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色瓢虫幼虫取食同种及异种瓢虫卵的生长发育表现

摘要:瓢虫间普遍存在集团内捕食现象,这对农田生态系统中天敌的种群发生及其害虫控制产生影响。本研究在实验室环境下,以异色瓢虫为研究试虫,龟纹瓢虫卵、异色瓢虫卵以及蚜虫为实验材料,探究同种及异种瓢虫卵对异色瓢虫1龄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表明:异色瓢虫1龄幼虫取食蚜虫的发育历期(71.2 h)显著长于取食异色瓢虫卵和龟纹瓢虫卵的发育历期(分别为50.76 h 和59.16 h),其取食蚜虫的存活率(71.43%)显著低于取食异色瓢虫卵和龟纹瓢虫卵的存活率(分别为93.75%和91.43%),但异色瓢虫1龄幼虫取食蚜虫后2龄体增重(0.65 mg)是取食异色瓢虫卵和龟纹瓢虫卵后体增重的1.48倍和1.76倍(0.44 和0.37 mg)。研究结果说明,同种及异种卵对异色瓢虫1龄幼虫生长发育都有促进作用。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1 材料与方法 3
1.1试验地点和供试材料来源 3
1.2 试验方法 3
1.2.1 供试材料的饲养与选择 3
1.2.2 同种或异种卵对异色瓢虫1龄幼虫生长发育影响的观察 3
1.3 数据分析 3
2结果与分析 4
2.1同种及异种瓢虫卵对异色瓢虫1龄幼虫发育历期的影响 4
2.2同种及异种瓢虫卵对异色瓢虫1龄幼虫存活率的影响 4
2.3同种及异种瓢虫卵对异色瓢虫1龄幼虫体重的影响 5
3 讨论 5
致谢 6
参考文献 6 异色瓢虫幼虫取食同种及异种瓢虫卵的生长发育表现
引言
引言
人们常通过引入外来生物防治因子(biological control agent)对农田害虫进行生物防治。但是,外来生物防治因子可能会通过集团内捕食对本地天敌系统产生影响甚至威胁。因此,在外来生物防治因子释放利用之前,不仅要考虑该害虫的防治效果,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外来生物和当地生态系统中其他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集团内捕食作用。当然,对于不同的本地种之间,也需要深入解析彼此间的集团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内捕食作用,以便有针对性地革新天敌昆虫的保护利用措施,促进多种天敌的协同作用。 以IGP为主要形式之一的集团内相互作用关系(intraguild interactions)广泛地存在于绝大多数的生态系统中,其功能上的重要性现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IGP作用可以导致集团内捕食者之间的排斥、竞争性共存或稳定态的替换。这些都是关联着群落中各物种种群动态和群落结构稳定性的重要因子。研究IPG作用,在理论上可以阐释参与者之间的相互适应与生活史进化。充分认识IGP作用的内在本质和作用机理,对我们发展和完善更有效的生物防治理论和策略、增强生物控害的功能、推进生物防治工程的建设有重大的意义。
瓢虫的捕食性在害虫生物防治中所发挥的作用,早为人们所认识,并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加以研究、保护和利用。但是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解决。捕食性瓢虫种类多,捕食量大,能有效地控制害虫,减少环境污染,降低残毒的遗留量,同时能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因此对捕食性瓢虫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由于关于食物对瓢虫幼虫生长发育影响的实验较少,有限的对于影响异色瓢虫生长发育的实验研究表明食物变化对异色瓢虫生长发育的影响较光周期因素小[1] 。所以,本次实验是为了深入明确同种或异种瓢虫卵对瓢虫1龄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从而完善这方面的研究。本实验通过对异色瓢虫1龄幼虫喂食异色瓢虫卵、龟纹瓢虫卵、蚜虫三种不同食物,观察幼虫的体重变化、蜕皮时间、死亡率。研究食物对色瓢虫生长发育的影响,明确食物对异色瓢虫1龄幼虫发育历期、存活率、增重的影响。该研究在理论上可以丰富异色瓢虫幼虫期生长发育体系;在实践中一方面为人工繁殖异色瓢虫幼虫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人为控制幼虫生长发育可以更好地保护利用异色瓢虫,充分发挥该天敌昆虫在害虫防治中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对异色瓢虫生物入侵的研究及解决方法。
