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训练方式对成年蛋鸡认知偏差的影响
动物认知偏差的研究有助于获知动物的情绪,进而寻求改善动物福利的方法,对畜牧业中提高家畜的生产性能尤为重要。物体选择任务是研究动物认知偏差的一种试验方法,本试验将30只蛋鸡分为三组,在训练阶段用三种不同的方式来训练蛋鸡,正式试验时用不同的指引姿势来引导蛋鸡进行物体选择任务。试验结果表明,在手势和眼神姿势共同指引下鸡只的选择成功率最高,说明人和动物的沟通也可以通过眼神的动作来进行。直接训练组的试验效果比观看视频组和互动组的效果好,说明后两组的训练方式对鸡只产生了消极的认知偏差。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绪论 1
1 材料与方法 3
1.1 试验对象 3
1.2 试验环境 3
1.3 试验方法 3
1.3.1 指示动作的设计 3
1.3.2 训练阶段 4
1.3.3 试验阶段 4
2 结果与分析 4
2.1 数据分析 4
2.2 实验结果 5
2.2.1 不同训练方式下蛋鸡对不同引导姿势的反应程度 5
2.2.1 不同训练方式对姿势引导下成年蛋鸡选择情况的影响 6
3 讨论 6
3.1 不同姿势对蛋鸡选择的影响 6
3.2 不同训练方式对蛋鸡选择的影响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7
不同训练方式对成年蛋鸡认知偏差的影响
引言
绪论
动物认知,即指动物用各种方式将外界的信息通过感官进行信息处理、储存进而决定采取行动的过程。动物认知是以动物为研究对象,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行为数据以及从生物学角度研究动物如何获取环境信息并用其来解决问题。1976年,唐那德?格里芬(Donald?Griffin)首次提出了“认知习性学”的概念,开创了新的科学研究方向即认知伦理学,现已发展成为一门专门研究动物心理经验的学科[1]。唐纳德?格里芬在动物行为和动物听觉定位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证实了“动物存在意识”这一观点。其研究极大地推动了科学家以及公众对动物意识的关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生态学家开始专注于动物思想和动物意识的相关研究,同时,动物习性学家也开始尝试用新的方法对动物认知重新进行评估。苏彦捷指出,动物认知涉及的研究范围广泛,从动物感知觉、动物本能一直到动物学习、记忆和思维过程各个层次均属于动物认知范畴[2]。在诸如动物直觉加工特点等经典课题的研究全面开展的同时,有关动物认知的研究工作已经扩展到自然环境中生活的动物种群和个体,进一步充实了动物认知学的学科内容。目前,我国的动物认知实验主要集中于药物、针灸、训练对动物认知的影响及动物应激后行为反应等方面[3]。
动物的认知偏差,就是指动物根据某些现象或信息对外界作出的错误判断。20世纪末,人类对动物的情感意识和认知偏差的研究增多。Dittrich通过研究发现猕猴可以识别面部表情,并且证实在猕猴的情感识别中面部表情与言语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4]。Willner P等人证实了老鼠在不可预见的条件下会出现悲观的认知偏差[5],假设动物可以根据研究人员给出的指示做出相应的判断。研究人员提供两个线索,分别作为积极的和消极的刺激物,通过训练动物识别刺激物所代表事物的积极或消极反应,随后通过提供一个模凌两可的线索,让动物做出相应的判断。如果动物此时处于消极的情感状态,则更有可能将这一模糊的线索预测为消极事件,即动物表现出认知偏差[6]。目前,以动物的认知偏差(特别是判断偏差)为基础的研究是一种新型的并且无损害的模式,因此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衡量动物情绪和动物福利的可靠指标。
