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耳病感染与免疫状况对商品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蓝耳病是一种影响猪业生产成绩的疾病,而目前我国猪场大部分为蓝耳病阳性场。本实验通过对相同条件下的蓝耳病阳性场和阴性场进行对比,探讨蓝耳病的感染与免疫状况对商品猪的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示蓝耳病阴性场大部分生产性能相较于阳性场都更好,同时阴性场的免疫状况比起阳性场也更加稳定,免疫合格率更多。实验为未来商品猪生产中做好生物安全防疫工作提供支撑,指引进行现代化商品猪生产。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 材料与方法2
1.1 实验地点与对象2
1.2 数据采集与方法2
1.2.1 生产性能数据的采集与方法3
1.2.2 猪瘟抗体水平的数据采集和方法 3
1.2.3 蓝耳病抗体水平的数据采集和方法3
1.2.4 数据处理4
2 结果与分析4
2.1 商品猪生产性能4
2.2 商品猪免疫情况4
2.2.1 猪瘟抗体水平数据分析4
2.2.2 蓝耳病抗体水平数据分析6
3 讨论7
3.1 商品猪生产性能的讨论7
3.2 商品猪免疫状况的讨论7
4 小结7
致谢8
参考文献8 蓝耳病感染与免疫状况对商品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引言
我国是一个猪业发展非常广泛且庞大的国家,养猪业的历史源远流长,种质资源或地方品种等都非常丰富,猪业经营者运作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有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的猪肉产量和生猪饲养量已经占据世界第一。但同时和一些发达欧美国家相比仍有许多差距。其一是猪业的科技含量比较低:不管是集约化养殖还是一些私人农户的散养,都因为科技水平不高导致经济效益没有同规模的欧美国家高。其二是我国猪业对于每个细致环节的管理不如欧美国家:养殖的一些环节(比如仔猪的护理),欧美国家更认真细心,而我国猪饲养环境通常比较差,猪的各种生产水平也因此更容易变低,猪的出栏量以及猪的产肉量不高。其三是种质资源利用不足:我国虽有许多地方品种,但因为发展不足导致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很多都肉质差,长得慢[12]。然而随着我国猪业发展,其实这些饲养管理、饲料质量、生产条件都已经越来越向国外优秀养猪产业靠齐。但在疫病方面我国和外国差异最大,而猪养殖过程中80%以上的经济损失都是因为疫病的传播与感染[3],这使得我国的猪肉产量虽然很高,但同时投入的生产成本以及最后的生产性能都不高。因此,我国的猪业经营者应该把管理重点放在疫病的控制上。
在疫病方面,欧美发达国家在猪疫病防控方面绝大部分都是一旦出现可疑病原就马上采取净化处理的方法。这使得许多危害大、传播广的一些严重疫病在国外都已经非常罕见(比如猪瘟、猪伪狂犬病、猪蓝耳病)。但在我国,因为生产水平、卫生管理、饲养,引种,疫苗等方面的差异[4],疫病便成为妨碍我国猪业发展的绊脚石。其中的猪蓝耳病在我国更是无处不在的一种潜在可怕疫病,也别称为猪的百病之源。
