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肉动物禽源流感防治的初步研究
H5N1 AIV能够自然感染除人以外的哺乳动物并且导致其发病死亡。为了防止食肉动物大规模爆发禽流感疫情,上海某动物园对东北虎、白虎、非洲狮、猎豹等食肉动物进行禽流感疫苗的注射免疫。对免疫效果进行了评估,发现免疫检测不合格的动物及时进行补免,确保动物园不发生疫情,调查结果表明,初次免疫H5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Re-6+Re-7株)可使大型食肉动物免疫抗体合格率合格,可有效预防禽流感感染。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试验材料1
1.1主要试剂1
1.1.1红细胞1
1.1.2血清样品2
1.1.3疫苗2
1.2 主要耗材及仪器2
1.3试验方法2
2结果与分析 2
3讨论2
3.1禽流感概述2
3.2 H5N1禽流感病毒的血凝特性3
3.3 禽流感病毒对食肉动物的危害4
3.4 猫科动物与 H5N1 亚型流感病毒感染4
3.5 禽流感疫苗对食肉动物的防治效果 5
致谢6
参考文献6
食肉动物禽源流感防治的初步研究
引言
目前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HPAI)在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多个国家不断发生,导致大量禽类和鸟类因病死亡或被捕杀,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公共卫生方面,自 2003 年起继 1997 年之后又相继出现了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事件,感染的频次和数量还有不断增高的趋势,截止 2006 年 4 月 6日已有 192 人,其中 109 人死亡。与此同时,禽流感病毒跨越禽类感染其它哺乳动物的现象也不断发生。禽流感病毒有可能通过变异或重组获得在哺乳动物间以及人与人之间水平传播的能力,从而引起流感大流行。预防和控制这种可能的传播是目前全球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最首要的任务。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评估禽流感疫苗在食肉动物免疫效果,以期为野生动物禽流感的防控研究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 主要试剂
1.1.1 红细胞
鸡红细胞悬液,鸡红细胞采自健康 SPF 鸡,经稀释液洗涤.离心 3次,取红细胞泥按体积比用 PBS稀释,配制成 0.5%的红细胞悬液,4℃保存备用。
1.1.2 血清样品
所有血清均经56℃灭活30mim,70℃ 冰箱保存.标准阳性血清为鸡 H5亚型阳性血清,购自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受体破坏酶 (RDE) 购自 SigmaAldrich
1.1.3 疫苗
疫苗来自国内某企业生产的H5亚型禽流感(Re6+Re7株)疫苗。
1.2 主要耗材及仪器
96孔“V”形微量反应板、定量移液器(25μl)、滴头、微型振荡器、恒温箱、离心机等。
1.3 试验方法
1.3. 1 H5亚型禽流感(Re6+Re7株)疫苗对食肉动物的免疫效果检测
某动物园随机挑选13只食肉动物(东北虎,猎豹,白虎,非洲狮),10月龄首免H5亚型禽流感(Re6+Re7株)疫苗,臀部皮下注射,按每100kg体重注射1mL,每个点位注射1ml;1个月后二免该疫苗,臀部皮下注射,按100kg体重注射0.5 mL,每个点位注射0.5ml。分别于首免之前、首免后14d及二免后14d,采集血清通过HI试验进行H5亚型禽流感抗体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知,对于免疫之前没有母源抗体的食肉动物,免疫H5亚型禽流感(Re6+Re7株)灭活疫苗,在首免后14d部分动物部分产生了针对Re6和Re7的抗体。所免疫的动物对于re6和re7的免疫应答反应不一致: re6的抗体平平均效价低于4log2,达不到农业部的抗体保护要求,免疫合格率都不高于40%; Re7的抗体平均效价高于4log2,可达到农业部的抗体保护要求,合格率高于70%。首免和二免后14d,Re7抗体水平明显高于Re6抗体水平,提示食肉动物对Re7的免疫应答反应强于对Re6的免疫应答。
由数据可知,对于体内存在较高母源抗体水平的食肉动物,通过免疫H5亚型禽流感(re6+re7株)灭活疫苗,在首免后14天食肉动物针对re6和re7的抗体水平均有所提升(从7log2到10log2)。表明高水平的母源抗体能够影响H5亚型禽流感(re6+re7株)灭活疫苗免疫后在短期内(首免后14天)抗体水平的升高。二免后,动物的抗体水平有较小提高,re6、re7的免疫抗体效价分别提高了0.33log2、0.54log2,re7的免疫合格率可达到80%以上,表明H5亚型禽流感(re6+re7株)灭活疫苗初次免疫后能够在食肉动物群产生很好的免疫保护。
3 讨论
3.1 禽流感病毒
