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猪与洋三元猪的胴体性能及肉质指标比较

为了解PIC猪与洋三元(DLY)猪的胴体性能及肉质性状的差异,本试验选取了20头出栏商品猪(PIC猪与DLY猪各10头),屠宰后测定其胴体指标和肉质指标。结果表明,在胴体指标中,PIC猪肋骨数极显著高于DLY猪肋骨数(P < 0.01),其他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 > 0.05)。在肉质指标中,DLY猪失水率显著高于PIC猪(P < 0.05),其他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 > 0.05)。因此,PIC猪具有更多的肋骨数,能满足人们对肋排的需求,且猪肉系水力更好,肉质更佳,而其他胴体性能及肉质性状差异均不显著,还需继续探究。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或绪论)1
1 材料与方法2
1.1 试验动物2
1.2 屠宰测定 2
1.2.1 胴体重2
1.2.2 胴体长2
1.2.3 膘厚与皮厚、左右肋骨数2
1.2.4 肉色与pH2
1.3 取样及样品处理2
1.3.1 失水率2
1.3.2 肌肉嫩度2
1.3.3 肌内脂肪3
1.4 统计方法3
2 结果与分析3
2.1 猪的胴体指标3
2.2 猪的肉质指标3
3 讨论3
3.1 PIC猪与DLY猪胴体指标的比较4
3.2 PIC猪与DLY猪肉质指标的比较4
致谢5
参考文献6
表1 PIC猪与DLY猪的胴体指标相关数据3
表2 PIC猪与DLY猪的肉质指标相关数据3
表3 PIC猪与DLY猪的肉色指标相关数据3
PIC猪与洋三元猪的胴体性能及肉质指标比较
引言
洋三元猪的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在我国猪的生产、繁育和销售中占主导地位,在市场上被广泛使用,可以自建繁育体系。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水平也在日益变化,对猪肉的品质要求逐渐增高,因此土种猪市场逐渐回温。但由于受到生长速度缓慢和市场价格偏高等因素的限制,未能走进普通消费群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体。而PIC猪以其产仔数高、瘦肉率高、脂肪含量低和肉质鲜嫩等优点而闻名,受到许多大型生猪养殖企业的青睐,也是生猪养殖企业进行品种改良、换代升级、突出市场重围的最佳选择[1]。这也加速了许多生猪企业的饲养模式与饲喂种类发生改变,对猪肉市场的转变也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目前所引进的瘦肉型商品猪主要有原产于美国的杂交猪PIC猪、原产于比利时的杂交猪斯格猪以及皮特兰猪三种[2]。PIC猪是一种由PIC种猪改良国际集团培育的五系配套猪,它的种猪与普通的洋三元猪相比更具优势,且在育肥、繁殖性能以及猪肉品质方面都比较突出[1],但是市场占有量小,要每年购进种猪。为了能更进一步研究该引进猪种的胴体性能和肉质性状,筛选出胴体品质好、肉质优良的猪种,许多试验以洋三元和PIC猪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肌肉滴水损失、pH1值、熟肉率、嫩度以及肌肉总蛋白质含量等指标的比较研究,从而对不同群体猪的肉质性状进行分析比较。
在此之前,就有很多PIC猪的繁育试验试验表明,产仔数高是PIC母猪最明显的优点;作为种猪,还拥有性情温顺、容易管理、泌乳量高、生长速度快和猪应激基因检测显阴性等优良品质[3],而目前对PIC猪的屠宰性能和肉质性状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需继续试验。本试验关注的就是PIC猪与DLY洋三元猪的屠宰性能与肉质性状之间的比较,以此推断饲养PIC猪和洋三元猪哪个的经济效益更佳,为解决商品猪生产是用PIC猪好还是洋三元猪好这一大难题提供数据参考。
