.1.1 病例来源
南京博研宠物医院犬巴贝斯虫病例一个、吉氏巴贝斯虫病例一个。
1.1.2 流行病学资料
1.1.2.1 传染源
巴贝斯虫是永久性寄生虫,不能离开宿主而独立生存。传染源是被感染而带虫的哺乳动物。
1.1.2.2 传播媒介
硬蜱是传播巴贝斯虫的最关键环节。硬蜱科的7个主要属都可以作为传播媒介[6],分别是硬蜱属、血蜱属、扇头蜱属、革蜱属、牛蜱属、璃眼蜱属、花蜱属。
1.1.2.3 传播途径、易感性
蜱是巴贝斯虫的传播媒介,该病流行与蜱的分布和活动季节有密切关系。成年雌性蜱是最重要的传播媒介,方式为经卵传播,因此一只成年雌蜱可能感染若干代。经卵传播是指巴贝斯虫随雌蜱吸血进入蜱体内发育繁殖后,转入蜱的卵巢内经蜱卵传给蜱的后代,由蜱的幼虫、若虫、成虫进行传播。大多数巴贝斯科原虫以这种方式进行传播。除了通过蜱传播,还可通过其他吸血昆虫和节肢动物进行机械播。输血也可传播本病[7]。
1.1.2.4 流行病地区类型
巴贝斯虫、硬蜱、易感动物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根据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可将流行病区划为4种类型: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3
引言3
1材料与方法4
1.1病例来源及流行病学资料4
1.1.1 病例来源 4
1.1.2 流行病学资料4
1.1.2.1 传染源4
1.1.2.2 传播媒介5
1.1.2.3 传播途径、易感性5
1.1.2.4 流行病地区类型 5
1.1.2.5 巴贝斯虫感染的病理变化5
1.2 病例临床资料 5
1.3 疾病的诊断 6
1.3.1 临床症状检查6
1.3.2 血液常规检查6
1.3.3 血液生化检查6
1.3.4 血液涂片检查6
1.3.5 粪便检查6
1.3.6 传染病检查6
2 结果与分析6
2.1.1血液常规检查6
2.1.2血液生化检查7
2.1.3血液涂片检查7
2.1.4粪便检查8
2.2 治疗8
2.3 预后9
3 讨论10
3.1 犬巴贝斯虫病的检测诊断10
3.2 犬巴贝斯虫病的治疗10
3.3 犬巴贝斯虫病的预防11
致谢11
参考文献11
两例犬巴贝斯虫病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临床诊断与治疗
引言
所有年龄的犬对巴贝斯虫均易感,一岁以内的幼犬由于免疫系统未能发育健全,所以对巴贝斯虫侵染的免疫抵抗作用较弱,故而发病率最高。各品种的犬均易感染,且发病率与犬的品种无关。临床上,主要通过对血液涂片进行瑞氏染色的方法对巴贝斯虫病进行检测,若观察到红细胞内有虫体寄生,即可确诊巴贝斯虫病;但这种方法的灵敏度不高。临床治疗该病的方法是杀虫为主,结合输血、抗感染和补能等辅助治疗,对治疗巴贝斯虫病有较好的疗效。预防犬巴贝斯虫病最好的方法是杀灭传播媒介。定期检查动物皮肤有无蜱的寄生;定期体外驱虫可以有效杀灭蜱。根据文献记载及报道:犬巴贝斯虫病原主要分布于欧洲、北美洲,吉氏巴贝斯虫病原主要分布于亚洲,韦氏巴贝斯虫病原主要分布于南美洲,但近年在我国也有发病的报告[1]。1985年,犬感染犬巴贝斯虫、吉氏巴贝斯虫的病例首先在南京被报道[2]。
巴贝斯虫病其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为贫血、发热、急性肾衰竭、可视粘膜苍白、血红蛋白尿、黄疸、呼吸困难等;病程短,死亡率较高。犬巴贝斯虫病的潜伏期有10~21d,其致病性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包括巴贝斯虫种类、宿主年龄和免疫反应情况等。巴贝斯虫虫体寄生在红细胞内,可大量破坏红细胞,大量的血红蛋白被释放,游离在血液中;继而产生血管内和血管外溶血、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和胆红素尿等。