禽流感典型病毒粒子呈球形状,直径80~120nm,平均为100nm[1]。特别是某些毒株初次分离时,常呈丝状,丝状体长短不一,长者可达数微米,但经鸡胚和细胞培养物连续传代后可变为球形[2]。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它是指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动物传染病,常发生在禽,有时也发生在低等哺乳类动物,至今在人仅有偶发病例。其主要症状表现为从亚临床感染到轻重度的呼吸道感染,产蛋下降甚至严重致死性疾病,其严重程度取决于病毒毒株以及被感染禽的种类,日龄和有无并发症等因素。其中H5和H7:两个血清型可以引起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以传播快、发病快、死亡率高为特征,常可导致感染鸡群的全军覆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A类烈性传染病,并被列入国际卫生武器公约动物类传染病名单[3]。中致病性的主要指H9N2和 H6N8亚型毒株,其他的毒株均为低的、非致病性的。禽流感病毒不仅会给养禽、畜牧业带来灾难性的破坏,而且对公共健康也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禽流感的危害已引起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尤其自1997年香港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后,禽流感感染人不断增多,我国内地近来人群中也出现了禽流感病死病例,流行范围不断扩大,给全球的养禽业市场造成很大冲击,同时给人类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禽流感病毒是单股负链分节段的RNA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正黏病毒科有5个属,即甲型 流 感 病 毒 属 (Influenza virus A) 、 乙 型 流 感 病 毒 属(Influenza virus B)、丙型流感病毒属(Influenza virus C)、索戈托病毒属(Thogoto virus)[4]和传染性鲑鱼贫血症病毒属(Isavirus)[5]。根据其病毒核蛋白(NP)和基质蛋白(MS)抗原性的不同,可分为A、B、C 3个血清型[6]。A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致病力的不同,分为高致病性病毒(HPAIV)、中致病病毒(MPAIV)和低(或者不)致病病毒(LPAIV)3种[7]。禽流感分为非致病性、低致病性、高致病性禽流感三大类,前两类发病症状较轻,对养禽业造成的影响相对较小,属于温和性禽流感,而高致病性禽流感一旦暴发,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给养禽业造成毁灭性打击,同时危害人类生命安全[8]。本病主要为接触传染,水平传播,其发病受季节的影响,但又不完全受季节的限制,热冷应激常常是诱发本病的重要因素[9]。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试验材料1
1.1主要试剂1
1.1.1红细胞1
1.1.2血清样品2
1.1.3疫苗2
1.2 主要耗材及仪器2
1.3试验方法2
2结果与分析 2
3讨论2
3.1禽流感概述2
3.2 H5N1禽流感病毒的血凝特性3
3.3 禽流感病毒对食肉动物的危害4
3.4 猫科动物与 H5N1 亚型流感病毒感染4
3.5 禽流感疫苗对食肉动物的防治效果 5
致谢6
参考文献6
食肉动物禽源流感防治的初步研究
引言
目前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HPAI)在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多个国家不断发生,导致大量禽类和鸟类因病死亡或被捕杀,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公共卫生方面,自 2003 年起继 1997 年之后又相继出现了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事件,感染的频次和数量还有不断增高的趋势,截止 2006 年 4 月 6日已有 192 人,其中 109 人死亡。与此同时,禽流感病毒跨越禽类感染其它哺乳动物的现象也不断发生。禽流感病毒有可能通过变异或重组获得在哺乳动物间以及人与人之间水平传播的能力,从而引起流感大流行。预防和控制这种可能的传播是目前全球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最首要的任务。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评估禽流感疫苗在食肉动物免疫效果,以期为野生动物禽流感的防控研究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 主要试剂
1.1.1 红细胞
鸡红细胞悬液,鸡红细胞采自健康 SPF 鸡,经稀释液洗涤.离心 3次,取红细胞泥按体积比用 PBS稀释,配制成 0.5%的红细胞悬液,4℃保存备用。
1.1.2 血清样品
所有血清均经56℃灭活30mim,70℃ 冰箱保存.标准阳性血清为鸡 H5亚型阳性血清,购自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受体破坏酶 (RDE) 购自 SigmaAldrich
1.1.3 疫苗