本试验测量了PIC猪和洋三元猪宰前活重、胴体重、膘厚与皮厚、左右肋骨数、眼肌面积、PH1、肉色、背最长肌肌内脂肪含量、眼肌剪切力等指标,来比较PIC猪和洋三元猪哪个更具优势。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试验选用江苏立华牧业有限公司PIC猪和洋三元猪各10头,同一猪舍相同日龄单栏饲养,根据生长肥育猪的营养需要和生理生化特症,参照饲养标准及NRC营养需要来配制日粮,按照李德发生长育肥猪管理方案[4]进行饲喂,直到体重达到110 kg左右进行屠宰测定。
1.2 屠宰测定
1.2.1 胴体重 试验猪经过电击、颈动脉放血、开膛去内脏(不包括板油、肾脏),去头(沿耳根后缘及下颌第一条自然横褶切离寰枕关节)、蹄(前肢断离腕掌关节,后肢在跗关节内侧断离第一间关节)和尾部(紧贴肛门切断尾根),沿中线切开成左右对称胴体,左右两片胴体重量之和(包括板油和肾脏)即为胴体重。
1.2.2 胴体长 需用软尺测量右侧胴体的胴体直长,即为耻骨联合前缘至第一颈椎凹陷处的长度;胴体斜长是指耻骨联合前缘至第一肋骨与胸骨接合处内缘的长度。
1.2.3 膘厚、皮厚与左右肋骨数 在第6和第7胸椎相接处测定皮肤厚度及皮下脂肪厚度,可使用游标卡尺测定其皮厚,膘厚可使用钢直尺或钢卷尺测量。多点测膘以肩部最厚处、胸腰椎接合处和腰荐椎接合处三点测得的膘厚平均值为平均膘厚。
1.2.4 肉色和pH 用色差仪测定猪的肉色,用pH计在育肥猪屠宰后45 min内测定背最长肌肉样的pH值。每个肉样测3个平行,并计算平均值。
1.3 取样及样品处理
取样时间:所有样品在屠宰后45 min内完成,将倒数第3~4胸椎段背最长肌样品装在自封袋里带回实验室保存于4 ℃冰箱中,并尽快测定其失水率。测后将样品冷冻保存,并测量肌内脂肪的含量。每个测定取3个样品做平行测定,取这3个测定的平均值作为该样品该项目的测定值。
1.3.1 失水率 用土壤膨胀仪测肌肉的失水率。用双刀切取1.0 cm厚的肉片样本,用直径2.523 cm圆形取样器切取面积为5 cm2、厚1 cm的圆形肉样,称量其质量。然后将圆形肉样夹于两层纱布中间,上下各垫18层中速滤纸,水平置于土壤膨胀仪平台上,缓慢加压至35 kg(压力仪的量程约138 kg)维持5 min。撤除压力后马上从纱布中剥下肉样称量肉样的质量。
失水率(%)=(加压前肉样重加压后肉样重)/加压前肉样重*100%
1.3.2 肌肉嫩度 用肌肉嫩度仪测定背最长肌肉样的剪切力。将经24 h冷藏处理后的倒数第3~4胸椎段背最长肌样取出,各肉样长×宽×高不少于6 cm×3 cm×3 cm的肉块,除去肉样表面附着的胫腱、脂肪。测定前,在肌肉中心部插入温度计,再用塑料袋包扎好肉样,并使袋口向上,放入设定温度为80 ℃的恒温水浴锅中,加盖后持续加热,直至肌肉中心温度到达70 ℃,取出肉样使肌肉冷却至0~4 ℃备用。顺着肌纤维垂直方向切取2.5 cm宽度的肉片,再用1.27 cm直径的圆形取样器顺肌纤维方向钻切肉样,重复进行35次。(取样位置与边缘的距离应为5 mm以上,两个取样的间距应为5 mm以上)。按嫩度仪使用说明进行操作,记录所测得的35个肉块的剪切力值,求取它们的平均数,单位用牛顿(N)或公斤(kg)表示。
1.3.3 肌内脂肪 将经过24 h冷藏处理的各部位肉样(倒数第3~4胸椎段背最长肌样),除去表面附着的胫腱、脂肪,用搅拌机搅碎,再将样品装入烘干了2 h的滤纸包中,放在恒温烘箱内放置15 h,然后在索氏抽提器中过夜放置,再将它们烘干称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dwyx/77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