猪蓝耳病全称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引发的常见的降低免疫力且易致死并容易导致并发感染的二级传染病[5]。其第一次病毒分离是由90年代Wensvoort等人分离出来并进行分类的[6]。该病常引起繁殖障碍和呼吸道以及呼吸系统问题。猪蓝耳病的特点是导致母猪出现繁殖机能下降、断奶仔猪的死亡率升高、商品猪暴发呼吸道疾病[7]。该病发病率极高,且常伴随大面积复发。猪的免疫系统下降,常表现为厌食,精神萎靡,高热,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耳部也因此呈蓝紫色,因此得名蓝耳病。母猪患病症状表现为繁殖障碍,易分娩出死胎,畸形胎,木乃伊胎;其余表现为重症肺炎,猪结膜炎以及水肿等。仔猪则出现较为严重的呼吸障碍以及免疫抑制和系统损伤。种猪表现为精子活力下降,发热,精神抑郁[810]。该病最为可怕的是其会大大降低猪的免疫力,使得更容易感染其他猪常见病毒(如猪瘟,由于机体猪瘟抗体效价下降而出现的非典型猪瘟[11])。持续性感染也是PRRS一大特点,在卫生条件不够良好的畜舍,一头个体猪得病就可以迅速污染猪舍,传染其他猪群。且可怕的是该病经常保持永久的亚临床感染,免疫性特征的独特性也给疫苗的设计和研发增加了难度。曾报道该病20世纪90年代在北京爆发,随后迅速蔓延到各个省市,从一开始莫名其妙的高热现象,到最终大量生猪死亡,目前已经被确认为二类动物疫病[12]。蓝耳病严重的影响了猪场的运转,甚至导致大量商品猪的死亡乃至利润下跌。
我国猪场大部分都为蓝耳病阳性场(既感染蓝耳病的猪场),因此许多猪场都逐渐开始采取与蓝耳病共存的策略,如通过稳定微生物菌群,防止其进行活性循环以减少感染,随后进行多次评估确认疾病的有无。也有通过隔离猪群减少交叉感染、建立严格的安全监管制度、规范周围环境、防虫防鼠害、增加仔猪体质等措施[13]。但是,这种方法只能一时压制住蓝耳病的肆虐,我们为何不向国外看齐,完全的净化消除蓝耳病。与其与蓝耳病做长久的“共存”,不如“斗争”采取增加蓝耳病阴性场策略。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际现场条件下对蓝耳病阴性场和阳性场的商品猪的各项生产指标(存活率、上市体重、日增重、料肉比、药费等)、猪瘟抗体水平、蓝耳病抗体水平进行数据的采集与实验测定,分析两者之间在生产性能、抗病状况的差异来探讨蓝耳病阴性场与阳性场的实际差别,更好的对一些环境因素和变量进行调节和修正,为未来商品猪生产中做好生物安全防疫工作提供支撑,为养猪业疫病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指引进行现代化商品猪生产。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地点与对象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 材料与方法2
1.1 实验地点与对象2
1.2 数据采集与方法2
1.2.1 生产性能数据的采集与方法3
1.2.2 猪瘟抗体水平的数据采集和方法 3
1.2.3 蓝耳病抗体水平的数据采集和方法3
1.2.4 数据处理4
2 结果与分析4
2.1 商品猪生产性能4
2.2 商品猪免疫情况4
2.2.1 猪瘟抗体水平数据分析4
2.2.2 蓝耳病抗体水平数据分析6
3 讨论7
3.1 商品猪生产性能的讨论7
3.2 商品猪免疫状况的讨论7
4 小结7
致谢8
参考文献8 蓝耳病感染与免疫状况对商品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引言
我国是一个猪业发展非常广泛且庞大的国家,养猪业的历史源远流长,种质资源或地方品种等都非常丰富,猪业经营者运作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有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的猪肉产量和生猪饲养量已经占据世界第一。但同时和一些发达欧美国家相比仍有许多差距。其一是猪业的科技含量比较低:不管是集约化养殖还是一些私人农户的散养,都因为科技水平不高导致经济效益没有同规模的欧美国家高。其二是我国猪业对于每个细致环节的管理不如欧美国家:养殖的一些环节(比如仔猪的护理),欧美国家更认真细心,而我国猪饲养环境通常比较差,猪的各种生产水平也因此更容易变低,猪的出栏量以及猪的产肉量不高。其三是种质资源利用不足:我国虽有许多地方品种,但因为发展不足导致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很多都肉质差,长得慢[12]。然而随着我国猪业发展,其实这些饲养管理、饲料质量、生产条件都已经越来越向国外优秀养猪产业靠齐。但在疫病方面我国和外国差异最大,而猪养殖过程中80%以上的经济损失都是因为疫病的传播与感染[3],这使得我国的猪肉产量虽然很高,但同时投入的生产成本以及最后的生产性能都不高。因此,我国的猪业经营者应该把管理重点放在疫病的控制上。
