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溶性扑热息痛对脱脂牛奶致热家兔的水溶性扑热息痛对脱脂牛奶致热家兔的解热作用的初步研究(附件)【字数:6378】
3目的研究实验室优化合成的水溶性扑热息痛对脱脂牛奶致热家兔的解热作用。方法皮下注射脱脂牛奶2 ml/kg造成发热模型,分别观测对照扑热息痛以及水溶性优化扑热息痛对模型动物的解热作用。结果与对照空白组和模型组相比,灌胃对照扑热息痛对脱脂牛奶所致的体温升高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不同剂量的水溶性扑热息痛也相对有不同程度的解热作用。结论该水溶性扑热息痛对脱脂牛奶致热家兔有一定的解热作用,但其具体作用还需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目 录
Abstract 3
Key words 3
1 材料与方法 5
1.1 实验药物 5
1.2 实验动物 5
1.3 实验试剂和器材 5
1.4 实验方法 5
1.4.1适应饲养和体温测定 5
1.4.2 分组 5
1.4.3 构建发热模型 5
1.4.4 给药与温度测定 5
1.4.5 统计方法 5
2 结果与分析 5
2.1 家兔发热模型 5
2.2 体温变化记录 5
2.2.1 实验前体温记录 5
2.2.2 实验时体温记录 6
2.3 结果分析 6
2.3.1 温度变化曲线 6
2.3.2 显著性分析 7
3 讨论 7
3.1 造热模型的影响 7
3.2 影响家兔体温的因素 8
3.3 实验方法的讨论 8
3.4 应用与展望 8
致谢 9
参考文献 9
水溶性扑热息痛对脱脂牛奶致热家兔的解热作用的初步研究
动物药学专业学生 宋紫嫣
指导教师 张军忍
Antipyretic effect of watersoluble paracetamol on rabbits induced by skimmed milk
Student majoring in Veterinary medicine Song Ziyan
T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utor Zhang Junren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ntipyretic effect of watersoluble paracetamol on skimmed milkinduced rabbits. Methods: Fever model was established by subcutaneous injection of skimmed milk at dose of 2ml/kg, and antipyretic effects of different paracetamol were explored by monitoring the temperature of experimental rabbits. Results: In comparison with the rabbits of control group and the model group. Acetaminophen significantly ameliorated the increased temperature caused by skimmed milk at dose of 2 ml/kg. However, different doses of watersoluble paracetamol could have a certain antipyretic effect. Conclusion: The watersoluble paracetamol might have a certain antipyretic effect, which needed to be researched in deeper degree.
Key words: Antipyretic;paracetamol;pyrogen
前言
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图1),商品名又称扑热息痛,是首先发现于19世纪末的解热镇痛药,在被确认是非那西丁的活性代谢物后得到广泛应用。扑热息痛作为解热镇痛药物,还具有抗炎、抗风湿作用,有的还兼具抗痛风作用。
图 1 对乙酰氨基酚结构式
目前,扑热息痛己成为我国原料药中产量和出口量最大的品种之一。扑热息痛是在畜禽上广泛应用的解热镇痛原料药。该药解热作用显著且出现作用时间快,也有一定镇痛作用,临川主要应用于治疗退热,也用于治疗全身痛、风湿性痛、肌肉痛以及急性关节炎等。扑热息痛的药效可持续3~4 h,可以有效降温。扑热息痛不仅解热作用显著,镇痛作用亦有较强作用,并有一定的消炎、抗风湿效果。在临床上扑热息痛常用于猪附红细胞体、弓形体、链球菌、蓝耳病、猪瘟、圆环病毒、猪丹毒等病引起的体温升高,有明显的解热镇痛作用,鸡的新城疫、法氏囊、禽流行性感冒等引起的体温升高,能迅速解除症状。
扑热息痛是为乙酰苯胺类解热镇痛药,其解热机制研究未完全清楚,可能是作用于下丘脑,与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相关,通过抑制环氧化酶,选择性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前列腺素的合成,导致外周血管扩张、通过皮肤血管扩张和出汗,增加散热而降低发热的温度而达到解热的作用,其解热作用强度与阿司匹林相似;镇痛的机制尚不清楚,猜测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等的合成和释放,提高痛阈而起到镇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在于外周阻断疼痛冲动的形成,也可能与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或者抑制某些增敏疼痛的物质(5羟色胺,缓激肽)的合成[1]。属于外周性镇痛药,作用较阿司匹林弱,仅对轻、中度疼痛有效。
扑热息痛在我国于1960年开始生产,属于第一批非处方药,有着质量稳定药效显著的优点,使用广泛临床应用量大。过去认为这类非甾体解热药的毒性较小,但后来随着广泛和大量的使用发现,长期或者过量服用扑热息痛回应其严重的毒性反,主要表现为肝、肾毒性,诱发、加重消化道溃疡和出血倾向,限制了扑热息痛的进一步应用。因此要对扑热息痛的不良反应引起重视。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对扑热息痛引起的不良反应机制进行了研究,发现是由于非甾体解热镇痛药非选择性地抑制了环氧化酶(COX)的两个亚型,一个是负责在胃肠道合成前列腺素的结构酶,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运行的酶,另一个为可加剧炎症反应的诱导酶。现有新型的COX2选择性抑制剂塞来昔布的应用,也出现了其他方面的不良反应[2]。传统的非甾体抗炎镇痛药需要长期的临床应用才能辨别出疗效和不良反应的优劣。