溶血性贫血可能导致机体发生贫血性缺氧;缺氧时机体进行无氧代谢会进一步导致机体代谢性酸中毒。同时由于虫体寄生导致的红细胞破裂会引起内生性致热原释放和炎性介质的激活。大量的致热原和炎性介质可导致机体产生发热、炎症和多器官破坏等病理变化。巴贝斯虫感染过程中会激活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由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而引起脾肿大。韦氏巴贝斯虫感染成年犬只后,犬通常处于亚临床状态,但也能引起未成年犬只死亡。犬巴贝斯虫、吉氏巴贝斯虫感染后依据犬只个体差异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可能涉及贫血、血小板减少血症、血红蛋白尿、发热、黄疸及亚临床感染等;严重病例可伴随急性肾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肝损伤等。
巴贝斯虫感染后需要通过两个宿主的转换才能完成其完整的生活史。它的一个宿主是哺乳动物如犬等;另一个宿主是蜱。蜱既是巴贝斯虫的传播媒介,又是其贮藏宿主。巴贝斯虫具有典型的孢子虫生活史的3阶段:裂殖生殖、配子生殖、孢子生殖[3]。
裂殖生殖:蜱叮咬动物时,巴贝斯虫的子孢子因随着蜱的唾液进入哺乳动物体内。在血液中,巴贝斯虫的子孢子吸附并进入红细胞中,以二分裂的方式进行裂殖生殖,产生裂殖子;裂殖子从红细胞溢出,侵染其他红细胞。裂殖子在红细胞内反复分裂最后形成配子体。
配子生殖:巴贝斯虫的虫体随着蜱的叮咬吸血进入蜱的肠内,大部分虫体死亡,少部分继续发育为大、小配子。大、小配子结合形成动合子。
孢子生殖:巴贝斯虫的合子侵入蜱的肠上皮、马氏管等器官,在其细胞内反复进行分裂性的孢子生殖,形成更多的动合子。动合子侵入蜱的卵母细胞,保持非活化的休眠状态。子蜱发育成熟后,在子蜱吸血24h内,动合子进入蜱的唾液腺细胞并转化为多形态的孢子体。孢子体反复进行孢子生殖,形成大量的对哺乳动物有感染性的子孢子[4]。蜱叮咬终末宿主后,这些子孢子通过蜱唾液进入宿主体内,2~3 天内吸附于红细胞膜上,并通过内吞作用进入红细胞。巴贝斯虫有跨虫期传播的特点,一只蜱和它的若干后代都可能传播巴贝斯虫病原。巴贝斯虫在宿主在红细胞内呈多种形状包括梨状、椭圆形、伸长、折叠等各种形状的虫体[5]。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及流行病学资料
1.1.1 病例来源
南京博研宠物医院犬巴贝斯虫病例一个、吉氏巴贝斯虫病例一个。
1.1.2 流行病学资料
1.1.2.1 传染源
巴贝斯虫是永久性寄生虫,不能离开宿主而独立生存。传染源是被感染而带虫的哺乳动物。
1.1.2.2 传播媒介
硬蜱是传播巴贝斯虫的最关键环节。硬蜱科的7个主要属都可以作为传播媒介[6],分别是硬蜱属、血蜱属、扇头蜱属、革蜱属、牛蜱属、璃眼蜱属、花蜱属。
1.1.2.3 传播途径、易感性
蜱是巴贝斯虫的传播媒介,该病流行与蜱的分布和活动季节有密切关系。成年雌性蜱是最重要的传播媒介,方式为经卵传播,因此一只成年雌蜱可能感染若干代。经卵传播是指巴贝斯虫随雌蜱吸血进入蜱体内发育繁殖后,转入蜱的卵巢内经蜱卵传给蜱的后代,由蜱的幼虫、若虫、成虫进行传播。大多数巴贝斯科原虫以这种方式进行传播。除了通过蜱传播,还可通过其他吸血昆虫和节肢动物进行机械播。输血也可传播本病[7]。
1.1.2.4 流行病地区类型
巴贝斯虫、硬蜱、易感动物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根据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可将流行病区划为4种类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dwyx/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