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企业经营模式的分析
随着中国生猪出栏量的不断增加,目前中国正处于生猪养殖生产方式的重要转型时期——大型企业逐渐成为主导力量,但其具体的经营模式各有不同。本文选择了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立华牧业有限公司和河南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三家国内具有代表性的且有不同经营模式的生猪养殖企业,从其生产管理模式、经营方式、组织结构、赢利途径等作一一比较,以厘清在不同资源(资金、土地、管理等)配置条件下养猪生产的合适模式,为养猪业的发展提出一个参考。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或绪论)1
1 公司简介1
1.1 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1
1.2 江苏立华牧业有限公司2
1.3 河南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2
2 三种模式的比较2
2.1 生产和管理模式2
2.1.1 温氏“公司+农户”2
2.1.2 立华“公司+基地+农户”2
2.1.3 牧原“一体化”3
2.2 经营模式3
2.2.1 公司与农户的关系3
2.2.2 农户承担的风险3
2.2.3 农户的饲养态度3
2.3 公司的投入和成本3
3 农户年收入 4
4 讨论与分析 4
4.1 从农户角度4
4.2 从公司角度4
4.3 经营模式分析5
致谢5
参考文献6
附录 农户问卷调查表6
养猪企业经营模式的分析
引言
中国是一个养猪大国,但不是一个养猪强国,现代养猪生产中的主要环节如种源、饲料技术、疫病防控技术等与养猪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近二十年来,通过引进、合资等方式,中国的养猪生产有了迅速的提高,饲养的品种、饲喂的饲料、疫病的防控等基本与国外同步,但在养猪生产方式上因国情不同,导致与国外生产方式有较大差别。如目前美国[1]多以大型企业为主,大企业养猪占生产的主要是份额,少部份为小散户以联合体的方式提供存在。欧洲[2]多以小企业生产联合体的方式进行养猪生产。我国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目前正处于养猪生产方式重要的转型期,以小规模农户养殖的方式不断减少,大型企业如温氏成为养猪生产的中坚力量[3、4]。温氏2014年上市肉猪数达1300万头,名列世界第二大养猪企业。但大多数中国养猪企业还是以小而散为主,近几年来牧原、雏鹰等养猪企业先后上市,在资本的推动下发展中国养猪企业快速增长。目前温氏、立华、牧原等企业在养猪生产模式上各有不同,有必要对其生产模式、经营方式、组织结构、赢利途径等作一比较,以厘清在不同资源(资金、土地、管理等)配置条件下养猪生产的合适模式,为养猪业的发展提出一个参考。
1 公司简介
1.1 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温氏集团[5]采用“公司+农户”的经营生产模式。由公司供应农户商品仔猪、饲料、兽药等物化生产资料,对产品实现统一回收。公司还提供统一技术与管理标准;其中技术标准包括免疫程序、保健程序等,管理标准指的是各类猪种各阶段的饲养方案。农户按统一标准,自行搭建猪舍进行商品猪养殖,待商品猪达到一定的规格(上市体重或上市日龄)后,公司保价回收和销售,最后统一核算金额。此模式下农户成为公司的契约养殖户,不承担市场风险。
目前普遍认为“公司+农户”可以[6]带动农民养猪致富;公司占用土地少,固定资产投资小,企业扩张速度快。但公司和农户利益分配失衡[7];饲养管理和疫病风险大;存在较大食品安全隐患[8];违约问题严重,农民弃养等导致企业回收肥猪、收回赊款风险较大[9、10]。
1.2 江苏立华牧业有限公司
立华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生产模式[11]。虽说本质上也是“公司+农户”,但存在着差别:企业按统一标准投资建造猪舍,并且提供农民猪苗、饲料、兽药、技术指导和技术人员服务以及防疫和技术管理,农户交纳适当保证金后在基地内进行封闭式养殖[12],成为公司的契约农户,最终由公司负责回收和销售商品猪。
