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adrb1启动子区多态性与prrsv攻毒试验猪体重的关联研究
【目的】研究SLA-DRB1启动子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PRRSV攻毒试验猪体重的关联性,寻找抗蓝耳病猪育种的分子标记。【方法】通过PCR扩增与测序的方法筛选出SLA-DRB1启动子区存在的SNP,并对携带不同基因型的PRRSV攻毒试验猪体重进行统计,分析不同基因型对攻毒猪体重的影响。【结果】发现g.-481C/T 位点存在CC、CT、TT 3种基因型,TT基因型猪体重在攻毒后11~42天与CC基因型猪体重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结论】SLA-DRB1启动子区g.-481C/T位点显著影响攻毒猪体重,可作为抗蓝耳病猪育种的候选分子标记。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3
引言3
1 材料与方法5
1.1 试验材料 5
1.2 试验方法 5
1.2.1 试验准备5
1.2.2 PCR扩增5
1.2.3 电泳5
1.2.4 SNPs筛选6
1.2.5 关联性分析6
2 结果分析6
2.1 扩增结果观察6
2.2 SNPs筛选分析6
2.3 基因位点多态性分析7
2.4 攻毒猪重量与基因型关联分析8
3 讨论8
4 结论9
致谢9
参考文献10
SLADRB1 启动子区多态性与PRRSV攻毒试验猪体重的
关联研究
引言
2006年我国爆发了一场严重的猪高热病。这场猪高热病的爆发,给中国的养猪业造成了灾难性的打击。经过研究,猪高热病的主要病原为高致病性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PRRSV俗称为猪蓝耳病毒。PRRSV最早于1987年在北美洲被报道,之后快速传播,我国于1996年首次从疑似感染的猪体内分离到此病毒,证明我国也存在PRRSV。各种日龄、品种的猪都可以感染这种病毒,其中日龄在1月以内的仔猪和妊娠母猪是最易感染的猪群[1]。近年来虽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采取了很多措施,但蓝耳病仍然是危害到养猪生产的主要疾病,其主要表现为仔猪的呼吸道疾病和妊娠母猪的繁殖障碍,特别是隐性感染对猪只健康及增重的影响非常大[2]。由于这些特点,PRRSV是世界范围内的养猪业都十分棘手的一种病毒。
PRRSV基因组的快速变异是这种病难以控制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基因组的序列差异,PRRSV可以被分为两个型,即在北美分离到的以ATCCVR2332(VR株)毒株为代表的美洲型(简称B亚群)和在欧洲分离到的以Lelystad virus(LV株)为代表的欧洲型(简称A亚群)。虽然美洲型和欧洲型导致的症状相似,但两个亚群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抗原与基因组差异性,两者基因组间的差异高达40%,且之间只有很少的交叉反应。因此有相当多研究者对于PRRSV的起源感兴趣。A亚群存在广泛的基因组变异,B亚群较为保守。而且两个毒株的差异越大,两者之间不相容的程度就越高。我国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分离毒株均属美洲型,迄今还没有发现欧洲型毒株,同时我国的分离毒株也存在变异现象,现已发现有缺失变异毒株的存在[3]。2006年我国爆发的那场严重的猪蓝耳病中造成此次爆发的PRRSV病毒株经过研究发现是一种比之前发现的PRRSV毒性都要高的变异病毒。有研究表明,有多组PRRSV病毒在中国有着加速突变的迹象。因此研究对抗PRRSV的方法已经迫在眉睫。
PRRSV有多种传播途径。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呼吸道传播与垂直传播(即染病母猪直接在怀孕过程中将病毒传染给幼猪)。 PRRSV感染的主要部位为呼吸道,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与带病毒的气溶胶,即可迅速在一个猪群中大量传播。有研究发现PRRSV在水中可以存活3 ~11天,因此被病猪污染的水源,也会造成PRRSV的大量传播。