在疫病方面,欧美发达国家在猪疫病防控方面绝大部分都是一旦出现可疑病原就马上采取净化处理的方法。这使得许多危害大、传播广的一些严重疫病在国外都已经非常罕见(比如猪瘟、猪伪狂犬病、猪蓝耳病)。但在我国,因为生产水平、卫生管理、饲养,引种,疫苗等方面的差异[4],疫病便成为妨碍我国猪业发展的绊脚石。其中的猪蓝耳病在我国更是无处不在的一种潜在可怕疫病,也别称为猪的百病之源。
猪蓝耳病全称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引发的常见的降低免疫力且易致死并容易导致并发感染的二级传染病[5]。其第一次病毒分离是由90年代Wensvoort等人分离出来并进行分类的[6]。该病常引起繁殖障碍和呼吸道以及呼吸系统问题。猪蓝耳病的特点是导致母猪出现繁殖机能下降、断奶仔猪的死亡率升高、商品猪暴发呼吸道疾病[7]。该病发病率极高,且常伴随大面积复发。猪的免疫系统下降,常表现为厌食,精神萎靡,高热,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耳部也因此呈蓝紫色,因此得名蓝耳病。母猪患病症状表现为繁殖障碍,易分娩出死胎,畸形胎,木乃伊胎;其余表现为重症肺炎,猪结膜炎以及水肿等。仔猪则出现较为严重的呼吸障碍以及免疫抑制和系统损伤。种猪表现为精子活力下降,发热,精神抑郁[810]。该病最为可怕的是其会大大降低猪的免疫力,使得更容易感染其他猪常见病毒(如猪瘟,由于机体猪瘟抗体效价下降而出现的非典型猪瘟[11])。持续性感染也是PRRS一大特点,在卫生条件不够良好的畜舍,一头个体猪得病就可以迅速污染猪舍,传染其他猪群。且可怕的是该病经常保持永久的亚临床感染,免疫性特征的独特性也给疫苗的设计和研发增加了难度。曾报道该病20世纪90年代在北京爆发,随后迅速蔓延到各个省市,从一开始莫名其妙的高热现象,到最终大量生猪死亡,目前已经被确认为二类动物疫病[12]。蓝耳病严重的影响了猪场的运转,甚至导致大量商品猪的死亡乃至利润下跌。
我国猪场大部分都为蓝耳病阳性场(既感染蓝耳病的猪场),因此许多猪场都逐渐开始采取与蓝耳病共存的策略,如通过稳定微生物菌群,防止其进行活性循环以减少感染,随后进行多次评估确认疾病的有无。也有通过隔离猪群减少交叉感染、建立严格的安全监管制度、规范周围环境、防虫防鼠害、增加仔猪体质等措施[13]。但是,这种方法只能一时压制住蓝耳病的肆虐,我们为何不向国外看齐,完全的净化消除蓝耳病。与其与蓝耳病做长久的“共存”,不如“斗争”采取增加蓝耳病阴性场策略。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际现场条件下对蓝耳病阴性场和阳性场的商品猪的各项生产指标(存活率、上市体重、日增重、料肉比、药费等)、猪瘟抗体水平、蓝耳病抗体水平进行数据的采集与实验测定,分析两者之间在生产性能、抗病状况的差异来探讨蓝耳病阴性场与阳性场的实际差别,更好的对一些环境因素和变量进行调节和修正,为未来商品猪生产中做好生物安全防疫工作提供支撑,为养猪业疫病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指引进行现代化商品猪生产。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地点与对象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dwyx/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