此模式的优势为:减少了育肥阶段饲养管理和疾病的风险;降低了回收育肥猪和资金回笼的风险。可是[6]公司固定资产投资增大、占地面积多、扩张速度变慢;环保集中处理压力增大。
1.3 河南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牧原企业[13]采用的是“自繁自养自加工”的一体化模式,形成一条生猪育种、种猪扩繁、商品猪饲养为一体的完整封闭式生猪产业链[14]。猪场的建设、饲养、固定设备等均由企业投资,农户与公司签订合同形成雇佣关系后,统一养殖、统一供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分阶段饲养。
牧原式养殖的管理及疫病风险最低,食品安全性得到保障;但公司固定资产投资大,环保压力大[15]。
2 三种模式的比较
2.1 生产和管理模式
2.1.1 温氏“公司+农户” 公司设有种猪场,由公司统一管理,能够较好地控制其生产环节,因此种猪具有较高生产水平。保育场(舍)没有单独设立,由农户在商品猪场中划出一小片区域适当增加投资进行保育猪的饲养。农户饲养25日龄(断奶后23天)苗猪至175日龄,即共饲养150天后由企业收购,此举对农户饲养质量要求较高,但农民养猪都较为细心,倘若技术人员辅导到位,还是可以获得较高的生产成绩。但对于农民来说,因为需要建设保育舍和饲养保育猪,投入增加、管理要求也变高,而且由于现阶段生猪养殖环保压力增大,农户发展较为困难。同时,农民在各自养殖场内进行养殖,企业对农户的控制力弱,农户出于利益最大化,难免会使用通过其他渠道得到的饲料和药品等,甚至还有可能使用违禁药品,这些均会造成产品的质量下降;还有部分农民会外购掺入猪苗补栏,行情好时偷卖肥猪,行情差时谎报死淘率。
2.1.2 立华“公司+基地+农户” 种猪由公司统一饲养,仔猪21日龄断奶后转至公司保育舍。育肥舍由农户进场契约代养,公司提供给农户70日龄的育肥猪,在饲养105天后,公司回收175日龄的商品猪。此模式可大大缩减农户饲养周期、增加年饲养批次,并且农户无需增加保育的投入,即便是饲养量相同的情况下,农民也可增加收入。而且,农户进场饲养还可有效控制“公司+农户”模式下产生的“偷买偷卖”。
以前立华保育舍由公司员工饲养,但近期发现员工在管理上责任心不如农民饲养,现正逐步过渡到保育猪也承包给农户代养。
2.1.3 牧原“一体化” 牧原采用的是“分阶段、流程化”的生产工艺,将生猪养殖分为“配种妊娠分娩保育育成”五个阶段并配置不同的猪舍。一体化模式可对生产过程进行严格控制,并且采用一些更科学的、先进的饲养方式,如[16]早期隔离断奶(1214d断奶)、分胎次饲养、多点式饲养、一对一专栏与不混群、自动化饲喂等饲养组织方式。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或绪论)1
1 公司简介1
1.1 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1
1.2 江苏立华牧业有限公司2
1.3 河南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2
2 三种模式的比较2
2.1 生产和管理模式2
2.1.1 温氏“公司+农户”2
2.1.2 立华“公司+基地+农户”2
2.1.3 牧原“一体化”3
2.2 经营模式3
2.2.1 公司与农户的关系3
2.2.2 农户承担的风险3
2.2.3 农户的饲养态度3
2.3 公司的投入和成本3
3 农户年收入 4
4 讨论与分析 4
4.1 从农户角度4
4.2 从公司角度4
4.3 经营模式分析5
致谢5
参考文献6
附录 农户问卷调查表6
养猪企业经营模式的分析
引言
中国是一个养猪大国,但不是一个养猪强国,现代养猪生产中的主要环节如种源、饲料技术、疫病防控技术等与养猪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近二十年来,通过引进、合资等方式,中国的养猪生产有了迅速的提高,饲养的品种、饲喂的饲料、疫病的防控等基本与国外同步,但在养猪生产方式上因国情不同,导致与国外生产方式有较大差别。如目前美国[1]多以大型企业为主,大企业养猪占生产的主要是份额,少部份为小散户以联合体的方式提供存在。欧洲[2]多以小企业生产联合体的方式进行养猪生产。我国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目前正处于养猪生产方式重要的转型期,以小规模农户养殖的方式不断减少,大型企业如温氏成为养猪生产的中坚力量[3、4]。温氏2014年上市肉猪数达1300万头,名列世界第二大养猪企业。但大多数中国养猪企业还是以小而散为主,近几年来牧原、雏鹰等养猪企业先后上市,在资本的推动下发展中国养猪企业快速增长。目前温氏、立华、牧原等企业在养猪生产模式上各有不同,有必要对其生产模式、经营方式、组织结构、赢利途径等作一比较,以厘清在不同资源(资金、土地、管理等)配置条件下养猪生产的合适模式,为养猪业的发展提出一个参考。