PRRSV可以经由各种途径侵袭感染宿主的获得性及先天性的免疫系统,其中包括细胞坏死和细胞凋亡、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调节参与抗原递呈分子的表达、减少病毒蛋白在细胞表面的表达以及隐藏中和表位。由此可见,接种抗PRRSV疫苗的效果并不是很乐观。由于蓝耳病毒的高变异性,即使弱毒活疫苗也不能很好地控制其流行,因此通过遗传选育提高猪的抗病性能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而抗性资源和抗性基因的挖掘则是抗蓝耳病猪育种的关键。已经有研究表明不同猪品种之间存在PRRSV抗性的差异,中国地方猪种姜曲海猪抗性显著高于定远猪,但分子机制不明[4]。有研究认为,控制PRRSV除了筛选抗病毒基因外,还可以筛选耐病毒基因。抗病毒与耐病毒的不同之处在于,抗病毒猪机体内的病毒数量是会减少的,而通过病毒数量的减少,猪的各种症状会减轻或消失。而耐病毒猪机体内的病毒数量和病毒的复制过程是没有任何改变的,通过耐受PRRSV而减轻各种症状。Lough et al.(2017)通过对1569只猪PRRSV挑战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未发现猪基因多态性与猪耐受PRRSV的明显相关性。作者认为在实验中增加未接种PRRSV的猪的数据可能更容易筛选到猪耐受PRRSV的相关基因多态性[5]。
白细胞抗原DRB1(leukocyte antigen DRB1,LADRB1),又名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DRB1(MHCDRB1),属于MHC II类基因。人HLADRB(human leukocyte antigen DRB)第2外显子编码区是抗原递呈中抗原肽的结合区,其近端启动子区域内含有MHC II类基因共有的调控元件如S盒、X 盒、Y盒、CCAAT盒和TATA盒等及相应的转录因子,它们作为一个整体、遵循严格的空间顺序保证基因的正常转录(Lahiru Handunnetthi,2010)[6]。HLADRB与抗原递呈中Ia分子相关的不变链(Iaassociated invariant chain,Ii链)、伴侣分子HLADM及TCR一起完成抗原的递呈与识别,启动免疫反应。Louis P等(1994)[7]发现X盒中的多态性引起人 HLADRB1启动子转录活性发生改变,导致裸淋巴细胞综合症。猪白细胞抗原DRB1(Swine leukocyte antigen DRB1,SLADRB1)是HLADRB的同源基因。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3
引言3
1 材料与方法5
1.1 试验材料 5
1.2 试验方法 5
1.2.1 试验准备5
1.2.2 PCR扩增5
1.2.3 电泳5
1.2.4 SNPs筛选6
1.2.5 关联性分析6
2 结果分析6
2.1 扩增结果观察6
2.2 SNPs筛选分析6
2.3 基因位点多态性分析7
2.4 攻毒猪重量与基因型关联分析8
3 讨论8
4 结论9
致谢9
参考文献10
SLADRB1 启动子区多态性与PRRSV攻毒试验猪体重的
关联研究
引言
2006年我国爆发了一场严重的猪高热病。这场猪高热病的爆发,给中国的养猪业造成了灾难性的打击。经过研究,猪高热病的主要病原为高致病性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PRRSV俗称为猪蓝耳病毒。PRRSV最早于1987年在北美洲被报道,之后快速传播,我国于1996年首次从疑似感染的猪体内分离到此病毒,证明我国也存在PRRSV。各种日龄、品种的猪都可以感染这种病毒,其中日龄在1月以内的仔猪和妊娠母猪是最易感染的猪群[1]。近年来虽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采取了很多措施,但蓝耳病仍然是危害到养猪生产的主要疾病,其主要表现为仔猪的呼吸道疾病和妊娠母猪的繁殖障碍,特别是隐性感染对猪只健康及增重的影响非常大[2]。由于这些特点,PRRSV是世界范围内的养猪业都十分棘手的一种病毒。