疫苗来自国内某企业生产的H5亚型禽流感(Re6+Re7株)疫苗。
1.2 主要耗材及仪器
96孔“V”形微量反应板、定量移液器(25μl)、滴头、微型振荡器、恒温箱、离心机等。
1.3 试验方法
1.3. 1 H5亚型禽流感(Re6+Re7株)疫苗对食肉动物的免疫效果检测
某动物园随机挑选13只食肉动物(东北虎,猎豹,白虎,非洲狮),10月龄首免H5亚型禽流感(Re6+Re7株)疫苗,臀部皮下注射,按每100kg体重注射1mL,每个点位注射1ml;1个月后二免该疫苗,臀部皮下注射,按100kg体重注射0.5 mL,每个点位注射0.5ml。分别于首免之前、首免后14d及二免后14d,采集血清通过HI试验进行H5亚型禽流感抗体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知,对于免疫之前没有母源抗体的食肉动物,免疫H5亚型禽流感(Re6+Re7株)灭活疫苗,在首免后14d部分动物部分产生了针对Re6和Re7的抗体。所免疫的动物对于re6和re7的免疫应答反应不一致: re6的抗体平平均效价低于4log2,达不到农业部的抗体保护要求,免疫合格率都不高于40%; Re7的抗体平均效价高于4log2,可达到农业部的抗体保护要求,合格率高于70%。首免和二免后14d,Re7抗体水平明显高于Re6抗体水平,提示食肉动物对Re7的免疫应答反应强于对Re6的免疫应答。
由数据可知,对于体内存在较高母源抗体水平的食肉动物,通过免疫H5亚型禽流感(re6+re7株)灭活疫苗,在首免后14天食肉动物针对re6和re7的抗体水平均有所提升(从7log2到10log2)。表明高水平的母源抗体能够影响H5亚型禽流感(re6+re7株)灭活疫苗免疫后在短期内(首免后14天)抗体水平的升高。二免后,动物的抗体水平有较小提高,re6、re7的免疫抗体效价分别提高了0.33log2、0.54log2,re7的免疫合格率可达到80%以上,表明H5亚型禽流感(re6+re7株)灭活疫苗初次免疫后能够在食肉动物群产生很好的免疫保护。
3 讨论
3.1 禽流感病毒
禽流感典型病毒粒子呈球形状,直径80~120nm,平均为100nm[1]。特别是某些毒株初次分离时,常呈丝状,丝状体长短不一,长者可达数微米,但经鸡胚和细胞培养物连续传代后可变为球形[2]。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它是指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动物传染病,常发生在禽,有时也发生在低等哺乳类动物,至今在人仅有偶发病例。其主要症状表现为从亚临床感染到轻重度的呼吸道感染,产蛋下降甚至严重致死性疾病,其严重程度取决于病毒毒株以及被感染禽的种类,日龄和有无并发症等因素。其中H5和H7:两个血清型可以引起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以传播快、发病快、死亡率高为特征,常可导致感染鸡群的全军覆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A类烈性传染病,并被列入国际卫生武器公约动物类传染病名单[3]。中致病性的主要指H9N2和 H6N8亚型毒株,其他的毒株均为低的、非致病性的。禽流感病毒不仅会给养禽、畜牧业带来灾难性的破坏,而且对公共健康也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禽流感的危害已引起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尤其自1997年香港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后,禽流感感染人不断增多,我国内地近来人群中也出现了禽流感病死病例,流行范围不断扩大,给全球的养禽业市场造成很大冲击,同时给人类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禽流感病毒是单股负链分节段的RNA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正黏病毒科有5个属,即甲型 流 感 病 毒 属 (Influenza virus A) 、 乙 型 流 感 病 毒 属(Influenza virus B)、丙型流感病毒属(Influenza virus C)、索戈托病毒属(Thogoto virus)[4]和传染性鲑鱼贫血症病毒属(Isavirus)[5]。根据其病毒核蛋白(NP)和基质蛋白(MS)抗原性的不同,可分为A、B、C 3个血清型[6]。A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致病力的不同,分为高致病性病毒(HPAIV)、中致病病毒(MPAIV)和低(或者不)致病病毒(LPAIV)3种[7]。禽流感分为非致病性、低致病性、高致病性禽流感三大类,前两类发病症状较轻,对养禽业造成的影响相对较小,属于温和性禽流感,而高致病性禽流感一旦暴发,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给养禽业造成毁灭性打击,同时危害人类生命安全[8]。本病主要为接触传染,水平传播,其发病受季节的影响,但又不完全受季节的限制,热冷应激常常是诱发本病的重要因素[9]。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dwyx/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