动物认知偏差的研究涉及多种动物,而其中,狗的驯化历史悠久,驯化程度高,和人类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因此它们在辨别人类指引试验中表现优秀,近十年也更多的被选为动物认知实验的研究对象。J. McKinley等人对狗和马进行了人类给予信号的试验,探究它们对这些信号的接受能力,实验结果表明,动物使用人类给予的社交信号取决于它们的认知能力,驯化的进化型结果以及它们对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适应[]。Mendl等人训练小狗从起始位置移动到食盆,并且通过测量小狗移动到指定位置的速度,从而通过速度反映小狗是否渴望更快得到食物(即产生一个乐观的判断);若小狗移动速度很慢,则说明它不认为指定位置有食物(即悲观的判断)。试验表明,狗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情绪的影响[]。准确判断动物的情绪对动物福利的研究非常有利,但是想让动物自己报告它们的情绪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需要观察其行为和生理状态从而评估动物情绪需要。此外,C. Nawroth等人也通过家猪的对象选择任务来调查了人类给予的信号的作用,通过试验,研究者认为这些家猪在年幼时就已经能够在物体选择任务中熟练的利用人类给予的线索[]。大部分关于动物认知偏差的试验主要是在哺乳动物上进行的,而关于禽类认知偏差的研究相对较少,而M.Bateson等人对椋鸟进行研究表明,在环境丰容的笼子内的椋鸟应该比非环境丰容的标准笼子内的椋鸟更容易辨别不明确的信号,产生积极的选择。通过试验证明,经历了环境质量下降的鸟类产生了悲观的认知偏差[]。该试验证明禽类也可以通过行为上的认知偏差试验来判断禽类的情绪状态和福利情况。
本试验选之所以选择成年蛋鸡,是因为在现代化、集约化养殖模式渐渐发展起来的今天,我们更应思考养殖方式的转变是否对动物的心理产生影响,动物对外界环境的认知又会否出现偏差。过去 50 年间,蛋鸡从自由散养发展到高密度集约化笼养,这种笼养方式虽然提高了生产性能,但是蛋鸡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使其不能正常地伸展或拍打翅膀,不能梳理自己的羽毛,这些局限对其生理和内分泌产生严重影响,导致患病和受伤害的几率显著增加。由于鸡在笼养条件下正常啄食习性得不到满足,于是便逐步转变为异常行为,又由于鸡的血、肉、毛、蛋都是很好的高蛋白营养物质,适口性好,蛋鸡一旦尝到其味道,就会逐渐形成啄癖。有试验表明,在散放环境中饲养的蛋鸡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种类较多,对试验中的各种行为参数均有表现;而在笼养环境中饲养的蛋鸡表现为行为种类较少,行为种类相对单一,其中就包括了啄羽现象、攻击行为、刻板行为。只有对蛋鸡的认知行为有一定了解,并且在生产实践中通过满足它们的认知需要,提供相应的物质需求,才能提高蛋鸡的饲养福利,最终有利于蛋鸡生产。因此,本实验要求进一步地评估蛋鸡的选择行为与他们生理状态和情绪有何关系,才能结合它们的具体情绪去改善饲养环境。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绪论 1
1 材料与方法 3
1.1 试验对象 3
1.2 试验环境 3
1.3 试验方法 3
1.3.1 指示动作的设计 3
1.3.2 训练阶段 4
1.3.3 试验阶段 4
2 结果与分析 4
2.1 数据分析 4
2.2 实验结果 5
2.2.1 不同训练方式下蛋鸡对不同引导姿势的反应程度 5
2.2.1 不同训练方式对姿势引导下成年蛋鸡选择情况的影响 6
3 讨论 6
3.1 不同姿势对蛋鸡选择的影响 6
3.2 不同训练方式对蛋鸡选择的影响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7
不同训练方式对成年蛋鸡认知偏差的影响
引言
绪论
动物认知,即指动物用各种方式将外界的信息通过感官进行信息处理、储存进而决定采取行动的过程。动物认知是以动物为研究对象,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行为数据以及从生物学角度研究动物如何获取环境信息并用其来解决问题。1976年,唐那德?格里芬(Donald?Griffin)首次提出了“认知习性学”的概念,开创了新的科学研究方向即认知伦理学,现已发展成为一门专门研究动物心理经验的学科[1]。唐纳德?格里芬在动物行为和动物听觉定位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证实了“动物存在意识”这一观点。其研究极大地推动了科学家以及公众对动物意识的关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生态学家开始专注于动物思想和动物意识的相关研究,同时,动物习性学家也开始尝试用新的方法对动物认知重新进行评估。苏彦捷指出,动物认知涉及的研究范围广泛,从动物感知觉、动物本能一直到动物学习、记忆和思维过程各个层次均属于动物认知范畴[2]。在诸如动物直觉加工特点等经典课题的研究全面开展的同时,有关动物认知的研究工作已经扩展到自然环境中生活的动物种群和个体,进一步充实了动物认知学的学科内容。目前,我国的动物认知实验主要集中于药物、针灸、训练对动物认知的影响及动物应激后行为反应等方面[3]。
