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流行性腹泻临床发病特点与影响因素调查

:仔猪的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感染哺乳仔猪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在现代规模化养猪生产中,仔猪流行性腹泻十分普遍,常导致哺乳仔猪成活率下降,生长发育受阻,饲料报酬率降低,生长缓慢甚至停滞,严重危害着我国养猪业的健康发展。本课题通过到猪场的生产实习,收集该场哺乳仔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调查了母源抗体和饲养温度对其影响,提高养殖者对仔猪流行性腹泻病的认识,并提出合理防控措施,减少该病给猪场带来的经济损失。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 材料与方法1
1.1 调查对象 1
1.1.1 猪场2
1.1.2 母猪2
1.1.2 哺乳仔猪2
1.2 调查方法 2
1.3 统计分析2
2 结果2
2.1 临床发病情况2
2.1.1 临床症状3
2.1.2 病理变化3
2.2 临床发病影响因素3
2.2.1 母源抗体的影响3
2.2.2 饲养温度的影响4
3 讨论 5
3.1 仔猪流行性腹泻的临床特点5
3.2 仔猪流行性腹泻的综合防控措施6
3.2.1 做好母猪分娩前的免疫接种工作6
3.2.2 提高饲养管理工作质量6
3.2.3 科学的生物安全管理6
致谢6
参考文献6
仔猪流行性腹泻临床发病特点与影响因素调查
引言
仔猪流行性腹泻常指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oea,PED),是由猪流行腹泻病毒(PEDV)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的病毒性腹泻病,主要导致哺乳仔猪腹泻、呕吐和脱水[1],常引起哺乳仔猪的死亡,给养猪业带来损失。猪流行性腹泻在上世纪70年代首先在英国和比利时被发现[2],如今猪流行性腹泻在世界范围有着广泛的传播,亚洲、欧洲和美洲呈地方流行性,其中亚洲和欧洲发病比较严重[3]。近年来,该病在我国各地区有着扩大的趋势,导致仔猪腹泻死亡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发病情况屡见不鲜,本文通过对江苏苏北地区某猪场仔猪腹泻病发病情况的调查和研究,提出对该病的临床特征性诊断及综合的防控措施,帮助养殖者对仔猪流行性腹泻的认识,提高对该病的重视,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次是在江苏省泗阳县的加华种猪场对仔猪流行性腹泻进行调查研究和数据采集,该场是一个规模化程度较高的猪场,临床诊断实验在该场的一个区内,调查的对象包括该区的母猪和哺乳仔猪。
1.1.1 猪场 该猪场在本次调查之前没有发生过重大疾病,距离主干道12公里,距离居民区35公里,场区内干净,有专门的雨靴和工作服。本区有十间产房和两栋母猪舍,均采用漏缝地板,自动喂料喂水器,头尾有风机,四周有水帘。每间产房可容纳60头分娩母猪和500700头哺乳仔猪,母猪舍A为妊娠舍,妊娠母猪1400头,母猪舍B为配种舍,配种舍内含后备母猪400头和待配种、待查情母猪200头,区内总存栏母猪2000头。
1.1.2 母猪 区内所有母猪均未注射猪流行性腹泻疫苗,1400头妊娠母猪中胎次在35胎的有600头,胎次在3胎以下的有400头,5胎以上的有400头。后备母猪有67月龄,配种查情母猪为分娩之后的母猪、未怀上母猪、不发情母猪和后备母猪。经了解母猪群健康,偶有几头不吃和拉稀。
1.1.3 哺乳仔猪 临床试验观察仔猪由出生到34周龄的健康状况及发病情况,仔猪不转窝,每间产房内为同一温度和小猪料,出生后23天作耳缺或耳刺标记,出生后一周公猪阉割,母猪不阉,到23天单间产房内仔猪全部转出至保育舍。
1.2 调查方法
实习期间,跟随该区管理员学习猪场临床诊断、给药方法和防控措施,并掌握生产所需技术要领。临床生产实习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9月初到9月底,在前两批上产房的母猪中不采取疫苗免疫,后面的妊娠母猪在分娩前一周采用TP二联苗后海穴注射[4]免疫,根据母猪有无产前TP二联苗免疫,分别记录其所产仔猪的流行性腹泻发病情况;第二阶段为10月初到10月底,提前一周对将要分娩的母猪采用TP二联苗后海穴注射免疫,记录正常温度下仔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病情况;第三阶段为11月初到11月底,气温降低,提前一周对将要分娩的母猪TP疫苗免疫,此时关闭水帘,关闭大风机,记录温度降低后关闭水帘风机时仔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病情况;第四阶段为12月初到12月中旬,室外温度零度上下,第一批分娩母猪进入产房不添加保温板和保温灯,后一批分娩母猪所在产房添加保温板和保温灯,记录冬季添加保温板前后仔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病情况。每个阶段均要在母猪A舍巡查是否有特殊症状母猪,如有则选择合理的给药方案,同时每天在产房监视仔猪健康状况和腹泻发生情况,认真做好病例记录。在第一二阶段还需在母猪B舍配合技术员配种查情,监视后备猪群和配种猪群健康状况。
1.3 统计分析
在该场区的整个生产实习过程中,通过对仔猪流行性腹泻病例的观察与记录,结合母猪的临床表现,根据母源抗体、饲养温度的不同,其所产仔猪的腹泻情况有所不同,最后进行对比分析。调查发现通风条件、母猪胎次的不同,哺乳仔猪的腹泻发病情况也有差异(见表5、6)。在第一阶段未使用疫苗免疫的母猪,其所产仔猪腹泻情况较多见,而免疫后的母猪,其所产仔猪也有腹泻病例(见表2);第二、三阶段分娩母猪均进行疫苗免疫,腹泻情况有所减少,但在第四阶段腹泻情况大幅增加(见表1)。在第一阶段前两批未免疫的母猪当中,其所在产房内哺乳仔猪腹泻症状较为明显,共有53窝出现水样腹泻症状,采食量降低,发生腹泻的窝中,每窝有12头因消瘦死亡(见表2);在第四阶段,气温降低,产房内恶臭气味较为严重,腹泻发病情况有所增加(见表4),腹泻的仔猪一般过34天恢复正常或脱水死亡,但恢复的仔猪其断奶体重有所降低。
2 结果
2.1 临床发病情况
第一阶段前两批没有进行TP二联疫苗免疫的母猪,其所在的产房有53窝哺乳仔猪发生腹泻,有的窝内腹泻仔猪较多甚至整窝腹泻,共计腹泻的哺乳仔猪数76头,因腹泻死亡的哺乳仔猪数43头,母猪也有腹泻情况;后面分娩的母猪都进行了TP二联疫苗免疫,该阶段后3批母猪分娩仔猪中合计有20窝发生腹泻,腹泻的哺乳仔猪有46头,有5头母猪也发生腹泻,因腹泻死亡的哺乳仔猪18头(见表2)。第二阶段所上产房的5批待分娩母猪中,有32窝发生腹泻,腹泻哺乳仔猪72头,腹泻母猪4头,因腹泻死亡的哺乳仔猪29头。第三阶段上产房分娩的4批猪中,有25窝发生腹泻,腹泻哺乳仔猪数50头,腹泻母猪3头,因腹泻死亡仔猪21头。第四阶段分娩母猪2批,腹泻窝数19窝,腹泻哺乳仔猪数64头,腹泻母猪4头,因腹泻死亡的哺乳仔猪35头(见表1)。整个病例记录过程没有因腹泻死亡的母猪。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dwyx/85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