1 公司简介
1.1 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温氏集团[5]采用“公司+农户”的经营生产模式。由公司供应农户商品仔猪、饲料、兽药等物化生产资料,对产品实现统一回收。公司还提供统一技术与管理标准;其中技术标准包括免疫程序、保健程序等,管理标准指的是各类猪种各阶段的饲养方案。农户按统一标准,自行搭建猪舍进行商品猪养殖,待商品猪达到一定的规格(上市体重或上市日龄)后,公司保价回收和销售,最后统一核算金额。此模式下农户成为公司的契约养殖户,不承担市场风险。
目前普遍认为“公司+农户”可以[6]带动农民养猪致富;公司占用土地少,固定资产投资小,企业扩张速度快。但公司和农户利益分配失衡[7];饲养管理和疫病风险大;存在较大食品安全隐患[8];违约问题严重,农民弃养等导致企业回收肥猪、收回赊款风险较大[9、10]。
1.2 江苏立华牧业有限公司
立华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生产模式[11]。虽说本质上也是“公司+农户”,但存在着差别:企业按统一标准投资建造猪舍,并且提供农民猪苗、饲料、兽药、技术指导和技术人员服务以及防疫和技术管理,农户交纳适当保证金后在基地内进行封闭式养殖[12],成为公司的契约农户,最终由公司负责回收和销售商品猪。
此模式的优势为:减少了育肥阶段饲养管理和疾病的风险;降低了回收育肥猪和资金回笼的风险。可是[6]公司固定资产投资增大、占地面积多、扩张速度变慢;环保集中处理压力增大。
1.3 河南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牧原企业[13]采用的是“自繁自养自加工”的一体化模式,形成一条生猪育种、种猪扩繁、商品猪饲养为一体的完整封闭式生猪产业链[14]。猪场的建设、饲养、固定设备等均由企业投资,农户与公司签订合同形成雇佣关系后,统一养殖、统一供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分阶段饲养。
牧原式养殖的管理及疫病风险最低,食品安全性得到保障;但公司固定资产投资大,环保压力大[15]。
2 三种模式的比较
2.1 生产和管理模式
2.1.1 温氏“公司+农户” 公司设有种猪场,由公司统一管理,能够较好地控制其生产环节,因此种猪具有较高生产水平。保育场(舍)没有单独设立,由农户在商品猪场中划出一小片区域适当增加投资进行保育猪的饲养。农户饲养25日龄(断奶后23天)苗猪至175日龄,即共饲养150天后由企业收购,此举对农户饲养质量要求较高,但农民养猪都较为细心,倘若技术人员辅导到位,还是可以获得较高的生产成绩。但对于农民来说,因为需要建设保育舍和饲养保育猪,投入增加、管理要求也变高,而且由于现阶段生猪养殖环保压力增大,农户发展较为困难。同时,农民在各自养殖场内进行养殖,企业对农户的控制力弱,农户出于利益最大化,难免会使用通过其他渠道得到的饲料和药品等,甚至还有可能使用违禁药品,这些均会造成产品的质量下降;还有部分农民会外购掺入猪苗补栏,行情好时偷卖肥猪,行情差时谎报死淘率。
2.1.2 立华“公司+基地+农户” 种猪由公司统一饲养,仔猪21日龄断奶后转至公司保育舍。育肥舍由农户进场契约代养,公司提供给农户70日龄的育肥猪,在饲养105天后,公司回收175日龄的商品猪。此模式可大大缩减农户饲养周期、增加年饲养批次,并且农户无需增加保育的投入,即便是饲养量相同的情况下,农民也可增加收入。而且,农户进场饲养还可有效控制“公司+农户”模式下产生的“偷买偷卖”。
以前立华保育舍由公司员工饲养,但近期发现员工在管理上责任心不如农民饲养,现正逐步过渡到保育猪也承包给农户代养。
2.1.3 牧原“一体化” 牧原采用的是“分阶段、流程化”的生产工艺,将生猪养殖分为“配种妊娠分娩保育育成”五个阶段并配置不同的猪舍。一体化模式可对生产过程进行严格控制,并且采用一些更科学的、先进的饲养方式,如[16]早期隔离断奶(1214d断奶)、分胎次饲养、多点式饲养、一对一专栏与不混群、自动化饲喂等饲养组织方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dwyx/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