有关研究表明在瓢虫生长发育全过程中,分别用3种饲料饲养的结果表明,取食米蛾卵的两种瓢虫在低龄幼虫期即全部死亡;取食赤眼蜂蛹或桃蚜的瓢虫65.2%~84.6%均能羽化成虫,性比无差异;但取食赤眼蜂蛹的瓢虫,其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较取食桃蚜的显著延长,羽化的成虫体重也显著较轻。在瓢虫不同生长发育期(幼虫期和成虫期)喂饲不同饲料,对成虫产卵能力有明显的影响:幼虫期用赤眼蜂蛹、成虫期用赤眼蜂蛹或米蛾卵作饲料的瓢虫都不能产卵;幼虫期用桃蚜、成虫期用赤眼蜂蛹或米蛾卵作饲料的亦不能产卵;幼虫期用赤眼蜂蛹、成虫期用桃蚜作饲料的瓢虫能产少量的卵(221粒);幼虫期和成虫期全部用桃蚜作饲料产卵较多(404粒)[2]。 可以看出,不同的饲料对瓢虫的生长发育及繁殖能力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集团内捕食现象在瓢虫中十分常见且瓢虫是田间害虫蚜虫的主要天敌,可以推断瓢虫幼虫取食不同的瓢虫卵及蚜虫也会对瓢虫幼虫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影响。
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原产于亚洲地区,可取食多种蚜虫、粉虱、蓟马、松干蚧、粉蚧、木虱、叶螨及某些鳞翅目昆虫的幼虫和卵,目前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防治天敌,在我国乃至全世界农林生产中广泛应用,并发挥了极大的控害功效[36]。但是近年来,异色瓢虫对引入地其它捕食性瓢虫的入侵性危害日趋严重,直接威胁到当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安全,这与异色瓢虫的集团内捕食作用有密切的关系。国际上常以食蚜天敌为对象开展集团内捕食研究[4。国内也罕有对异色瓢虫的集团内捕食作用的研究。
集团内捕食现象在瓢虫中十分常见。很多捕食性瓢虫在自身种群密度过高或者食物量不足的情况下都会出现自残,这种现象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遗传和适应变化的结果。同胞之间的自残在幼虫刚刚孵化时就开始了。但异色瓢虫对同胞卵的自残率一般低于非同胞卵。研究发现,被杀雄细菌螺原体感染的1龄幼虫个体取食同胞卵的个数却要远大于未被感染个体。虽然感染与否对自残开始的时间影响不大,但自残行为会扩大细菌传播的范围。种群内自残比例会随着幼虫龄期的增加而不断上升,这可能是其对低营养水平环境的适应策略。自残会对各龄期幼虫体长和体质量的增量以及龄期长短产生重要影响,并且会持续影响成虫产卵量及孵化率。目前有研究表明,异色瓢虫会通过生产营养卵和个体迁移来降低自残发生的概率,但从根本上避免自残现象是十分困难的。在大规模异色瓢虫人工繁殖中,自残情况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7]。
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都是我国的本土种,并且在国内同域分布。异色瓢虫在很多国家是入侵种,作为蚜虫和其它一些昆虫的天敌被引进进行生物防治。但是近几年,在其入侵地中,它们会给其它同一生态位捕食性瓢虫种群造成极大的伤害,这不单单表现在争夺食物及生境资源上,在很多情况下是同资源种团内的捕食作用[89]。在入侵地,它们不仅对其它本地瓢虫种群的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更危害到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在国外的研究中,有多篇关于异色瓢虫与其它瓢虫间的集团内捕食作用的文献。其中,七星瓢虫摄食异色瓢虫卵存活率很低,但是异色瓢虫摄食七星瓢虫卵对其存活率的影响并不大[1011]。Kajita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现象,美国本土的七星瓢虫摄食异色瓢虫卵后全部于3 d之内死亡,但异色瓢虫摄食七星瓢虫卵后,对存活率的影响不大[12]。国内至今并没有做过类似的研究。在我国,龟纹瓢虫与异色瓢虫同域分布,且都是优势种。因此,本实验中选取异色瓢虫卵、龟纹瓢虫卵进行实验,比较在本土地区摄食异种卵时,是否对瓢虫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以确定瓢虫的这种入侵危害是原生特性还是引入地的适应性改良,为进一步解决为什么在入侵地会影响生物多样性等危害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zwbh/72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