目 录
Abstract 3
Key words 3
1 材料与方法 5
1.1 实验药物 5
1.2 实验动物 5
1.3 实验试剂和器材 5
1.4 实验方法 5
1.4.1适应饲养和体温测定 5
1.4.2 分组 5
1.4.3 构建发热模型 5
1.4.4 给药与温度测定 5
1.4.5 统计方法 5
2 结果与分析 5
2.1 家兔发热模型 5
2.2 体温变化记录 5
2.2.1 实验前体温记录 5
2.2.2 实验时体温记录 6
2.3 结果分析 6
2.3.1 温度变化曲线 6
2.3.2 显著性分析 7
3 讨论 7
3.1 造热模型的影响 7
3.2 影响家兔体温的因素 8
3.3 实验方法的讨论 8
3.4 应用与展望 8
致谢 9
参考文献 9
水溶性扑热息痛对脱脂牛奶致热家兔的解热作用的初步研究
动物药学专业学生 宋紫嫣
指导教师 张军忍
Antipyretic effect of watersoluble paracetamol on rabbits induced by skimmed milk
Student majoring in Veterinary medicine Song Ziyan
T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utor Zhang Junren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ntipyretic effect of watersoluble paracetamol on skimmed milkinduced rabbits. Methods: Fever model was established by subcutaneous injection of skimmed milk at dose of 2ml/kg, and antipyretic effects of different paracetamol were explored by monitoring the temperature of experimental rabbits. Results: In comparison with the rabbits of control group and the model group. Acetaminophen significantly ameliorated the increased temperature caused by skimmed milk at dose of 2 ml/kg. However, different doses of watersoluble paracetamol could have a certain antipyretic effect. Conclusion: The watersoluble paracetamol might have a certain antipyretic effect, which needed to be researched in deeper degree.
Key words: Antipyretic;paracetamol;pyrogen
前言
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图1),商品名又称扑热息痛,是首先发现于19世纪末的解热镇痛药,在被确认是非那西丁的活性代谢物后得到广泛应用。扑热息痛作为解热镇痛药物,还具有抗炎、抗风湿作用,有的还兼具抗痛风作用。
图 1 对乙酰氨基酚结构式
目前,扑热息痛己成为我国原料药中产量和出口量最大的品种之一。扑热息痛是在畜禽上广泛应用的解热镇痛原料药。该药解热作用显著且出现作用时间快,也有一定镇痛作用,临川主要应用于治疗退热,也用于治疗全身痛、风湿性痛、肌肉痛以及急性关节炎等。扑热息痛的药效可持续3~4 h,可以有效降温。扑热息痛不仅解热作用显著,镇痛作用亦有较强作用,并有一定的消炎、抗风湿效果。在临床上扑热息痛常用于猪附红细胞体、弓形体、链球菌、蓝耳病、猪瘟、圆环病毒、猪丹毒等病引起的体温升高,有明显的解热镇痛作用,鸡的新城疫、法氏囊、禽流行性感冒等引起的体温升高,能迅速解除症状。
扑热息痛是为乙酰苯胺类解热镇痛药,其解热机制研究未完全清楚,可能是作用于下丘脑,与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相关,通过抑制环氧化酶,选择性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前列腺素的合成,导致外周血管扩张、通过皮肤血管扩张和出汗,增加散热而降低发热的温度而达到解热的作用,其解热作用强度与阿司匹林相似;镇痛的机制尚不清楚,猜测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等的合成和释放,提高痛阈而起到镇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在于外周阻断疼痛冲动的形成,也可能与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或者抑制某些增敏疼痛的物质(5羟色胺,缓激肽)的合成[1]。属于外周性镇痛药,作用较阿司匹林弱,仅对轻、中度疼痛有效。
扑热息痛在我国于1960年开始生产,属于第一批非处方药,有着质量稳定药效显著的优点,使用广泛临床应用量大。过去认为这类非甾体解热药的毒性较小,但后来随着广泛和大量的使用发现,长期或者过量服用扑热息痛回应其严重的毒性反,主要表现为肝、肾毒性,诱发、加重消化道溃疡和出血倾向,限制了扑热息痛的进一步应用。因此要对扑热息痛的不良反应引起重视。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对扑热息痛引起的不良反应机制进行了研究,发现是由于非甾体解热镇痛药非选择性地抑制了环氧化酶(COX)的两个亚型,一个是负责在胃肠道合成前列腺素的结构酶,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运行的酶,另一个为可加剧炎症反应的诱导酶。现有新型的COX2选择性抑制剂塞来昔布的应用,也出现了其他方面的不良反应[2]。传统的非甾体抗炎镇痛药需要长期的临床应用才能辨别出疗效和不良反应的优劣。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dwyx/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