PRRSV基因组的快速变异是这种病难以控制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基因组的序列差异,PRRSV可以被分为两个型,即在北美分离到的以ATCCVR2332(VR株)毒株为代表的美洲型(简称B亚群)和在欧洲分离到的以Lelystad virus(LV株)为代表的欧洲型(简称A亚群)。虽然美洲型和欧洲型导致的症状相似,但两个亚群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抗原与基因组差异性,两者基因组间的差异高达40%,且之间只有很少的交叉反应。因此有相当多研究者对于PRRSV的起源感兴趣。A亚群存在广泛的基因组变异,B亚群较为保守。而且两个毒株的差异越大,两者之间不相容的程度就越高。我国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分离毒株均属美洲型,迄今还没有发现欧洲型毒株,同时我国的分离毒株也存在变异现象,现已发现有缺失变异毒株的存在[3]。2006年我国爆发的那场严重的猪蓝耳病中造成此次爆发的PRRSV病毒株经过研究发现是一种比之前发现的PRRSV毒性都要高的变异病毒。有研究表明,有多组PRRSV病毒在中国有着加速突变的迹象。因此研究对抗PRRSV的方法已经迫在眉睫。
PRRSV有多种传播途径。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呼吸道传播与垂直传播(即染病母猪直接在怀孕过程中将病毒传染给幼猪)。 PRRSV感染的主要部位为呼吸道,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与带病毒的气溶胶,即可迅速在一个猪群中大量传播。有研究发现PRRSV在水中可以存活3 ~11天,因此被病猪污染的水源,也会造成PRRSV的大量传播。
PRRSV可以经由各种途径侵袭感染宿主的获得性及先天性的免疫系统,其中包括细胞坏死和细胞凋亡、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调节参与抗原递呈分子的表达、减少病毒蛋白在细胞表面的表达以及隐藏中和表位。由此可见,接种抗PRRSV疫苗的效果并不是很乐观。由于蓝耳病毒的高变异性,即使弱毒活疫苗也不能很好地控制其流行,因此通过遗传选育提高猪的抗病性能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而抗性资源和抗性基因的挖掘则是抗蓝耳病猪育种的关键。已经有研究表明不同猪品种之间存在PRRSV抗性的差异,中国地方猪种姜曲海猪抗性显著高于定远猪,但分子机制不明[4]。有研究认为,控制PRRSV除了筛选抗病毒基因外,还可以筛选耐病毒基因。抗病毒与耐病毒的不同之处在于,抗病毒猪机体内的病毒数量是会减少的,而通过病毒数量的减少,猪的各种症状会减轻或消失。而耐病毒猪机体内的病毒数量和病毒的复制过程是没有任何改变的,通过耐受PRRSV而减轻各种症状。Lough et al.(2017)通过对1569只猪PRRSV挑战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未发现猪基因多态性与猪耐受PRRSV的明显相关性。作者认为在实验中增加未接种PRRSV的猪的数据可能更容易筛选到猪耐受PRRSV的相关基因多态性[5]。
白细胞抗原DRB1(leukocyte antigen DRB1,LADRB1),又名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DRB1(MHCDRB1),属于MHC II类基因。人HLADRB(human leukocyte antigen DRB)第2外显子编码区是抗原递呈中抗原肽的结合区,其近端启动子区域内含有MHC II类基因共有的调控元件如S盒、X 盒、Y盒、CCAAT盒和TATA盒等及相应的转录因子,它们作为一个整体、遵循严格的空间顺序保证基因的正常转录(Lahiru Handunnetthi,2010)[6]。HLADRB与抗原递呈中Ia分子相关的不变链(Iaassociated invariant chain,Ii链)、伴侣分子HLADM及TCR一起完成抗原的递呈与识别,启动免疫反应。Louis P等(1994)[7]发现X盒中的多态性引起人 HLADRB1启动子转录活性发生改变,导致裸淋巴细胞综合症。猪白细胞抗原DRB1(Swine leukocyte antigen DRB1,SLADRB1)是HLADRB的同源基因。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dwyx/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