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曲病菌tdna随机插入突变体的致病性检测和突变位点分析

摘要:本实验以稻曲病菌T-DNA插入突变病菌为研究对象,首先用人工注射接种的方法,将突变体的菌丝和孢子混合培养液田间接种水稻感病品种两优培九,检测部分突变菌株在水稻上的致病性。然后根据致病性检测结果,筛选一株致病性减弱的稻曲病菌突变体进行深入研究:通过Southern杂交分析突变体T-DNA的插入拷贝数,运用TAIL-PCR技术获得T-DNA插入位点的侧翼序列,从而明确该突变体的突变位点及突变基因,为稻曲病菌致病相关基因的克隆和致病机制研究提供基础。

禾谷镰孢菌β2微管蛋白的原核表达以及药剂结合

摘要:我国长期采用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多菌灵防治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引起的小麦赤霉病 (Fusarium head blight of wheat)。周明国研究小组根据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 对多菌灵(MBC)敏感和抗药性菌株的细胞毒理学观察,发现是MBC抗性(MBCR)菌株的β2微管蛋白(β2 tub)的167、198或200位氨基酸发生突变,本研究通过把β2微管蛋白同MBP标签融合,并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及纯化,结果

禾谷缢管蚜在扬麦y16上取食定位观察利用epg技术观察麦蚜取食生态位

摘要:危害小麦的蚜虫主要有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 (Rondani)]、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 (Fabricius)]和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innaeus)]。麦长管蚜及禾谷缢管蚜在小麦的生长后期阶段垂直分布及生态位,主要分布于小麦的穗部和中上部叶片,二者时间生态位和空间生态位宽度值接近。利用电位刺吸图谱(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 EPG)技术监测麦蚜在小麦上的取食行为,可以对麦蚜的生态

禾谷缢管蚜在小麦y158上取食定位表现的观察

摘要:随着农业的发展,创造了适宜蚜虫的生长环境,南方麦区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innaeus)对小麦的危害逐年加重,给小麦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威胁。通过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以及虫源个体的移动研究禾谷缢管蚜在小麦品种Y158水平方向上和垂直方向上的取食位置,根据刺探电位图谱考察各个波型出现的时长在总波长时间中所占比例,定位禾谷缢管蚜在Y158上的水平取食部位。根据生态位宽度的计算定位垂直方向的取食部位,从而对禾谷缢管蚜在该品种上的综合防治奠定基础。

番茄斑萎病毒抗性基因sw5b的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将番茄斑萎病毒抗性基因Sw-5b全长及每个功能域分别构建到荧光表达载体上,观察定位,然后加上核定位标签和和输出输入标签,分别通过农杆菌介导瞬时表达和转基因鉴定抗病性差异,来验证其定位和功能的关系。结果表明,Sw-5b是定位在细胞质和细胞核,加上进核标签后HR反应微弱,加上出核标签HR反应与野生型无明显差异,转基因定性表达有相同的反应,证明Sw-5b的功能域是定位在细胞质上的,改变定位会影响其功能的表达。

番茄抗性基因sw5b所对应的无毒基因的研究

摘要:番茄抗性基因Sw-5b能够抗番茄斑萎病毒(TSWV)。而根据基因对基因假说,只有当携带无毒基因的病原与携带抗病基因的寄主互作时,两者才会表现不亲和,即发生过敏性坏死反应(HR),寄主才能表现出抗病。TSWV为RNA病毒,基因组属于负单链RNA(一ssRNA类型),由三个片段组成,由大到小分别为L RNA,M RNA以及S RNA,分别编码不同功能的蛋白NSs,NSm,N蛋白以及Gn和Gc蛋白。本实验采用分子生物技术,通过构建载体,处理注射农杆菌,观察过敏性坏死反应等一系列操作,对番茄抗性基因所对应的

田间小菜蛾茚虫威抗性相关突变频率检测

摘要:小菜蛾是世界性分布的重要农业害虫,由于其生殖周期短,繁殖量大和田间广泛存在的选择压力,使之成为十字花科蔬菜的最主要的害虫之一。茚虫威第一个商品化的钠离子通道阻断型杀虫剂,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对鳞翅目害虫具有卓越的杀虫活性。本文调查了我国田间小菜蛾种群对茚虫威的抗性现状,发现华东和华南地区的抗性水平介于3.3-896.6倍之间;检测了与茚虫威抗性相关的钠离子通道等位基因突变频率,田间个体的等位基因突变频率为0.02-0.63。本研究发现茚虫威抗性水平存在区域性差异,进一步证实田间抗性与实验室已报道的基

田间小菜蛾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及其钠离子通道基因突变频率检测

摘要:尽管菊酯类杀虫剂抗性在小菜蛾中广泛存在,但对其所有抗性相关突变位点进行同时检测尚未见报道。本文调查了我国华东和华南地区小菜蛾的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发现抗性水平介于4-680倍之间且呈现区域性特征;检测了小菜蛾中已报道的与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性相关的七个突变位点的等位基因突变频率,发现钠离子通道L1014F和T929I位点的突变频率均已接近100%,A1060T的突变频率为68%-100%,P1836S的突变频率为93%-100%,M918I的突变频率较低,在0%-17%之间,所有检测种群未发现F102

甜菜夜蛾黄素单加氧酶的rna干扰研究

摘要: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为广泛性分布的多食性重要农业害虫,主要为害蔬菜、棉花和观赏性植物等。前期研究显示,黄素单加氧酶可能参与了甜菜夜蛾对氰氟虫腙的抗药性。通过RNA干扰技术对甜菜夜蛾的FMO基因进行功能研究,结果显示注射FMO基因dsRNA双链后甜菜夜蛾出现一定程度的死亡,推测FMO是昆虫的重要功能基因;未死亡试虫的体重日增加率与对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但由于对照昆虫本身生长差异较大,实验结果还需进一步确定。FMO基因与甜菜夜蛾的生长发育、能量代谢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烟草arf蛋白在生长与抗病中的作用

摘要:植物生长素调节多个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例如胚胎发育、根枝构架、营养生长、花器形成以及结种等。生长素信号通路,通过生长素应答因子(ARF)蛋白来调控生长素应答基因的表达。除了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作用,生长素能与水杨酸交叉互作从而影响植物对病原菌的抗性。本实验中我们利用病毒沉默的方法来研究ARF蛋白在烟草的生长和抗病中起到什么作用。研究发现当ARF基因沉默后,烟草的生长被抑制而抗病性得到增强。我们在不同的烟草品种上做了相同的实验,发现结果一致。

灰飞虱不同地理种群的滞育特点及对光周期的敏感虫态

摘要:明确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在滞育上地理种群的差异,对于防止病毒的传播和该害虫的爆发十分重要。我们从越南河内热带地区(21.02°N, 105.85°E),中国江苏省姜堰亚热带地区 (32.51°N, 120.15°E),中国吉林省长春温带地区(43.89°N, 125.32°E)这三个地区收集来的灰飞虱种群,调查了灰飞虱的滞育特性。我们对六个光周期(LD4:20 LD8:16、LD10:14 LD12:12,LD14:10和LD16:8)和两个温度(20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