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水稻秸秆青贮发酵品质的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讨添加纤维素酶和乳酸菌制剂对水稻秸秆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试验设对照组(CK)、乳酸菌制剂组(L)、纤维素酶添加组(3个不同添加水平X1、X2和X3)和纤维素酶+乳酸菌制剂组(X1L、X2L和X3L),青贮后第3,6,9,15,30和60天开窖取样分析水稻秸秆青贮饲料发酵品质。结果表明,添加纤维素酶较对照组改善了青贮发酵品质,但纤维素酶作用缓慢,青贮前期不能快速降低pH,导致青贮后期氨态氮/总氮值有所升高;添加乳酸菌制剂加速了青贮早期乳酸发酵进程,显著提高了乳酸含量,降低了pH值(P < 0.0
海滨雀稗pvhma3基因克隆及其序列分析
镉作为一种生物毒性最强的重金属元素,是影响植物生长和生态安全的重要胁迫因子。利用耐镉草坪草进行土壤重金属修复具有绿色、经济、环保的优势,耐镉草坪草资源挖掘及其耐镉分子机制解析能加快草坪草耐镉育种的进程。前期实验发现,海滨雀稗(Paspalum vaginatum)是耐镉性最强的暖季型草坪草,但其耐镉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已有研究发现heavy metal ATPase3(HMA3)正调控了植物耐镉性;本研究拟从海滨雀稗中克隆PvHMA3基因,并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序列聚类分析、跨膜区分析及其蛋白修饰位点检测
海滨雀稗镉胁迫响应的代谢组学分析
镉世界上最严重污染的重金属之一,严重抑制植物的生长发育,海滨雀稗具有较强的耐镉性能,研究海滨雀稗耐镉代谢生理生化机制,可为利用海滨雀稗进行土壤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海滨雀稗‘Seaspray’为材料,在镉胁迫条件下,分析海滨雀稗代谢组分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海滨雀稗叶片中,受镉胁迫显著影响的物质有有机酸类6种,糖类10种,醇类2种,氨基酸类1种;而在根系中,受镉胁迫显著影响的物质有有机酸类10种,糖类13种,醇类3种,其他类7种。
湿害胁迫下不同耕作方式对甜高粱产量性状及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湿害胁迫比较严重的国家,尤其是南方地区常年降水较多,易形成湿害,会对甜高粱的产量及内在生理指标造成影响。本试验为探究湿害胁迫对甜高粱产量性状和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设计了平作和垄作两个处理,在甜高粱的3叶期对其进行9d的渍水处理,在渍水处理的0,3,6,9d对其抗氧化酶系统活性进行测定比较,分阶段性进行4次取样测定其产量性状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垄作耕作方式下的茎粗、叶数、叶面积指数都显著高于平作,其他产量性状也都表现为垄作大于平作的趋势。垄作的耕作方式下的抗氧化酶系统活性变化表现为更适应湿害
牧草叶蛋白生产技术研究
本实验以紫花苜蓿、红三叶为原料,用加热法提取叶蛋白。首先进行单因素试验,确定出稀释倍数、浸提时间、浸提温度的最佳浸提条件,絮凝时间 、絮凝温度对叶蛋白絮凝的影响。然后以单因素试验的最优试验参数为依据,采用三因素正交实验来确定叶蛋白提取的最优生产工艺。实验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叶蛋白最适浸提条件为浸提温度为30℃,稀释倍数为16倍,浸提时间为10min,其最大提取率为51.72μg·mL-1。红三叶叶蛋白最适浸提条件为浸提温度为40℃,稀释倍数为20倍,浸提时间50min,提取率为3.59%。
种植密度对甜高粱青贮品质的影响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优质牧草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由于我国南方农区特殊的气候土壤条件,导致很多牧草在该地区生长表现不尽人意,而甜高粱已经被证明在该地区有巨大的生产潜力。因此,本试验以“大力士”甜高粱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种植密度对青贮品质的影响,以便为甜高粱栽培和利用提供实验依据。试验设置了25.0万株/hm2 ,33.3万株/hm2 和50.0万株/hm2 三个种植密度,分析了种植密度对甜高粱农艺性状、饲草产量和营养价值的影响,以及对甜高粱的青贮品质和青贮饲料的营养价值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种
种植密度对甜高粱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在华东地区,青贮玉米因土壤、气候条件的不适宜,产量和质量受到很大影响,而甜高粱因适应性强、抗逆性强的优势使其能够替代玉米,用作该地区的青贮饲料作物。根据前人研究,种植密度对甜高粱的高产和稳产有重要的影响。本试验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设置了25.0万株/hm2 、33.3万株/hm2 和50.0万株/hm2三个种植密度,比较研究了密度对甜高粱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确定其在华东地区适宜的种植密度。结果表明当种植密度达到50.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但甜高粱株高、茎粗、叶片数、叶面积等农艺性状均较低,且营养品质
蒺藜苜蓿mtric8基因的克隆及过量表达
豆科的模式植物——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目前是研究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共生互作过程中信号调控的理想材料。植物中有一类特殊的小G蛋白ROP,其在囊泡的运输、信号的转导以及细胞的极性生长历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而本文中的RIC家族是基于ROP的一种下游效应子。本研究通过建立高效的蒺藜苜蓿遗传转化体系,将RIC家族中的一个基因MtRIC8进行克隆及遗传转化,为进一步研究其在结瘤因子诱导的根毛变形过程中的功能以及研究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互作信号调控机理奠定基础。实验结果综述为以下(1)采用
细胞衰老中可变剪接与选择性多聚腺苷酸化的耦联关系研究
细胞衰老是一个重要的生物学过程,是个体衰老的基础,并且是一种重要的抗癌机制。在细胞衰老的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的生理生化过程,基因的表达也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包括转录层面的调控以及转录后调控。而转录过程中,可变剪接(Alternative Splicing,AS)和选择性多聚腺苷酸化(Alternative Polyadenylation,APA)是重要的调控过程,并且都对细胞衰老产生一定的影响,且在细胞衰老过程中发生着显著的变化。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尤其是第二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
绿盲蝽毒死蜱抗性品系中p450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变化
为明确细胞色素P450在绿盲蝽毒死蜱抗性中的作用,本文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了绿盲蝽毒死蜱抗性品系中细胞色素P450超基因家族的表达水平,同时利用实时定量PCR方法验证了相应P450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转录组数据分析表明在绿盲蝽体内共有75个P450基因,与敏感品系SLF和BZS相比,毒死蜱抗性品系BZR中共有6个P450基因表达量显著上升,分别为CYP6A20、CYP6A14、CYP6X1v1、CYP6B6、CYP6BS1、以及CYP4ac1。而实时定量PCR验证的结果则表明在BZR品系中仅CYP6B6、
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rsmb基因致病相关功能分析
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Pectobacterterium carotovorum subsp. carotovorum, 以下简称Pcc)是引起细菌性软腐病的重要病原菌。它寄主广泛,可侵染多种经济作物及观赏性植物,并且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实验通过基因进行定向敲除,获得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rsmB基因的缺失突变株,完成游动性、沉降性、生物膜测定等生物学特性测定、白菜叶柄致病性测定以及果胶酶、蛋白酶、纤维素酶等致病因子测定,探索rsmB基因的缺失突变株与Pcc致病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