动物的认知偏差,就是指动物根据某些现象或信息对外界作出的错误判断。20世纪末,人类对动物的情感意识和认知偏差的研究增多。Dittrich通过研究发现猕猴可以识别面部表情,并且证实在猕猴的情感识别中面部表情与言语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4]。Willner P等人证实了老鼠在不可预见的条件下会出现悲观的认知偏差[5],假设动物可以根据研究人员给出的指示做出相应的判断。研究人员提供两个线索,分别作为积极的和消极的刺激物,通过训练动物识别刺激物所代表事物的积极或消极反应,随后通过提供一个模凌两可的线索,让动物做出相应的判断。如果动物此时处于消极的情感状态,则更有可能将这一模糊的线索预测为消极事件,即动物表现出认知偏差[6]。目前,以动物的认知偏差(特别是判断偏差)为基础的研究是一种新型的并且无损害的模式,因此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衡量动物情绪和动物福利的可靠指标。
动物认知偏差的研究涉及多种动物,而其中,狗的驯化历史悠久,驯化程度高,和人类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因此它们在辨别人类指引试验中表现优秀,近十年也更多的被选为动物认知实验的研究对象。J. McKinley等人对狗和马进行了人类给予信号的试验,探究它们对这些信号的接受能力,实验结果表明,动物使用人类给予的社交信号取决于它们的认知能力,驯化的进化型结果以及它们对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适应[]。Mendl等人训练小狗从起始位置移动到食盆,并且通过测量小狗移动到指定位置的速度,从而通过速度反映小狗是否渴望更快得到食物(即产生一个乐观的判断);若小狗移动速度很慢,则说明它不认为指定位置有食物(即悲观的判断)。试验表明,狗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情绪的影响[]。准确判断动物的情绪对动物福利的研究非常有利,但是想让动物自己报告它们的情绪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需要观察其行为和生理状态从而评估动物情绪需要。此外,C. Nawroth等人也通过家猪的对象选择任务来调查了人类给予的信号的作用,通过试验,研究者认为这些家猪在年幼时就已经能够在物体选择任务中熟练的利用人类给予的线索[]。大部分关于动物认知偏差的试验主要是在哺乳动物上进行的,而关于禽类认知偏差的研究相对较少,而M.Bateson等人对椋鸟进行研究表明,在环境丰容的笼子内的椋鸟应该比非环境丰容的标准笼子内的椋鸟更容易辨别不明确的信号,产生积极的选择。通过试验证明,经历了环境质量下降的鸟类产生了悲观的认知偏差[]。该试验证明禽类也可以通过行为上的认知偏差试验来判断禽类的情绪状态和福利情况。
本试验选之所以选择成年蛋鸡,是因为在现代化、集约化养殖模式渐渐发展起来的今天,我们更应思考养殖方式的转变是否对动物的心理产生影响,动物对外界环境的认知又会否出现偏差。过去 50 年间,蛋鸡从自由散养发展到高密度集约化笼养,这种笼养方式虽然提高了生产性能,但是蛋鸡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使其不能正常地伸展或拍打翅膀,不能梳理自己的羽毛,这些局限对其生理和内分泌产生严重影响,导致患病和受伤害的几率显著增加。由于鸡在笼养条件下正常啄食习性得不到满足,于是便逐步转变为异常行为,又由于鸡的血、肉、毛、蛋都是很好的高蛋白营养物质,适口性好,蛋鸡一旦尝到其味道,就会逐渐形成啄癖。有试验表明,在散放环境中饲养的蛋鸡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种类较多,对试验中的各种行为参数均有表现;而在笼养环境中饲养的蛋鸡表现为行为种类较少,行为种类相对单一,其中就包括了啄羽现象、攻击行为、刻板行为。只有对蛋鸡的认知行为有一定了解,并且在生产实践中通过满足它们的认知需要,提供相应的物质需求,才能提高蛋鸡的饲养福利,最终有利于蛋鸡生产。因此,本实验要求进一步地评估蛋鸡的选择行为与他们生理状态和情绪有何关系,才能结合它们的具体情绪去改善饲养环境。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dwyx/761.html