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规模猪场保育阶段链球菌和副猪嗜血杆菌混合感染防治

某规模猪场保育阶段链球菌和副猪嗜血杆菌混合感染防治[20200507190125]
摘要:对安泰集团广德县猪场的6781头保育猪在2014年3月至5月间猪链球菌和副猪嗜血杆菌混合感染的发病情况、治疗方法、治疗效果和预防措施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发病332例,占保育猪总数的4.90%;死亡8头,占发病总数的2.41%;淘汰11头,占发病总数的3.31%;采用两种方案对321头病猪进行治疗,两种方案法治愈率差异不大,平均治愈率达97.51%。该场主要从环境控制、饲养管理、针对性保健、疫苗免疫等方面进行预防,措施得当,但执行不够严格,成为两种疾病散发的诱因。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关键字:猪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保育仔猪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1材料与方法1
1.1病例来源和流行病学1
1.2研究对象2
1.3病例诊断2
1.3.1临床症状2
1.3.2病理解剖2
1.3.3实验室诊断3
1.4 治疗3
1.4.1方法13
1.4.2方法2 3
1.5数据收集整理3
2 结果4
2.1发病率与死亡率4
2.2病猪治疗效果4
2.3预防方案4
2.3.1环境控制4
2.3.2饲养管理4
2.3.3针对性保健5
2.3.4疫苗免疫5
3讨论5
致谢6
参考文献6
某规模猪场保育阶段链球菌和副猪嗜血杆菌混合感染防治
引言
随着养猪行业不断发展,疫病防治形势更为复杂,副猪嗜血杆菌和猪链球菌混合感染的发生和危害日益严重。特别是受到应激较大和免疫功能没有发育成熟的保育阶段仔猪更易出现混合感染。混合感染的发生,不仅使病猪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复杂多变,而且还容易导致病例的错误诊断,错过最佳防治时机,给规模化猪场造成严重损失。据实地调查,广德地区一些规模猪场时有发生猪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混合感染。笔者在广德安泰集团实习期间对该猪场的发病情况和防治方案进行了研究,旨在评估其防治效果,总结其有效防治方法以供借鉴。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和流行病学
安泰集团广德县猪场现有1200头母猪,在2010年之前“高热病”频发。自20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10年接种高致病性变异蓝耳疫苗(JXa-1)使用后,连续三年猪场生产稳定,成绩逐步上升。但自2013年初,各阶段猪群均出现阶段性的不稳定,产房与保育细菌性疾病逐渐增多,保育成活率稍有下降。每批次保育猪群的链球菌发病率相对较高,达5%。副猪嗜血杆菌多与链球菌混合感染,保育阶段发病率在1%~2%。
1.2 研究对象
3月1日~5月16日期间,21日龄仔猪进入保育舍,56日龄转出,共计16个批次,6781头仔猪。
1.3 病例诊断
主要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和实验室检查确诊。
1.3.1临床症状
1.3.1.1链球菌感染 分为三种类型。急性败血型:病猪体温达41~43 ℃,眼结膜潮红,吃食减少,流泪,有浆液性鼻液,呼吸困难,出现跛行;腹下、四肢、耳尖有紫斑(图1)。多在2~4天内死亡。
脑膜炎型:体温升高,厌食、便秘,有浆性或粘性鼻液。病猪很快出现神经症状,四肢共济失调、磨牙、转圈运动,四肢呈游泳状,有的昏迷不醒。有一部分病猪发生关节肿大化脓。病程1~2天。
亚急性和慢性:由以上两种转化而来。病猪咽部、颈部淋巴结、颌下淋巴结化脓。淋巴结肿大,有热痛,采食、咀嚼、吞咽困难,部分出现呼吸困难。病程3~5周,一般不会死亡,个别体质较弱的除外。伴发有关节炎和心内膜炎时,病猪体温时高时低,精神食欲时好时坏,一只或多只关节肿大;跛行或不能站立,消瘦、衰弱或突然恶化而死亡[1]。
1.3.1.2 副猪嗜血杆菌感染 分为两种类型。急性型:多发生于体况良好的仔猪,病猪体温升高到40.5~42℃,早期眼睛发红,部分病猪流泪,病猪皮肤潮红,严重者呈暗红色,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呼吸急促,腹式呼吸。鼻孔有粘液性及浆液性分泌物。关节肿胀(图2),出现跛行,步态僵硬,疼痛,严重的出现颤抖、共济失调。眼脸周围皮下水肿、关节水肿。最急性病猪可在4 天内突然死亡。急性病例治愈存活后仍有呼吸道症状,发育不良。
慢性型:不多见,病猪呈现进行性消瘦,发病后期病猪皮肤逐渐苍白,变紫,被毛粗乱。关节肿大,耳尖发绀,全身淋巴结,尤其是腹股沟淋巴结明显肿大。咳嗽,张口喘气,呈腹式呼吸,少数病猪出现耳根部发凉。有些病猪出现心源性水肿,在离心脏较远,血液循环较慢的后肢关节腔及关节腔附近皮下,可见浅黄色胶冻状水肿液[2]。
图1 腹下、四肢、耳尖有大量出血性紫斑 图2 前肢关节肿大
1.3.2 病理剖检
对死猪或发病严重的猪进行剖检,可见病猪体表有大面积瘀斑,呈现蓝紫色,耳朵、腹下、胸部和四肢末端有明显蓝紫色,可视粘膜发绀,触摸到腹股沟浅淋巴结、颌下淋巴结肿大;剖开后可见皮下结缔组织广泛出血;气管黏膜鲜红,并充满大量淡红色泡沫。
腹腔检查,可见腹水增多,呈淡黄色,腹腔脏器与腹壁发生粘连。肝脏淤血,呈紫黑色,周围有较薄的纤维素包膜,肝门淋巴结出血肿大;胆囊壁呈胶冻样水肿。脾脏肿大,蓝紫色;胃、肠浆膜、粘膜出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肾脏纵切面可见点状出血斑;膀胱黏膜充血、出血,尿液浑浊。
胸腔检查,可见胸腔内有淡红色渗出液和絮状纤维素,肺门淋巴结出血肿大,肺脏肿大,呈暗红色,表面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并与胸壁、心包膜粘连,肺切面有出血灶。剪开心包腔,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见心包液浑浊呈淡红黄色且明显增多。心外膜有一层灰白色绒毛,心内膜有少量点状出血,心肌松弛。心腔内血液凝固不良。
切开后肢肿大的关节,可见关节液增加,呈淡黄色,略微浑浊,关节面粗糙。
1.3.3.实验室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进行及时治疗,但确诊还需进行病原的分离鉴定、血清学诊断等实验室诊断。细菌的分离培养对确诊是必要的,但受限于猪场实验条件,成功率低。
1.3.3.1 镜检 用病死猪肝组织、心血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检出革兰氏阳性球形菌体,无芽孢,大多成对或单个,有的形成荚膜,判断为猪链球菌[3]。无菌采取病猪关节积液、心包液涂片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菌体,呈球状、杆状菌体,为副猪嗜血杆菌[4]。
1.3.3.2 细菌分离培养 将采集的病死猪肝脏、肺分别剪碎、研磨、离心后取沉淀物,用划线法接种于血液琼脂平板培养基上,在 37℃条件下,经 24h 恒温培养后,观察到血液琼脂平板培养基表面有一个细小的灰白色半透明圆形、光滑、凸起、边缘整齐的菌落,周围有一圈透明溶血环。经革兰氏染色镜检为阳性球菌,多数成单球或双球状,少数呈短链状。没有观察到典型的副猪嗜血杆菌菌落。副猪嗜血杆菌生长需要V因子或NAD[5],分离培养失败。
将急性发病病死猪的肝脏炎区、心血、肝和胸水离心后,取沉积物分别接种于血液琼脂平皿中。在37℃温箱内培养24 h后观察,没有可见菌落,继续培养到48h,观察到平皿表面长出许多针头大,灰白色半透明,圆形隆起,边缘整齐的菌落,挑取一个菌落进行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看到大小不一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细杆状的最多。
1.4 治疗
对无治疗价值的病猪及时淘汰、隔离病猪并且保育舍内外消毒、药物防治 、 疫苗免疫注射等综合措施。 对发病猪使用足够剂量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并且对整个保育阶段猪群进行药物预防和营养调控。治疗方案主要有两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dwyx/101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